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资“出海”当审慎

东南网4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储白珊)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外加速蔓延,让来自世界各国的防疫物资订单呈爆发式增长。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福建的生产、贸易企业将目标转向国际市场。近段时期防疫物资出口的监管不断升级,如何保障合规产品顺利出口,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跨界转场驰援战“疫”

“多年的服装制造基础,让才子在这次危机中迅速反应、高效运作。”才子服饰有限公司生管中心总监谢明忠介绍,仅用三天时间,公司便掌握医用防护服面料、工艺、设备、无菌车间改造等技术,不断测试,精进质量,以最快速度制作医用防护服,现可日产民用防护服3000多件,医用无菌防护服2000余件。

3月2日,才子生产的“无菌型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通过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的标准检验。这意味着,才子服饰转产成功,成为福建最早一批获得无菌医用防护服生产资质的服装企业之一。

加上获得CE认证,公司产品得以进入欧洲市场。目前,才子的产品已经出口至菲律宾、越南、捷克、波黑等国。

疫情发生之后,福建药监部门快速开启应急审批通道,加速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指导相关企业转产改造、审评审批和恢复生产、扩大产能,从1月31日起陆续为91家企业颁发临时《医疗器械注册证》116张、临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91张。临时证的许可范围主要涵盖二类医疗器械(医用口罩、防护服、红外额温枪)。

快审快批,有效缓解了我省疫情防控药械供应保障压力。在做好国内保障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国际市场。

在厦门,安思尔(厦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防护服首次搭乘中欧班列发往欧洲,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近一半;

在宁德,宸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有国外订单在手,获得FDA认证后,他们正铆足劲,计划新增生产线;

在龙岩,长汀25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已有超过一半拥有了出口资质,正加紧生产……

出口门槛不断提高

在过往的出口实践中,海关一般并不审核医疗器械的资质证明,对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常规防疫物资出口并无出口许可证要求,也没有其他贸易管制条件。

在支持鼓励企业有序扩大出口的前提下,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线体温计的企业向海关报关时,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4月10日,海关总署再发公告,自当日起,对11个类别19项商品编码的医疗物资实施出口商品检验。

加强出口防控物资质量安全监管和通关保障,规范和支持我省防控物资出口,成为近期海关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一些厂家缺乏出口欧美所需的CE、FDA等产品认证证书,一些企业则对防疫物资出口的物流、清关绿色通道等必要环节缺乏了解。

“企业千万不要忽视风险。”泉州海关驻石狮办综合业务科科长王明乙建议,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加强保护自身利益。对于一些认证时间过短、认证费用过低的海外认证机构的资质和能力,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别。注意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未接触过出口贸易的企业应向专业机构寻求专业服务,以减少外贸风险。

福州海关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出口企业,海关在确定出口防疫物资是否属于医疗物资时,是根据商品本身属性确定而非申报用途确定。“申报为非医用的物资,如外包装、最小销售包装、随附单证、使用说明书等印刷有我国或国外医疗物资标准号,或备注使用范围包括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的,仍将被认定为医用物资。对将医疗物资伪报为非医用物资的,海关将依法从重处罚。”

畅通供需快速响应机制

尽管产品质量过关,找上门的订单也不少,蔡伟生仍有自己犯愁的事。由于公司在防护服出口方面没有自有渠道,需要借由外贸公司出口,获得合适的订单不容易。

面对危机中突如其来的商机,更需加强引导、畅通信息,建立供需快速响应机制。

此前,福建省药监局已根据企业分布情况,在龙岩、厦门、泉州、福州4地,巡回举办医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培训会,通过产能形势分析、政策法规解读、质量管理规范等内容的培训,对企业有序申报、生产管理、产品出口、长期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

福建信日商贸有限公司从今年2月开始,与广东、安徽等地厂家合作,已经陆续往中东、欧洲等地出口了几百万个口罩。本月上旬,石狮市多个部门联合举办防疫物资出口供需专场对接会,活动吸引了近20家本地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以及近200家有采购需求的外贸企业参与,现场达成意向采购金额约1.1亿元。

物资顺利通关后,仍要面临航运价格暴涨、海运港口关停等困难。运用好出口信保工具,是企业化解防疫物资出口风险的必备技能。据了解,福建信保对医疗防护物资出口企业适度放宽出口前保险承保条件,提升风险容忍度。对受国际疫情影响导致国外买方取消订单或延缓交货的,实施应保尽保,理赔案件适用快速理赔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