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治国思想是怎样的?

走丢了的人250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商鞅为了推行新法,徙木取信于民,是历史上一则很有名的故事。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曾为此感赋《商鞅》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情节相似者,还有《韩非子》中吴起徙东辕、赤菽立信的故事。毛泽东评价“商鞅之法”是“良法”,肯定商鞅是“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见于他在19岁当时写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这篇作文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书时写的。原文无写作时间,作文纸折缝间印有“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字样,作者在题下写有“普通一班毛泽东”7字。毛泽东于1912年在退出长沙新军后,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同年秋即退学自修此文当写于1912年上半年。这是毛泽东留下手稿的第一篇文字,时年19岁。

毛泽东从两个方面发表评论,一方面是商鞅,一方面是民众。他肯定商鞅是中国四千余年历史中“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称他的新政为“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之法是为“战胜诸国,统一中原”莫定基础的“良法”。在毛泽东看来,这样的新法理应得到民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得不通过悬赏徙木以取信于民,方可推行新法。于是毛泽东对此而慨叹人民的素质太低:“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他还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几遭沦亡惨境,根子就在“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

这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当时的唯心史观,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知识界、思想界的一个共识:改造国民性。鲁迅就是力主改造国民性的,他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如“祥林嫂”孔乙己”等人,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鄜延路节度使李


我们先来看一下商鞅治国的结果!商鞅变法后,七世秦君皆不为昏君!

1、秦惠文王:在位时间26年,铲除异己,立相分权。扩疆拓土,壮大实力。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

2、秦武王:在位时间3年,身强体壮,打了宜阳,宠幸大力士,给大力士封高官。后因与大力士比赛举鼎砸断了腿,失血过多而死。

3、秦昭襄王:在位时间54年,重用范雎、等人,富国强兵,蓬勃发展,为未来秦国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谓功勋卓越。

4、秦孝文王:在位时间3天。接任后来不及干其他的就让人整死了,有人认为是因吕不韦想让异人早点继位所以把他给杀了。虽然即位只有三天,但大赦及赏赐宗亲这种事还是干了。

5、秦庄襄王:在位时间3年。名异人,是吕不韦在聊城找到的,那时,他爹秦孝文王把他当人质押在了赵国。吕不韦是个商人,认为把他弄回国操持大权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因此异人答应和吕不韦共天下。继位三年忽然病死,但据说是因为他撞见了吕不韦和赵姬的奸情。

6、秦始皇:在位时间37年。的儿子。即位后先后铲除他妈的男宠嫪毐和疑似亲爹吕不韦,灭六国,称霸宇内,涤荡四海,具体大家都知道,就不介绍了。

说白了,商鞅治国就是以法治国!

法家是以严苛残酷和高效著称的,在这种理念的笼罩下,单从国君方面讲,需要极强的操控力、狠心以及坚决的头脑。他们有更大几率成为暴君,却有更少几率成为昏君,因为在对百姓如此高压和对大臣如此清肃的情况下,一旦真的出现了脑子浑的状况,直接就被干掉了。

总结来说,商鞅的治国思想就是法治社会的开端!


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说到治理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全面而具体的回答这个问题的,莫过于法家了。而在这方面用之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那就是商鞅了。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看一下商鞅的治国思想

战略宗旨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派思想家提出了自己治国强国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提出了仁道。孔子说要德治,克已复礼。孟子提出仁政。并进而提出王道。什么是王道呢?简单的说就是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
其实商鞅也对于儒家和道家也是很精通的。他人魏国到秦国,一见到秦孝公时,是先说了帝道,后说了王道,结果都引不起他的兴趣来。这说明什么呢?不实用!于是,商鞅改为说霸道。

为什么霸道这么有吸引力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当时,王室衰微,诸侯纷纷而起。而天子已经没有能力来一统天下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不行了,怎么办呢?只能有别人出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是那个诸侯中的强者,称霸者。这样,就出现了霸道。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都是要称王称霸。既然要称霸,要求必须得有国家实力,这就得兴国强国。为此,商鞅提出了两条道路。

强国道路之一,耕战为王

在商鞅刚上台之时,秦国还很落后。那就要图强。一是经济一是军事。而在经济方面,商鞅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他继承了管子的理论,

“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

商鞅从管子那里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他还说,

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必矣。《商君书》

他还提出了农战的思想。农民朴实,易于驱使,如有外敌来侵,就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容易形成战斗力。也是基于此,他主张兴农。集中全部国力于农战。为此要抑商、轻工、祛学。坚决抵制商业,控制粮食买卖,使商人怯商而欲农。他禁止私开旅店,禁止自由迁徙。禁止文化创造和精神生产。

强国路之二,变法为王。

为什么要变法呢,要富国强兵,要建立君主集权,一统天下。因为他主张的这一套和以前春秋时期的治国方法截然相反。那以前是仁道,礼制。而现在是法治。以前是天子实行分封,现在他要加强集权,改为官僚政治,郡县政治。所以非变法不行。
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只要能强国就行了。他用古代的史实来说明他的观点。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也。
那么既然不实行分封制了,君臣,君民之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为此他提出

