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地产,十六字箴言,所向披靡

来源/地产风声

作者/宋兵乙


往年,春暖花开日,便是地产行业年报发布时。今年“春天”迟了,年报季已经如约而至。疫情影响之下,不确定因素频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何去何从?楼市向好向坏?春江水暖鸭先知,听听房企怎么说。

今天推出“年报季”系列第八篇,来自“四川一哥”蓝光的声音。

如今的许多房企,越来越像“服务生”。

在主营业务地产开发的基础上,他们纷纷开始锤炼自己的服务软实力。

1

2014年彩生活登陆港股,成为国内首个分拆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

此后,房企的物业上市潮越演越烈。

比如2018年全年,通过房产分拆上市的物业企业共有6家,超过2015~2017年之和。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家,创历史新高。

剥开现象的外衣,其实可以发现市场内核的变化。

最近两年,地产市场的天花板趋于稳定,逐渐从增量走向存量。

存量市场里,比拼的其实就是服务力。

这也无怪乎许多房企在开发商角色的基础上,转而扮演起了服务运营商的角色。一方面,其可以缓解主业地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更多的发展途径。

在诸多布局“人居+生活服务”的房企中,蓝光的打法风格鲜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略架构,即“科技+产业+资本”。

这种战略架构引发的新变化,可以从蓝光发展(600466.SH)的最新年报中窥见一二。


2

4月16日晚间,蓝光发展发布了2019年度报告 。

以人居为核心的地产,无疑依然是蓝光的重心。

报告显示,蓝光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面积1095.3万平方米,同比增幅36.63%;实现销售金额1015.37亿元,同比增幅18.70%,成功跻身千亿阵营。

从2017年到2019年,蓝光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达32.14%。

在销售保持高增长的同时,蓝光在土地市场的布局同样呈现迅雷之势。

截止2019年末,蓝光土储货值约2700亿元,新增土储货值1300亿元,其中新一线和二线占比60%、强三线占比40%。

新一线、二线是高能级市场,有潜力和定力,从这点上,蓝光的侧重性布局,未来可期。

在产品端,基于“更懂生活更懂你”的品牌主张,2019年蓝光持续推进了芙蓉系、雍锦系、黑钻系、长岛系、未来系、商办系等六大产品系的迭代。

在一只手深耕人居业务的同时,蓝光的另一只手则在服务版图里搅起了一阵浪花。


3

2019年,蓝光发展旗下的蓝光嘉宝服务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获得53倍认购覆盖,创下了港股上市物管行业纪录。

此次,蓝光嘉宝服务能够获得53倍的认购覆盖,显然在这股物业上市潮中显露出了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蓝光自身而言,蓝光嘉宝服务的分拆上市,不仅使其自身构筑起A+H的双资本平台,而且为“人居蓝光+生活蓝光”的双擎业务模式,提供了实业和资本对接的通道。

除此之外,2019年蓝光还在人居与生活版图之间,找到了另一个交汇点。

即为住宅产品和社区服务注入科技活力。

报告显示,2019年蓝光进行智能化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智能人居、智能办公、智慧社区等场景化应用。

如果说,科技与产业是蓝光战略架构的“两翼”,那么资本则是这架飞机的推动力和目的地。

首先,不管是对科技还是产业进行投入,都需要资本在背后来做支撑。

而一个更“轻”的财务杠杠,显然能帮助蓝光进行战略上的轻松转身。

财报显示,2019年蓝光净负债率为79.20%,同比下降了23.44个百分点,“瘦身”效果明显。

其次,当在科技与产业上持续投入且获得效果后,资本上的回报是水到渠成之事。

报告显示,2019年蓝光实现了利润、规模双收获:其营收为391.94亿元,同比增加27.17%;净利润为41.59亿元,同比增长66.63%。另外,其净资产收益率达23.88%,同比提升6.81个百分点 。

总之,在蓝光的“人居+生活”双擎业务模式背后,是“科技+产业+资本”三驾马车在起着推动作用。

而三驾马车的战略逻辑在于:


科技与产业为“人居+生活”服务。资本,既是“科技+产业”的支撑,也是结果。


4

回头来看,蓝光前行的路上其实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略更替。

1990年,蓝光诞生于四川成都,当时其还是一家制造企业。

1992年,蓝光从制造业走向了地产业,奠定了此后发展的主线。

十年后,也就是2002年8月6日,在成都国土局里,蓝光又一次实现了战略上的转型。

当时,国土局大厅进行着成都第一次土地公开拍卖。首个地块位于青羊区长顺下街和八宝街交叉口,总用地面积约7.75亩。

46家开发商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拍,30多个回合的较量后,手举77号牌的蓝光以465万元每亩的价格力压对手,成功拿下该地块。

随后,经过数十次竞拍,蓝光再度拿下第二块地。据悉,当天只有6家房企拿地,而只有蓝光一家拿下两块,其在成都当地可谓一鸣惊人。

自此,蓝光开始将战略航线由“商业开发”转向了“住宅开发”,为如今的千亿销售战绩点上第一把火。

除了在业务类型上进行战略转型外,蓝光还在地域扩张上积极布局。

自2008年起,蓝光开启了全国化的扩张之路。

2013年后,蓝光加快了全国化的战略步伐,全面推进从“四川蓝光”迈向“中国蓝光”的战略。

2019年,蓝光又进一步深化了全国化布局——开启了“上海+成都”的双总部战略 。

双总部,并不仅是一种象征意义,更是蓝光近年来战略版图不断扩张的缩影。

这种扩张,如今让蓝光的销售分布更加均衡:


报告显示,在2019年蓝光的销售规模中,除了大本营西南区域占比30%外,华东、华中、华南和华北区域的占比也分别达到26%、22%、12%和10%。

销售的均衡分布,让蓝光的营收结构更加稳固,从而拥有更高的风险抵抗能力。


5

放眼当下,地产市场仍面临着未知的风险。毕竟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仍未完全消除。

对此,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显得较为乐观,其表示“以积极迎变的心态,随时保持应变能变的动能”。

这份“以变应变”的底气,既来源于过去数十载,蓝光积累的战略经验,战略调整后的效果。也源自其应对未来变化的思路。


据悉,接下来蓝光除了坚持既有的战略架构外,还定下了今年的经营策略,即“精准投资、卓越运营、资本突破、变革创新”。

十六字真经,道出了蓝光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而这,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地产行业尤为珍贵。

达尔文曾说过,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

而是最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