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了600年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唐伯虎是一位才华卓著、风流倜傥、纵情山水的潇洒公子哥儿形象。真实的唐伯虎的确才华横溢,放浪不羁爱自由,然而却与风流无关,而是一个悲情才子。他仕途受挫,穷困潦倒半生,妻子弃他而去,红颜知己又先于他香消玉殒,最终他在孤独与贫困中终老一生。

疑问:唐伯虎点秋香是真是假?

民间传说的“点秋香”艳事,是牵强附会。当时确有名为秋香的妓女,而不是华府的丫头,本名林奴儿,字金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誉为“吴中才女”。然而比唐伯虎大近二十岁,怎么可能与其发生风流瓜葛呢!


正常开局的前二十九年

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为唐广德,母亲是邱氏,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参加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他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而家境也从此衰败下去,后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苦读诗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要知道在当时南方文风鼎盛远超北方,甚至在科举上为了照顾北方士子,出现了南北卷制度,意思就是南北按比例录取。唐伯虎能在应天府考中第一,几乎可以断定唐伯虎必定中举,状元也不是不可能事情。

坏人缘引发的滔天大案

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而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

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访。然而,徐经却趁此机会收买程敏政府上的家童,考试之前就得到了会试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除了唐伯虎与徐经两人之外,考生们都难以答出考题。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好巧不巧的是,程敏这句话被有心人听到,程敏平时人缘并不好,于是纷纷弹劾程敏政受贿泄题。皇帝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泄题一事,并说将窃取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耻,于是没有上任。而在此时,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官太太的妻子一听说此事,希望落空,与唐伯虎大吵一场,拂袖而去。

历史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对仕途感到十分绝望,遂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作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大明少了一个按部就班的官吏,多了一个名耀千古的大家;徐经回去后也对科举心灰意冷,并告诫子孙不可走科举入仕之路。徐经的孙子徐霞客秉承祖父意志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成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放浪不羁的中年

由于被亲人抛弃,唐伯虎没有其他谋生之路,最终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靠卖字画为生,整天不是饮酒,就是狎妓。他曾开创作家乞讨之先河,与祝枝山扮乞丐沿街唱“莲花落”乞讨,讨了钱就逛青楼上酒馆。在唐伯虎最困难的时候,沈九娘在精神上慰藉了他。沈九娘虽为官妓但颇有才华,后脱籍,两人结为夫妻,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屋,取名桃花庵,院里种满桃树,唐伯虎自号“桃花庵主”。这一年他三十八岁,九娘三十三岁。而唐伯虎开销也大,喝酒、交友,这都要大笔银子。唐伯虎既不懂开源,也不懂节流,这可苦了九娘。九娘操持家务,精打细算过日子,身体渐渐不支,终于有一天,因劳累过度而病入膏肓。

1512年冬至前,九娘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唐伯虎真迹


穷困潦倒的晚年

随后两年,唐伯虎生活日渐困顿,陷入“三日无烟”的窘境之中。正德九年,唐伯虎差点卷入明宗室宁王朱宸濠谋反暗中,靠装疯卖傻才得以逃脱。晚年的唐伯虎孤寂穷愁,以卖字画为生,常常是三餐无继,曾一度皈依佛门,认为世间一切皆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自号“六如居士”。

人生是一出终将散场的大戏,死亡是一场苍凉凄美的流浪,可笑他一生空有才情,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在后人中却留下了“风流才子”的称号,“才子”名副其实,“风流”这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