治国之术

尊君弱民。实际上商鞅是有感于春秋时期的长幼君臣失序的状况。那怎么明确君臣之间的界限呢?有三个方面,一是法,二是信,三是权。法是君臣共操,信是君臣共立。权是君之独制也。他说,这一切怎么做到呢,那就是法。只有法,才能实现君主治权,保障人民的利益,并取信于民,使国家权力有公信力。

以上主要是君臣。那民呢?要强国弱民。他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得先制其民。要想国强,就要民弱。民朴,则国易治。为此,他禁止文化,以吏为师。严刑峻法。实行连坐制度。

治国哲学

壹,这就是他的治国哲学。他说,圣人治国,审壹而已矣。要壹刑,壹赏,壹教。当然也要一天下。这个壹就是统一的意思。壹刑,就要法无差别。为此,他处置了太子傅。壹赏,他做出徒木为信的事情。壹教,就是统一全民的精神。那么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一统天下了。

以上这就是商鞅的思想。当孔子的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时,当老子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时,商鞅切切实实的解决了当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的强盛与统一,进行了国家制度的建设。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商鞅的治国思想是怎样的?

商鞅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治国思想坚持不法古、不循礼,主张“明法”。虽然商鞅的变法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乃至无形中也给自己掘了坟墓,但两次变法对秦国甚至秦朝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商鞅及其变法前后

商鞅年轻时对刑名法术之学颇感兴趣。在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的时候,名气大涨。公叔痤后来病危之际,对魏王谏言说,商鞅是一个难得人才,对治理国家有独到的见解和手段,大王可以留用,如果大王不用,那么就请杀了他,否则一旦被他国任用,将对魏国产生不利。但魏王对公叔痤的话,不以为然。

秦国对于魏国弃用商鞅感激不尽,秦国捡到了一个宝。秦孝公对商鞅在魏国的名气早有耳闻。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在没有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秦孝公准备召开班子会议,来集体研究讨论之后再拍板。

有商鞅在场,这次集体会议俨然是一场辩论赛。旧贵族代表甘龙与商鞅针锋相对。

甘龙:“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甘龙意思是说,延用古法治理国家,总结先人经验,老百姓也服从管理,国家也并无大的责任要承担。商鞅反驳甘龙说,夏、商、周的开明君主,制定不同的法律、制度成就了各自的霸业,春秋五国也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让各自霸占一方。新制度是人制定的,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一成不变地遵循守旧,不搞创新,何来发展、立业。一番言语博弈之后,商鞅甚至说甘龙讲话都不过脑子。

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本次辩论,商鞅获胜。秦孝公对商鞅另眼相看,准备实行变法。这次辩论也为变法作了充分了舆论准备。可正是后来的变法,也为商鞅埋下了祸根。因为治国从来都不能只依靠某个人扛鼎,而是集体的努力与助推。商鞅已然把自己当成了秦国的“救世主”。

二、治国思想助推国家发展

商鞅变法一共有两次,这些举措对于经世治国、发展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耕战。颁布《垦草令》。商鞅主张在军事和农耕上,互相依存、互相平衡。战时出征、闲时农耕,并积极奖励在征战和农事上有突出贡献之人。而且他还积极推行重战尚武的策略,以稳固国防统治和安全。

②依法治国。商鞅在治理国家的层面上,积极主张“法治”。按照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统一民智,实现统一目标。用法律的准绳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且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弱民》:“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③论功封爵。《农战》:“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除了从事农战人员以外,废除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另外,主张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粟爵粟任”、“武爵武任”(以粟换取爵位)。

④综合治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强调运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手段,抑制商业人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对商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摊派徭役。通过种种制约措施,鼓励务农,让一些商人弃商务农。

三、一些启示与社会意义

虽然商鞅有恩与秦国,但秦惠王最后还是将商鞅车裂。一来商鞅得罪了老贵族的利益,而秦惠王又要在很多方面倚重他们,所以商鞅得死,也才能保住自己的变法成果;二来商鞅功高盖主,秦惠王的“无限风光尽被占”,甚至自己在秦惠王面前就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商鞅也必须得死。

但,商鞅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让秦国变得强大是不争的事实。商鞅通过自己的“法治”思维,让社会得到了法律的严管,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维护了朝廷的威严。同时,对整个秦国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强调依法治国。国无法不立、国无法不兴、国无法不强。

(对于商鞅的法治治国思想,您有何高见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于秦国先后两次变法,使秦由“诸侯卑之”的西方小国骤强为东方六国畏惧的“虎狼之国”,奠定了统一海内的坚实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公孙鞅、商君鞅、商君。少好刑名之学,魏惠王不能用,乃西入秦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深得孝公信任。孝公六年(前356,一说三年,即前359),商鞅任左庶长,大力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为:

