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次叛曹的将领,曹操没舍得杀,因何却死于于禁之手?

话说于禁在跟随曹操后一路是屡立战功,成为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然而却在防守许都的博望之战,与夏侯惇一起中了刘备的埋伏,幸亏李典赶到,才逼退了刘备,将他们救出。


《三国演义》说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三把火之一,其实这又是一个张冠李戴,因为刘备在博望击败夏侯惇和于禁的曹军时,还并没有进行三顾茅庐,也就是说还不知道诸葛亮这么个人呢。博望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三次巨大成功指挥作战的战役之一:第一次是徐州抗曹,第二次就是博望伏击,第三次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定军山斩夏侯渊,夺取汉中。


而这次博望之战,刘备只是烧了自己的营垒撤军,夏侯惇虽然中了埋伏,但不是火攻,原因是博望坡的地形虽然是道路狭窄,草木浓密,但是一旦放火,刘备军也很容易被牵连。毕竟就连现在这么先进的科技手段下,山火一点蔓延,也很难被控制和扑灭。在当时的条件下,更是不可能打伏击战了。

一个三次叛曹的将领,曹操没舍得杀,因何却死于于禁之手?


而刘表之所以敢派刘备去攻打许都,因为此时袁绍病死,曹操乘机率大军北伐袁氏兄弟,当时正是许都空虚之际,而夏侯惇、于禁和李典被曹操留下来坐镇许都。


曹操北伐扫荡统一北方期间,夏侯惇便和于禁一起一直这么留守防御,期间李典曾经被调往北方参加扫北的行动,但是夏侯惇和于禁一直没有调防。


直到建安十一年(206年),发生了投降曹操的昌豨再次反叛,为什么说再次反叛,这里我不得不顺带多说两句,讲讲这个昌豨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昌豨的出身和臧霸一样,都是泰山地区的贼寇,后来被朝廷平定之后,选择了追随吕布。吕布战败被擒杀后,昌豨和臧霸一起投降了曹操。曹操看好他的才能,安排他做了东海郡的郡守。


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叛曹占据了徐州,昌豨便选择了背叛曹操,归顺了刘备。刘备被曹操击败弃城逃跑后,昌豨又回到曹操麾下继续做他的东海郡守。


官渡之战后,曹操虽然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但是曹操自己也元气大伤。这时,昌豨再一次叛曹。曹操派大将夏侯渊和张辽领军前往讨伐,将昌豨包围在了东海郡,结果围攻了好几个月,粮草消耗殆尽也没打下来。于是夏侯渊便和张辽商量准备撤军了。


但是张辽通过这几个月的观察,发现自己每次巡视围城状况的时候,昌豨和自己对视,目光中有犹豫的眼色。于是便说服夏侯渊,自己亲自去劝降昌豨,果然成功。于是昌豨跟随张辽下山随军前往曹操处投降,曹操没有计较他的这次反叛,仍然让他继续回东海郡去。

一个三次叛曹的将领,曹操没舍得杀,因何却死于于禁之手?


等到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正在一路扫平袁氏集团的时候,昌豨再一次反叛。这一次曹操便派留守许都的于禁前往平叛。于禁率军急攻昌豨,昌豨利用地形防守,结果于禁急攻不下。


接到战报后,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前往,与于禁一同作战。这下昌豨就防不住了,夏侯渊接连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昌豨可就吃不消了。在曹营的时候,昌豨和于禁的私交比较好,因此昌豨选择了投降于禁。


这时曹营的所有将领都认为,既然昌豨投降了,就应该押往曹操那里由曹操处置。于禁却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他的罪责的。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关键所在。昌豨虽然和我是老朋友了,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


于是于禁亲自前往与昌豨挥泪决别,然后将其斩首。于是这个三国时期最反复无常的人就这么死在了自己的老朋友手里。对于昌豨的这个多次反叛曹操,我一直感到纳闷,心存疑惑。为什么昌豨仅仅以一郡之力,就敢于多次反叛又投降曹操?而曹操却每次还都仍然让他继续恢复原职?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其实昌豨的这个反复无常,并不是真的要反叛,而是自恃比出身相同的臧霸有能力,而当时臧霸已经是都亭侯,以及威虏将军了。而自己还是个郡守,没有得到曹操的认可和重视,因此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而已,所以曹操才每次都没有惩罚他。


因此,当时曹操正屯兵在淳于,听闻昌豨被于禁正法后,叹息地说到:“昌豨不来向我投降,而是选择投奔于禁,这就是他的命啊。”于是曹操更加器重于禁。

一个三次叛曹的将领,曹操没舍得杀,因何却死于于禁之手?


东海平定以后,曹操专门上表汉献帝表彰于禁、乐进和张辽三人的功绩,于禁因此被拜为虎威将军。


两年后,曹操将战略目标转向南方,瞄准了刘表的荆州,以张辽为南下的先锋,挥师向荆州出兵。结果将刘表吓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了荆州牧之职。接任之后,刘琮跟刘备连个招呼都没打,就举荆州之地向曹操投了降。


因此曹操欣然纳降,顺利的占据了荆州。这几年仗打得顺风顺水的曹操接着又顺势追击刘备,同时给年轻的江东之主孙权发去了信函,告知孙权自己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长江南岸,或战或降让他早做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