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脚踏实地”走好脱贫路 巧手“绣”出幸福花

冬去春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吹响,东河区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下好脱贫“一盘棋”,打好摘帽“歼灭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确保11户2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吹响决战集结号

“这些天,对标脱贫攻坚达标的各项指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核实,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东河区扶贫工作人员如是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东河区抽调59名干部,对照上级列出的150项重点排查任务,坚决啃下“硬骨头”。

眼下,沙尔沁镇润泽园农业合作社的观光采摘基地绿意盎然,红彤彤的樱桃、甜瓜挂满枝头,令人垂涎,前来采摘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一季的蔬菜种植接近尾声了,黄瓜、香瓜各种果蔬已经育苗,夏季前就能上市。”谈起采摘园的种植计划,润泽园负责人张胜利心里明镜儿似的。

这些年,为了带领群众增收,让村民致富有奔头、有希望,东河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申请“沁园”“沁绿”“海岱蒜”等注册商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

咬定产业不放松

东河区按照“南菜北薯”战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助农增收致富。沙尔沁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依托蔬菜种植优势,帮助贫困户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走实自主脱贫的路子。

沙尔沁一村村民杜俊卿患有尿毒症,是典型的因病致贫。2017年10月,杜俊卿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中,被识别为国贫户。“医疗扶贫兜了底,脱贫还要看自己”。驻村干部的到来,不仅解决了杜俊卿看病、吃药的后顾之忧,而且还让他萌生了“新道道儿”,给妻子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当助理、打下手,家中的温室大棚成为杜俊卿家实现脱贫的主阵地。

2018年冬天,经包村干部牵线搭桥,在几家爱心企业帮助下,杜俊卿把温室大棚的老式手动卷帘更换成电卷帘。开春种了豆王、芋头,入冬种植各种小菜,每年增加的1万多元收入,让杜俊卿有了主动申请脱贫的勇气。

如今,“扶贫菜”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截至目前,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42个,发展认证经营主体21个,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61个。

就业扶贫求长效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掌握了家政服务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 河东镇壕赖沟村村民徐翠英高兴地说。徐翠英属于2017年国家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包村干部在充分了解徐翠英的就业需求和实际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基于徐翠英曾在家庭服务领域从业多年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她进行就业扶持,助她开办家政服务公司。

包头市东华职业培训学校为徐翠英和其团队成员举办了短期技能培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翠英掌握了家政服务的基本技能。帮扶部门和包村干部多方协调,经壕赖沟村申请,成立了河东镇脱贫攻坚项目——包头市源万顺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徐翠英家庭总收入达到119967元。

“我现在一年能挣2万至3万块钱,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每天有事儿做,心情也美美的!”徐翠英直接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脱贫攻坚工程中自主脱贫的典范,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干劲儿更足了。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变化,仿佛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在东河大地上奏响致富的欢歌。(杨恩杰 杨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