**鼓励地主垦荒,发展封建经济。

**编造户籍,实行连坐法。编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十家相连,互相纠察,一家为罪,九家告发;若不告发,九家同罚。告发奸者赏,不告发者腰斩,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实行轻罪重罚制。

**定赋税制度,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男子而不分家者,“倍其赋”。

**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非有军功,贵族不得享受特权。

**秦定爵位为二十级,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位;凡斩敌首一颗,赐爵一级,根据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以此激励刺激士兵英勇杀敌,立功进爵。

**严禁私斗,违者重罚;焚《诗》、《书》,禁止游宦之民。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与垦荒,生产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

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以增加耕地,并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改变了对田地的使用和分配方法,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度量衡器,划一升斗权衡丈尺,私改者受罚。

**推行县制,将全国的小都、乡、邑归并集成大县,县置令、丞治理。全国共设四十一县,旧贵族的封邑被彻底破坏。

**迁都咸阳(今咸阳市东北),仿效中原各国国都规模建造宫殿。

**军赋——按户和人口征收军赋。

**秦沾染戎狄风习,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男女混乱,严令革除陋习。

商鞅的治国思想,简括而言,一方面奖励生产,重赏战士,促使新兴的地主制度得到发展;一方面限制贵族领主的权力,扫除阻碍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腐朽为新兴让路。

秦国经过商鞅两次变法,成为新型的地主政权,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为横扫六合、统一寰宇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光艺境


商鞅,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等改革方略。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还有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汉书·艺文志》在法家论著中记载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权谋论著中著有《公孙鞅》27篇。其中《公孙鞅》已失传,现存的《商君书》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feiguogong


秦国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最终统一六国。那么,作为变法主导者的商鞅,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或许从《商君书》中可见一斑。

简单说,这本书就是阐释帝王治国的办法。书的内容并不艰深,却发人深省。

在哪个年代,商鞅变法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推崇严刑峻法的人,他是不推崇儒家仁爱的思想的,但是后来的帝王独尊儒术,需要儒家思想治理天下,这样就很矛盾了。

一,出发点是以君王的利益为主,国家的概念就是君王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其他人都只是君王的私有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国家的强大指的就是君王的粮食多、兵力强、城池坚固,根本不谈什么人民富裕。相反,为了实现君王粮食多、兵力强、城池坚固,就要让人民平时尽量多劳作、人民战时勇猛肯为君王卖命,

为了达到人民平时尽量多劳作、人民战时勇猛肯为君王卖命的目的,就采取愚民政策,让人民不接受诗书礼仪乐的教育、不与外国交往、禁止人员流动禁锢在土地上劳作,而且还让人民贫困,仅仅只能通过土地劳作获得吊命的口粮,同时以酷刑威吓人民只能平时当牲口劳作、战时当炮灰。

二,公然鼓吹只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成就王业,可以不择手段,坑蒙拐骗都可以,任何别人不敢干的事情都可以干,就是不要道德底线不要羞耻感。

三,商鞅提出君王应当重视刑罚,轻罪重刑,但君王不受法律约束。

四,建议君王集中物资供应,让所有的人都听命于君王。

五,让人民互相监督,互相斗争,不能形成力量与君王作对。

六,彻底否定儒家的仁爱、廉耻等良性教化,让人变成没有善心的杀人作战机器,为君王卖命。

历代帝王都是表面上推崇儒家,然而实施的依然是法家的那一套,假如老百姓看了《商君书》,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帝王都是用这一套方法来奴役与弱化老百姓的,那么老百姓就会知道苦痛的根源,就会动摇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根基,所以这本书一直被帝王所禁,专制王朝结束后,世人才得以一睹《商君书》。


观史阅人


商鞅的变法依据:“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不能法古循旧,认为社会是进化的。

我认为商君治国思想最根本的一点是把民众看作是供驱使的工具,用最直接而又最有效的方法驱动民力以增强国力,也就是严格的法度,严厉的刑罚,直接奖励,奖罚并重。具体如下:

1.驱民,尽力驱动民力。人民只是国家的工具,充分利用民力来充实国力,用奖励耕战调动积极性,用严格的刑法来保证民为国用。

2.尽民,充分挖掘民力。破除爵位世袭的消极性,以功获爵,实行土地私有,打击旧贵族,逐渐的把他们清除出统治层,又可以激发民力,用足民力。

3.合力,整合国家力量。加强王权,实行集权制,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取消分封,实行中央直辖的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地方,便于动员和整合国家实力,实现民力即国力。

4.唯法,一切以法为标准,严格法的执行,国家治理有统一而又可以延续的制度与标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雁77


弃古法新

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

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

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



刘大Guo看电影


花授粉成果,话传情成事。这里的`粉、情'是什么?是信息,是正因,是`心'是`种子'!无因不能成果,假心假意无信不能成事。事物皆成立于信,不信不立。信为天力正气。国家强大需要万众一心!握紧的拳头有力量,一盘散沙不会真正的繁荣和取得胜利。我认为商鞅的治国思想首先就是,立信!立木为信。让百姓看到国家的诚信,言出必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