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聚焦西青》头版头条:打造发展强“引擎” 重整行装再出发 ──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运营体

打造发展强“引擎”

重整行装再出发

──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运营体制深度改革启动

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 田建 摄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开发区自1992年启动建设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领航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破浪在前,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初期2平方公里扩展到16.88平方公里,实际开发管理面积近30平方公里,累计引进各类企业36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6家,吸引资金近300亿美元,GDP贡献率占全区三分之一以上。

但面对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及时调整功能定位,进一步激活体制机制以促进更好发展,西青区委、区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高点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剑指”体制机制,对西青开发区管理运营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管理运营体制深度改革启动后的西青开发区,已重新整理好行装,将切实肩负起引领改革创新、带动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的光荣使命,迎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再出发。

大胆改革创新,打造更高水平经济龙头

作为天津市南部成熟的招商载体区,西青开发区以其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丰厚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投资合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青开发区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高档生活用品和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五大主导产业,正在积极培育互联网+、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5+2”模式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截至去年底,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9家企业入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6家,累计吸引资金超过291.26亿美元,其中外资突破149.6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幅。

西青开发区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是中国北方区域理想的投资目的地。

但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变迁。现有的发展模式已渐渐跟不上西青开发区前进的步伐,甚至出现了阻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起点。面对发展,西青从不退缩;面对改革,西青也从不“手软”。

围绕着全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西青开发区启动了管理运营体制深度改革,对体制“动刀子”、向改革“要红利”,大胆改革创新,充分减负放权,突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实行企业化管理,大力促进西青开发区开放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对内对外合作水平,追求更高质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窗口和龙头。

改革调整运营管理体制,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部署,西青开发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突出开发区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核心职能,制定出台了《西青开发区管理运营体制改革方案》,剥离管委会的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运营职能交由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承担,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街镇或区属职能部门承担。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作为专业园区运营商,采取集团化公司运作模式,全面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西青开发区管委会与赛达新城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对接国家级开发区有关工作,为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打造赛达新城奠定基础。

同时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开发区管委会一次性取消52个行政事业编制,鼓励公职人员参与总公司竞聘,放弃编制身份到企业、到市场前沿去打拼;选择分流到区内各单位的人员就近安置到街镇,进一步充实街镇基层工作力量。内设机构由12个精简到3个。总公司按照“精简、高效、大部制”原则,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施“扁平化、大部制”管理,设置部门21个。

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

西青开发区改革工作总体上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突出开发区产业发展这一主责主业,按照“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以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为主体,全面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总公司作为专业园区运营商,采取集团化公司运作模式,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焕发体制机制活力。

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总公司科学设置内设部门,把职能相近、业务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融资、企业服务管理等职能,推进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

在人事管理方面,总公司打破行业行政、编制内外的身份限制,按照因事设岗、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科学配备的原则选用人员,以岗选人,实行无差别管理。前不久,西青区面向全国公开选聘10名区管国企领导人员。在这10个公开选聘的岗位中,有6个岗位是为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设置的,包括2名公司副总经理和4名中层正职。其中,副总经理年收入可达40万元。对已经取得副高级职称或“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和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榜单前50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连续3年发放生活补贴总额7.2万元;已经取得正高级职称或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连续3年发放生活补贴总额10.8万元。留席重磅岗位,面向全国选才,公开选聘这一举措彰显了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敞开胸怀引进人才,千方百计留住治企精英人才的决心。

总公司现任中层“全体起立”,重新竞聘上岗。其中,18名中层正职面向全区公开选聘,18名中层副职在公司内部选聘,谁有能力谁上。坚决打破身份限制,畅通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三支队伍”交流通道,鼓励全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人员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干部,以及区管国企人员积极报名应聘。

在薪酬制度方面,总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细化考核,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坚持绩效考核、按绩取酬;坚持总量控制、内部统筹等原则设计总公司薪酬管理。为每一名干部职工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按绩取酬、优绩优酬,有效解决“铁饭碗”“大锅饭”问题。

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坚持的服务理念。就在前几天,一面镌绣着“抗击疫情彰显园区风采、爱心无限关怀企业未来”字迹的锦旗被送到西青开发经济总公司,赠送锦旗的开发区企业万绿达(天津)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华北事业部副总经理樊昊桦一行,代表企业向疫情防控期间响应号召、一直坚守在服务企业复工一线的总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由衷敬意。疫情防控期间,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稳产,安排专人深入一线,针对各企业实际,逐项指导、精准施策,确保企业渡过疫情难关。樊昊桦在赠送锦旗时表达了感谢:“这段时间,真的非常感谢开发总公司领导和工作人员真诚细致的服务。因为我们是一家帮助企业实现废弃物即排即收、即产即运,进行专门资源化分类的再生资源利用公司。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一些上游公司业务受到影响,我们下游公司经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西青开发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到我们公司走访指导,全心服务,经常询问我们还需要哪些帮助,积极协助我们申报各项惠企政策,目前已享受稳岗补贴失业保险返还8万多。这一系列服务和举措,都让我们深受感动!”

