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方方日记》你怎么看?大学生的回答,你可能想不到

最近一段时间,《方方日记》因为要在国外出版而被传得沸沸扬扬,人们纷纷表达自己对《方方日记》的看法。那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么,作为大学生群体,这群天之骄子们,他们又是怎样看待《方方日记》的呢?


01清华大学的调查

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公布在《中国法律评论》上。


根据调查报告,我们知道参加调查的有109人——女生49人,男生60人。从学历上看,文科生91人、硕士生9人、博士生9人。


其中,87人对《方方日记》偶尔关注,12人持续关注,8人没有关注。对《方方日记》的态度,38人表示一直反对,22人一直支持,29人无所谓。另外,从支持变为反对的有28人,从反对变为支持的有2人。

关于《方方日记》真实性问题,54人认为不真实,45人认为总体比较客观,还有10人认为日记是在造谣。而对方方写日记动机的揣测,47人认为方方是善意的,43人认为并非善意,33人认为是在恶意抹黑,47人认为并未恶意抹黑。


从整个的报告来看,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对方方日记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这也说明疫情之下,《方方日记》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之大,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而从对《方方日记》所持有的态度,反对者居多,这也表现了一种整体的国民的感情倾向——对于抗击疫情,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正面积极的东西。


人都是需要生活在阳光之下,而不一味地抹黑,只能让我们对现实沮丧和失望,而现实却是我们不但在这场战役中赢了,还赢得漂亮,甚至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现在,方方把自己的日记拿到外国出版,尽管她的初心并不一定是为了抹黑国内抗疫,但是这很可能给敌对的势力以口实,借机来攻击我国。虽只是猜测,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看看现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对我国的造谣中伤,这种担心还是有着很深厚的现实基础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感情倾向于反对,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28人从支持变成反对,其实就是这种考量下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而对于文章的真实性的问题,尽管认为不真实的占多数,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日记的真实性没有多少要怀疑的。只是文字多是她个人的观感,里面必然带有她的道听途说,而其中的一部分也确实被证伪。也正因为这些不真实的文字存在,所以是否真实的看待存在有分歧,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对于《方方日记》的善意方面的判断,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正能量要宣传,让我们痛苦的记忆也应该展现出来。《方方日记》写在疫情之中,她只是记录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的时刻,不堪回首的记忆,人们必然不愿意去面对。所以,从写作动机上判断,方方在写作初期的定然是善意的。

从大学生对《方方日记》的看法来看,尽管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理性的。

02蝴蝶花雨说

《方方日记》被社会广泛争议,说明它传达了更多的是负面信息,触动了国人内心的敏感而脆弱神经。方方只是用笔在抒发自己个人的观感和体会,尽管带有一些主观臆断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理解和包容,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广阔心胸。


换一个角度来看,《方方日记》不也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提供了疫情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吗?我们阅读它,思考它,对于我们的前进不也是很好的助力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警钟,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担当的作家,有敢于揭示社会真相的人。正是他们为民族奔走,为民众呐喊,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真实。方方记录的只是她自己的所见所谓所感,谁都知道它有着相当的局限性,我们有什么必要对它求全责备呢?那么艰难的时刻,我们都挺过来了,一本书的出版,天就能塌了吗?


2016年,方方曾在文章中做过自我剖析。她说:“我也认真思考过,是改变自己性格的难度大呢,还是扛住别人、尤其是上级的厌烦难度大?后来想,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烦我,又怎么样?谁想烦就让他烦好了。”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尊重客观的事实。而国家人民也需要呐喊者。这样,吹哨者才能慰藉疫情之中的逝者,不是吗?

\u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