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90后”夫妻创业做电商

“我们是徐闻西部地区首家电商平台。”邹李桂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协议,促进镇区贫困村农副产品销售,推动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定量的就业岗位,助力扶贫户脱贫增收致富。

邹李桂,是福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当地一名“90后”青年创业者。投身脱贫攻坚、搭建电商平台、热心公益事业……她在家乡的创业之路不仅使自己富裕起来,也带动了众多百姓发展增收。

创业路一波三折 “固执”坚持迎曙光

2016年是邹李桂首次“触网”,她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电商达人,介绍他们在徐闻采购了很多农产品。这使这个年轻的“90后”姑娘看到了商机。她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迈陈镇是徐闻重要的北运瓜菜基地,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我为什么不自己把家乡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就这样尝试着吃“第一只螃蟹”,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年轻人的拼劲,在2017年3月注册了徐闻县福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业之初,父母都对她的创业持怀疑态度,刚刚从云南辞工回来的丈夫邢福丰成为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仅有的员工。

万事开头难,平台建好如何把物美价廉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成为了面临的关键难题。一次偶然的朋友圈宣传,得到了第一次订单,给邹李桂夫妇注入了“强心剂”。货量不大,农户往往不愿散卖,他们就骑着唯一一辆三轮摩托车去采摘。无论刮风下雨,烈日酷暑,路上总会有一对夫妻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拉着零散的木瓜、菠萝、玉米等瓜菜奔波在路上。生意越做越大,邹李桂夫妻却一直坚持着初心:诚信经营。宁愿别人骗我,我也不能骗别人。这个信念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客户的信赖,但也让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打击。2019年,由于年轻,阅历经验不足,轻信了某些客户,没签合同使几十万元成了死账。

苦心人,天不负。邹李桂夫妻重新振作开始学习开网店,经过不断努力和与网店同行的沟通学习,订单量逐渐从十几件慢慢增加到了几百件甚至上千件,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邹李桂夫妻的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组建了自己的队伍,有了固定的装卸工、包装工、客服等,并陆续进驻一些平台,扩大经营范围,到年底的时候终于取得了日发货量破万的可观成绩。邹李桂夫妇把玉米笋这种原本被遗弃的农作物“变废为宝”,发掘其食用价值,统一收购,统一包装,不仅增加了电商产品的种类也间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扶贫电商成招牌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在发展中,他们发现一个问题,贫困村的农产品缺乏长期稳定的销售平台。为帮助当地村民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线上直播对家乡扶贫农产品代言推介、线下配送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解决各贫困村农副产品销售问题。邹李桂说,受交通条件制约,有些贫困村农产品销售范围有限,农产品销路不畅,从而导致产品售价较低廉,老百姓很吃亏。电商平台不仅能够快速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而且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帮助了妇女和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村民王孟因残疾平时沉默寡言,邹李桂积极动员其再就业,让他对生活树立信心,自从来到合作社这个大家庭后他整个人不仅开朗起来,也特别勤奋积极向上;邓翠珠多年前老公因意外死亡,自己务农将两个小孩拉扯大,现在她跟儿子都长期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两三百块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引进新品种授人以“渔”走上致富路

2018年邹李桂夫妇在徐闻试种海南青柠檬。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们就在徐闻发展出近两千亩的青柠檬,目前仍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50余户农民家庭加入合作社的种植计划,其中20多户贫困户参与其中。2020年看着农户送来的柠檬品质甚至超越了海南,邹李桂夫妻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无比骄傲。“三年来种植6亩青柠檬也为我带来了16万元的可观收入,农闲时候还能到基地进行务工,适时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和交流,增加额外收入的同时还能学本领,为种植出更加优质的果品积累经验。”果农钟三呢说道。

近两年来,邹李桂夫妻通过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订单累计约500万件,单日出货量30余吨,其中2020年共计销售农产品68万件。“今年因受到疫情影响,电商平台销售受到一定的冲击,不过我们还是在网上帮助村民和贫困户销售了近3400吨各类农产品,目前我们也接收到不少公司和老客户的线上预订,我对电商销售前景还是很乐观的!”邹李桂信心满满地说。

说到今后的电商规划,邹李桂表示,会牢牢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机遇,经营好合作社产品与电商服务站,在提供电商、物流等便民服务的同时,使周边的农特产品及手工艺品借助网络“走出去”,始终践行“反哺社会”的责任,力所能及地助力家乡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得便利、享实惠、促增收、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