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砌画”技法!从基隆半山坳的小女孩,到罗浮宫艺术最高殿堂

无师自通展现出独特技法的“砌画”,引领着那个来自台湾基隆狮球岭半山坳出身的小女孩,踏上世界巡展的旅程,不仅被邀请至罗浮宫办展,作品更夺下“2016年荣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评审团大奖”殊荣,登上艺术最高殿堂。

一直都知道自己会画画,那就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份。砌画艺术家陈俐维说,自己小时候住在半山坳,就像是个不爱读书的野孩子,只想一座山爬过一座,看能不能爬到美国,有次放假无聊,素描邻居后送给对方,才惊觉原来自己能画!

陈俐维这两年喜欢用自己的油墨展现水墨、彩墨风格。

野孩子重拾画笔 四十岁找回自己

她形容,当时有点像是开启潘朵拉的盒子,但年纪还小对生命的历练不够,总觉得下笔时少了点什么,于是她选择收起绘画本能,继续藉由体验人生,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此后的好坏经历,反倒都成了陈俐维现在作画时的丰沛能量。

作为奶奶的孙女、父母的女儿、老公的老婆到孩子的母亲,历经过各种角色淬炼,四十岁那年,陈俐维的第二段婚姻宣告终结,也正是那年,她重拾画笔。说四十岁前的她,像只在笼里的鸟,即便目光望向天空,仍安分守己的待在笼内孵育幼鸟;四十岁后的她,终于能振翅高飞翱翔天际做回自己。

非本科系出身,未受过专业训练,积压已久的绘画天赋,像是突然挣脱枷锁般炸裂开来,仅运用两支不同尺寸的油画铲子,在或大或小的画布上,挥洒勾勒出万千变化的线条,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刚强、有的却又柔美万分,每个刀笔随着光影呼吸,幻化出不同的样貌。

樱雀醒春齐开屏(布面油画)获选2016法国国际美术沙龙评委会大奖

父亲砌墙身影 迸发独有技法

会创出全球独一无二的画风─“砌画”,或许是来自于父亲的启发。

陈俐维的父亲是位建筑泥匠,从小看着爸爸工作的身影长大,她直到现在才发现,自己托着画盘和着颜料的动作,竟与父亲和着沙子与水泥砌墙的模样神似,潜移默化之中的每个神韵无意间与父亲产生连结。

最怕既定的东西,陈俐维说,她作画的时从不拟草稿,有时会凝视着一张空白画布许久,可以看了五天还没下笔!但到要落笔时又果断明确,让颜料还在盘中时就将其定型,然后一笔带上画布,作画的过程中像是与画有了连结,随着画所引领的不同曲线画去,最后总能展现出超乎预期的作品。

只要一画就是六至八小时,陈俐维表示,自己作画时虽然不播放音乐,但心中有时会随着画作的意境,脑中会不断地重复响起同一段旋律,像是进入自己的境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像是在画二零一六年大地之母的得奖作品─“香脸半开娇旖旎”时,她脑中不断响起“夜上海”的旋律,边画边想像着上海贵族的昨日风华,那个很有韵味的年代,画出了象征东方女性的旗袍的小白翠花。

夜色树影吓人 旭日仙境紫爆

“谁能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小孩竟会失眠!”从小住在半山坳的陈俐维说,每当夜晚的月光,将树影照在山壁上,又被风吹着摇曳的像是妖魔鬼怪,深夜万籁俱寂时的凄厉狗叫声,更吓得她只能用被子蒙着头醒到天亮。

不敢告诉任何人她的恐惧,只能等待天刚亮的早晨,赶紧从被窝中起身,陪着奶奶到山里散步,而白天的半山在陈俐维的眼中,却又是另一个世界了。

陈俐维的山也是属于牵牛花的山,一大清早满山遍野的紫,觉得好玩的她会顺手拉起一串,回家后随手丢进门口那个坏掉被当作储蓄水槽的浴缸里,当旭日升起,那开满了一缸子的紫好不美丽。她口中描述的山坳在白日时,完全展现了不同的面貌,她形容就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新奇有趣。

皇与后 (压克力画布)

与天地万物共存 享受岁月美好

从小生活在四面环山的大自然,陈俐维的“大地之母”系列将女性的柔美特质,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山峦树影之间,展现了她对母亲的深爱,不局限于风景,陈俐维画荷与叶、花与树、画马、画龙、画凤、画莺雀也画鹤飞,到近期的“古瓶新作”系列,作品跳脱框架,随着时序更迭、年岁增长,同样的荷叶画出有别于以往的姿态与意境。

至今累积四百余幅画,陈俐维说,画画带给她极大的快乐与幸福,未来会继续画想画的,持续用她的画作呈现美好的事物,期望能在越过人生的千山万水后,找到相知相惜的伯乐,在创作的道路上与之同行,珍惜当下与天地万物祥和共存,一同享受着岁月的美好。

文.叶怡君 摄影.周正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