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我记忆里的白胖子

时光静谧无声,一路匆匆过,瑞雪欣然飘落,天寒好个冬。

盼望着盼望着,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迎来了今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气,冬至终于来了。今天南方的朋友又可以和北方的朋友开启一场关于“冬至该吃汤圆还是吃饺子”的辩论赛了。冬至北方吃的是饺子,南方吃更多的是汤圆作为南方人的我,自然是要为汤圆打call

广东的汕头,冬至没有皑皑白雪,但有圆滚滚的大白汤圆。

汤圆,那是年幼时的记忆


小的时候,传统节日里除了可以拿压岁钱的春节,另一个喜欢的节日便是冬至

。冬至很奇怪,好像每逢冬至都是要上学的日子。冬至当天昼短夜长,五点半天就已经黑下来,放学铃一响我就会立刻收拾书包,加快脚步回家,因为,今晚家里要做汤圆

晚饭后,妈妈将买来的部分糯米粉倒到大盆里,留下小部分以后用,妈妈说这是长辈留下的规矩,寓意是年年有余。把温水一点一点倒入糯米粉中,慢慢揉成面团便可以开始做汤圆了。由于我亲爱的妈妈不会包有馅的汤圆,我们家做的汤圆都是没有馅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做的汤圆永远没有妈妈的那么圆,那么好看。后来我和弟弟开创了“做汤圆谁更丑”的比赛,家里的汤圆开始从圆鼓鼓变成了奇形怪状。本来用来防黏手的糯米粉,每次都被我们用来抹在彼此的脸上,谁不先变成“白脸怪”,这个战争就不会停。

从小学到高三,我没有缺席家里的“冬至做汤圆活动”,虽然我实在是吃不下自己包的那些没有馅的汤圆,

但每年做汤圆的有趣回忆,深深印刻在脑海中

汤圆,那是人世间的情谊

大一的冬至,那是我第一个在外地过的冬至。那一年的冬至,我没能在家做汤圆,却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大一的时候学生会组织了送汤圆活动,我便是这次活动的工作人员之一,工作是将汤圆送给每一栋的宿舍阿姨。大冷天里,从食堂到宿舍楼的路有点长,冻红的双手端着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心里忍不住的小欢喜。宿舍阿姨看到我们的到来,平时凶巴巴的脸上居然出现了一张可爱的笑脸,听着她们的一句句暖心的“谢谢”,这个冬至好像不那么冷了。

冬至的夜晚,有无数人漂泊在外,无法回家团圆,一碗异乡人赠送的汤圆,拉近的是这人世间的情谊。心近了,冬也就暖了。

汤圆,那是铁打的友情

大二当上了学生干部,每天都是踩着门禁点回到宿舍楼,冬至那天也不例外。白天出门前,舍友嘱咐我要早点回宿舍一起吃汤圆,我点了点头,答应她们今年一定会在宿舍吃汤圆。可到了晚上,“你们先吃,不用留我的份,今晚不能回去吃了。”这句话不出意外地又从我口中说出。

等到忙完回宿舍,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当我推开门后,看到小仙女们正在阳台煮汤圆,原来她们在等我回宿舍一起吃汤圆。她们说等我一起吃是因为“要胖得一起胖”,绝不是什么狗血的感天动地的友情,可我知道,这就是我们之间那不需过多言语的铁打友情,少一个人便没了意义。

冬至晚的宿舍夜谈,没有啤酒和炸鸡,

只有一锅花生馅的汤圆。从互相调侃对方“吃了汤圆又老一岁”,到讨论“汕头人煮汤圆究竟是加白糖还是黑糖”,最后还通过冬至的天气预测了过年的天气

冬至的宿舍,氛围像汤圆糖水一般,甜滋滋的,没有父母的陪伴,还有朋友可以依赖。友谊并未随着冬天的气温冷却,它随着汤圆的热气逐渐升温。

汤圆,是包着满满的思念


今年的冬至,我在外地出差回不了家。离开汕头的前一晚,妈妈怕我冬至吃不到汤圆,家里提前做了汤圆,一家人提前过冬至。今天,第五个不在家的冬至,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离开家才两天,却在今晚无比想念妈妈做的没有馅的汤圆。晚上,妈妈在微信里用“冬至没吃到汤圆就不会大一岁”安慰着我,其实,只是默默地希望我在这边能开心一点,不被烦心事打扰。

汤圆饱含着在外游子对家的思念,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真挚的爱。冬至虽然无法和家人团圆,但他们不会埋怨你,对你的爱从不会吝啬。

冬至的这一天,人们将人间最美好的祝福都含在汤圆里,岁月赴汤蹈火,温情只增不减。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人们,在不同地方期待着团圆。无论在哪,冬至那日,一碗汤圆牵住所有人的心。冬至吃汤圆虽是一种仪式,但也是人们对团圆盼望,对情感的寄托。

南方的朋友,在冬至这一天,好像没什么事是一碗汤圆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