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成语背后的小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它的由来

鸡鸣狗盗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王想将他留下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孟尝君得知泰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秦王绝不说二。便派人去向她求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白狐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白狐裘献给了秦王。就在孟尝君心急如焚之时,手下的一个门客对他说:“我能把白狐裘偷来”,说完便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秦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守关的士兵听见鸡鸣,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时,已不见人影,熟不知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这就是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的由来。时代背景的不同,用意也有所不同。现在常常用来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