在疫情防控期间,总公司始终与企业相守相望,帮助解决防护用品购买、生产物资调配、员工心理疏导等实际问题。针对许多企业因无宿舍或集体宿舍无法达到“个体居家隔离”标准的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周边20余家酒店,贴心推出“返工套餐”,包含14天房间+早中晚3餐+引用矿泉水+口罩等,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建立“132”驻企服务机制,组建62个帮助工作组,深入企业宣传我市惠企21条、西青惠企14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6”政策、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导则等,帮助410余家企业、300余家商户减免租金9000余万元。

开发区管委会:发挥职能作用推动赛达新城建设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近年来,西青开发区不断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建设以产城融合为重点的赛达新城”上着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新发展新局面。

在此次改革中,与西青经济开发总公司剥离后的西青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还统筹了赛达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坚持规划为纲大力推进赛达新城规划研究,坚持民生为重大力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品质为先大力推进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

在具体事务管理中,西青开发区管委会将统筹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的有关工作,重点推动赛达新城建设,同时,相关街镇书记全部兼任赛达办副主任。这样的力量配备前所未有,可以说赛达新城的发展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工作合力,全力落实全区发展布局,加快赛达新城规划建设,打造西青新的经济“增长极”。赛达办将进一步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细化“一城一园、一轴三廊”的空间发展结构,深化“城南城、产业核、生态环、鱼米乡、一轴线四片区”的空间设计。

西青区是商务部命名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有从整车生产到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汽车零部件专业配套群。基于产业发展优势,西青区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建设“车联网先导区”,将以西青区整体辖区为基础,立足智能网联汽车整体产业生态发展,打造虚拟测试场、封闭测试场、开放测试道路为一体的功能区。其中位于王稳庄镇的封闭测试场建设项目,是赛达新城目前推动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概念的基础上,赛达新城将进一步延伸测试的领域和范围,以智能网联汽车北方测试区为核心,周边辐射工业园、小城镇、拓展区、水库等区域,打造集测试、研发、展示、体验、旅游、居住于一体,绿色生态与智能科技高度融合的智能网联特色小镇,将完美体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融,产业、文化、旅游共生理念。为推动项目顺利进展,赛达办多次采取现场协调和召开会议的方式对智能网联车测试场项目进行协调推动,同时督促永泰恒基、王稳庄镇及总包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并协调区农委提前设计准备测试场绿化项目。

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一个个重大利好项目急需推进:赛达新城2.2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先导区PPP项目、智能网联车测试场、奇安信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协调创新谷MSD、中心公园和赛达新城规划展示中心地块的土地划拨及出让,完善主干道路、综合管线、雨污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吸引产业、人才、载体、项目资源加速聚集,打造西青新的“增长极”。

西青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西青区赛达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于传琪将改革后的管委会职能精辟地总结为“三减三增”:“一是减了管委会的职能,增了赛达办的职能;二是减了机构编制,增了工作范围;三是减了微观职能,增了宏观统筹职能。”

于传琪介绍说:“不管是机构数量还是人员数量,都会大幅精减。工作范围从以前局限在开发区范围内,现在增加至赛达新城及周边五个片区的开发建设。在改革的成效上,可以看到跳出了以前开发区内部主体职责和社会治理职能,扩大到了赛达新城范围内统筹工作。新的管委会要在赛达新城内统筹资源配置供给,比如说现在规划了开发区五期的拓展区坐落在王稳庄,已经离开了传统开发区本部。由产业基地变成综合城市功能需要借助周边力量配置,在开发区周边城镇、村庄更新中应该考虑开发区的需求,比如产业用地、居住配套、商务商业配套统筹考虑,横向联系统筹,我们去发挥作用。”

充分减负放权,精简高效管理。管理运营体制深度改革启动后的西青开发区,明确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总公司各自职责,加快打造赛达新城这一新的增长极。改革之后,赛达新城会作为整个西青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围绕着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进一步动能转换。

记者 李焕丽 通讯员 孙利国

●西青区用心用情做好入境隔离人员服务保障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三月十三·终结篇)——系列综述:万物生长 共享春光 说说咱们的心里话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三月二十二)—团聚了!最后坚守武汉的西青白衣天使解除隔离荣归故里

●西青区领导深入有关街镇督导民心工程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

●西青区领导深入部分街镇检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和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