《論說》儒家“明心見性”系列100講之第5講

今日“論說”句為《論語》“學而篇”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一句本該在第4講,寫的時候漏掉了,廣老師在此向各位學友致歉。

這句話是曾子的“修身之法”,後來的子思孟子也正是得了這個“法”而將孔門學問繼承延續下來。

這句話的“明心見性”要點有兩個:

其一:“三省”的“三”,並非是指要自省“三次”,而是泛指後面列出的“三類”。

其二:“三省”的“省”,該如何去“省”?“省”的關鍵點在哪裡?該如何著力?


我們先“說文解字”一下“省”這個字,理解了“省”字之本質內涵,將更有助於理解“三省”用力之微妙處。

《說文解字》中,“省”這個字在“眉”部,

註解講:省,視也。從眉省,從屮。

我們先看一下“眉”和“省”字的篆書寫法:

“眉”字,從字形上看,很容易就能理解,是很形象的表達。

而“省”字,指的是“內視”,故而說它是“從眉”的,即是由“眉”的字、意變化而來。把“眉”字上面的兩個“皺紋”拿掉,換上表示“剛生長出泥土的小草芽”的“屮”來會意,意思是說要在事物(或念頭)剛剛有一點點顯露的時候,便能覺察到它。

所以說“凡省必於微”,只有在細微、開端處自我省查,才能稱之為“自省”。一旦在事物(或念頭)成長壯大之後,就不能用“省”了,而用“觀、察、視”等等字。

所以,曾子的“三省”說,皆是人生修行的最精微之處,只有足夠“自誠”之人,方能事事物物、處處在在省察克己。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三省”就是曾子的日常操行


下面我們來看這“三省”的內容:三個關鍵字:忠、信、習。

朱熹曾對這段話發表過感悟,他說:

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上面這一段話真是太精彩了,他講出了曾子學習的“根本”所在,或者可以說,這“三省”就是曾子“明心見性”的具體表現。

“盡己”,說的是自己的“初心”,初心不變則對自己而言是謂“忠”。“以實”,講的是真實的事事物物,而非刻意捏造、亦或經過“添油加醋”的加工,這就可以稱之為“信”;老師教的稱為“傳”“習”是在於自己的操練,別人幫不了你。此三者之間,“忠信”又是“傳習”的根本。

我們回顧秦漢之間諸子的學問,會發現諸子的學問大多都是出自於孔聖人,但其後時間愈久,學問愈失其真。唯有曾子的學問,專“用心於內”,所以傳授沒有什麼弊端。熟知儒家傳承脈絡的學友應該知道,曾子將他的學問傳授給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後子思的學問又傳給了孟子,所以我們讀《大學》《中庸》《孟子》其道一以貴之

簡單的講曾子傳授的是“智慧”,而非那些看似實用的“技術"。可惜的是,曾子的學問傳下來的不多,那麼我們在這僅有的內容之中,是不是該更加用心去學習呢?此之謂“盡心”。



回顧總結一下:此“三省”,實則包括了“對自己”、“對別人”、“對朋友”、“對老師”等各方面的行為準則,並非講每天只要自省三次,而是指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學問與事業,才能最終做到儒家的“明心見性”。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感受我們傳統國學內容的深邃,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並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

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