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死和什么有关?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月语拂心


黛玉的死和什么有关?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是宿命论。林黛玉本是天庭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缺乏灌溉有些枯黄。贾宝玉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发现了绛珠仙草,心生怜惜,于是每日以甘露浇灌。使仙草得到滋润,绵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

黛玉下凡就是来还宝玉对她的露水之恩的,所以从宿命论来说,黛玉一定会因宝玉而亡。

刨去去宿命论,黛玉之死,我认为缘于性格。俗话说,性格既命运。黛玉心细如发,敏感易伤,心性淡泊然耽于挑剔,因自卑导致过于自尊,多愁善感。虽然也偶有诙谐幽默的轻松一面,但不是性格的主体。

黛玉在贾府,虽然用她的话说是寄人篱下,但上自贾母,下到众姐妹并无人另眼相加。是她自己过于敏感,总是强行对号入座,为自己徒增烦恼。

宝玉的玉丢了,平儿找贾环询问,赵姨娘不忿找邢夫人控诉。邢夫人为了替赵姨娘出气,当众给平儿和王熙凤难堪,这原本是王熙凤和邢夫人的婆媳矛盾,但黛玉听后却认为邢夫人在含沙射影她。

虽然大观园中长辈呵护,姊妹包容,宝玉更是知心任怨,但黛玉依旧感春伤秋,时时垂泪。

心宽才能体胖,心郁则自然气滞。长期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肯定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百病加身。所以黛玉之死,死于性格。





云卷云舒说文史


黛玉听见雪雁和紫鹃说,宝玉说亲了,是侍书告诉我的,又叮咛千万不可露风说出來,其实黛玉虽然装睡她还是听见的,这是对黛玉的第一次打击,后來薛宝钗知道王夫人决定选她为儿媳后,寄给黛玉的,在赋中,一方面写出了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秋风酸","霜叶干","寒气侵","玉漏沉"的衰败景象,尽抒自己面对家庭日趋败亡"我心咻咻","忧心炳炳"的哀愁另一方面对黛玉表示"友谊"把黛玉引为"知音,实际上是配合贾母对黛玉进行欺骗,表现了薛宝钗的奸诈和虚伪,而黛玉回复宝钗的琴曲(四章)她从宝钗的"感遭家之不造兮"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黛玉已经预感到自己和宝玉的爱情要破灭,一生的希望要成泡影"思古人兮俾无尤",实际上是气愤的活,最后一章,发出了人生如尘的感叹,相信命定的姻缘这是痛苦凄凉心情的自然流露,这是黛玉受到第二次的打击,

最后又听傻大姐的一番话这次是第三次致命的打击,终于病倒了,通过这三次的打击,这就是和黛死有很大的关系。


秋阁一凭栏


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与他的生活态度,有直接关系的。

林黛玉的生活态度怎样呢?

1. 看到的是伤感。

他看到落花以后,写有《葬花吟》。

想到自己以后也会像落花一样香消玉殒,从而感伤自己。他没有看到生命的循环,生活的积极的那一面。而后他写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亦如此。这些应该是他面对生活的一个心灵写照。如此面对生活要想长寿,也难了。

有人说 : 李贺年轻早逝,就是因为他多写鬼的诗。说他因为总接近鬼,因此最后也就死而成鬼。似乎还有能量医学的道理。不管怎么说,李贺确实没有少写鬼的诗,李贺也确实年轻早逝了。

2. 比较的是不足。

他孤独于自己无父无母,而又羡慕于有父有母者。他认薛姨妈为干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羡慕而才认得这个干妈。

其实在那个时代无父或无母,或者同时无父无母的孩子还是不少的。和林黛玉最有比照的无父无母者就是史湘云。而史湘云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她没有痛苦于自己无父无母,也没有痛苦于家庭给他带来的劳累。他曾对林黛玉说,我就没有你那么心窄。这应该是史湘云的生活态度了,而“心窄”又恰是林黛玉的生活态度。

我们说林黛玉能够在贾府那样的任性,其实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对她而言非常优越的环境,特别是贾母对她的保护,可如此的优越环境林黛玉却视而不见。

3. 生活的是纯粹。

宝玉从大观园回来,黛玉认为他把自己赠给他的香袋也送人了,于是向他发起脾气来。

宝玉也曾把北静王水溶赠给他的瘠零串儿,转赠给黛玉,黛玉说 : 哪个臭男人用的,我可不要。

黛玉,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上要求纯粹的人。

一个人应该有一种乐观、包容的精神,如史湘云;能够把自己认为不幸的过去,早早遗忘不再纠缠,如香菱。这样也使你的青春充满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