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怎么防范反叛?

前文我们讲到秦始皇的传奇经历,以及巡游天下、推行郡县制、铸造金人、焚书坑儒等故事和动机。不难发现,秦皇众多行为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防范反叛、稳固统治、让秦国万代相传。那么,秦始皇到底采取了哪些手段来稳固统治、防范反叛呢?

秦始皇的手段层出不穷、精彩纷呈,我们通过汇总分析,把这些手段分成了四大类,他们分别是:1.瓦解抵抗;2.宣示武力; 3.转移矛盾;4.增强认同。这些手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形成了一套效果卓越的统治体系,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解。


十二金人


瓦解抵抗

前221年,秦灭齐,实现统一。当年,秦始皇要求收集天下兵器,全部聚到咸阳销毁,铸造了12个大型金人雕像。通过铸造金人,秦皇轻易地实现了缴械的目的,让那些仍然蠢蠢欲动、渴望再起兵戈的人断绝了武力反叛的希望。

除了销毁兵器,秦始皇把全天下最富有的12万户大富豪迁徙到咸阳,以便加强控制,并促使他们加快适应和融入秦国。简单两步,武器、钱以及最有权势和能量的人,都已经被牢牢掌握在天子脚下,还有谁能掀得起风浪呢?

巡游天下


宣示武力

为了威慑六国潜在的反叛势力,秦始皇曾多次巡游,刻意展现赫赫军威。每次巡游阵仗极大,队伍军容整齐、浩浩荡荡,而且极尽奢华。刘邦曾在咸阳见到过秦皇出游的场面,忍不住的羡慕道:“大丈夫当如此”,足见秦皇出游的队伍是何等震撼,对不服者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威慑。

始皇帝32年,秦始皇毁坏城郭、决通堤防、移除险阻,让天下无险可守。另外,秦始皇还南平百越。北逐匈奴,通过各方各面,展现着秦国强大的武力。迫于秦国强大的军威,即使有人有心反叛,也不敢采取行动。即使到了秦二世时,带头造反的也是犯法当死、无路可走的罪犯而已。

万里长城


转移矛盾

除了武力威慑和瓦解抵抗之外,秦始皇还有一个更高超的办法,那就是转移矛盾。通过征伐百越、驱逐匈奴、修筑长城等措施,让秦国所有人把注意力从内部纷争转移到对外战争中去。毕竟原来六国都对胡人、匈奴或者百越有过敌对经历,很容易形成同仇敌忾的气氛,增强对秦国的认同。

借助对外斗争转移内部矛盾,在当今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比如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事情,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应对“狗屎般拙劣”,但是却通过向中国、世卫组织、州长们甩锅,成功转移了美国人的愤怒和不满。可见,转移内部矛盾的效果多么显著。

刻石颂功


增强认同

最后一条,手段格外高超而思虑长远。这些措施包括:1.更换名号,自称“始皇帝”,向全天下传达新纪元的到来;2.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全国一视同仁;3.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表明自己受命于天;4.刻石颂功,讲解秦皇功绩,争取百姓认同;5.焚书坑儒,进行思想控制,严惩恶意诽谤。

增强认同的这些措施,考虑的不止是一时的稳定,更是在谋划长治久安,推进全国的融合,并根植秦皇受命于天、功高无二的观念,让百姓不要再有二心。始皇帝去世后,胡亥如果能沿着秦始皇铺好的道路进行下去,继续巩固百姓的认同,而不是极情肆欲、横征暴敛、肆意杀伐,秦国又怎么会二世而亡呢?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秦二世简史,看看史上最强败家子是怎么炼成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