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没有顺势攻下赵国

引言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对后世可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皇帝。秦国对赵的战争,在长平一战里取得了巨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长平一战直接让全国统一加速了时间,长平一战之后使赵国直接失去了很多年轻人,想要让赵国重新回到巅峰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 但是这时秦国却没有及时的拿下赵国国都,这又是为何?在我们看来,秦国拿下赵国是必然的事情,而且他们之间的兵力相差那么远,轻轻松松拿下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会出现被别人反而追击的事情呢,其实是秦国自己本身官员的问题。

长平大战之后没有及时灭亡赵国

赵国在输给秦国之后,也就是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答应会让6座城池送给秦国统治,当时这件事过了差不多大半年,赵国根本没有做到他承诺的赠送6座城池

长平之战赵国大失元气,元气指的就是赵国的年轻力壮的年轻人,但是这些年轻人在这次战争之后已经死了太多。而且成长成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的话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在那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但是那个条件不允许他拥有,赵国也就无可奈何了。而且世界给他的机会丝毫让他们看不到,最后的危及情况之下,那些士兵也只能在城里面视死如归。

秦国轻而易举了对赵国进行了围追堵截,甚至秦国已经达到了赵国的首都,这一场战争赵国根本是没有丝毫办法。面对秦国的大举入侵他们根本没有一点胜算,而且国家的兵力已经大大损失了,如果比兵力的话赵国和秦国根本没得比。但是秦绍襄王这次并没有把名将白起带过来,而且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已经成为了赵国最讨厌的人,也是赵国内心最恐惧的人,正是因为这名将军把他们的国家的兵力直接折损了,导致他们国家现在元气大伤,人民十分痛苦。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白起没有来呢,这个时候赵国已经元气大伤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应该乘胜出击呢?

其实是因为秦国里面出现了一个争斗心很强的范雎,正是因为白起取得了那么大的功劳,这个国相非常妒忌。如果白起一口气取了赵国国都的话,那么白起再回归国家的时候地位就会比他高了。所以他就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跟皇帝说秦军已经作战很久,需要休息,这个时候让赵国提出交换条件,给他们苟活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施加威力,让他们的自信心消失掉。这个时候再跟我们打的话他们肯定是完全没有战胜心,皇帝听到他这么一说还觉得挺有道理,就让他这个计策实施了。

但是现在我们慢慢分析,其实这完全都是在范雎的计划里面。其实大家都知道,打仗和过家家不一样,要在敌人虚弱的时候挺进,而且这个时候秦兵虽然虚弱,但是依然能够将赵国吊起来打都是没问题的,问题就是在于秦国的文官居功之上,不让白起继续进攻,这也是后来秦国被追杀的原因,给了赵国视死如归信念,打仗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出现其他状况,秦国也没想到赵国怎么这下子变得如此厉害了。

白起在长平之战里面已经威胁到了赵国,赵国现在根本没有勇气跟白起来打仗,而且赵国首都里面的粮食早就已经吃完了,而且它的城墙早就已经被攻破掉,这个时候直接入侵的话可以完全取下赵国的首都,而且赵国现在最强的兵力还在边疆留守,那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回不来,所以秦国拿下赵国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但是范雎哪里知道战争里面的孙子兵法呢,虽然秦绍襄王应该也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但是他被谗言所左右了,很难判断。所以白起这次白白浪费了拿下赵国的机会,白起的内心也十分崩溃,所以后来的邯郸之战白起根本没有听从任何人的指挥。其实白起真的非常冤枉,手中那么强大的兵力却依然被其他人控制,心里肯定不舒服,虽然他也是一个忠臣,但是打仗应该是他自己说了算,战斗的技巧也应该让我来,居然被范雎这不懂兵法的人来操控,白起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遇到了赵国军民的殊死对抗

即使给赵国半年的时间,赵国也无法恢复元气,而且秦军要攻打赵国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在所有的赵军看来他们也即将迎来终局之战。

秦军这个时候真的非常强大,半年的时间也让秦军恢复到了长平之战之前的气势和兵力。这个时候的赵国还无法恢复元气,这个时候非常的虚弱,因为城里面的粮食早就被用完了,士兵们在邯郸里面非常绝望。其他的国家都非常害怕秦国,每一个国家都害怕被国吞食掉和攻打,所以都不敢跟秦国沾染上一点关系。

但是结果却出乎人的意料,攻打邯郸一年却完全没有拿下赵国,所有人都在想,赵国这个时候不是最虚弱的吗?为什么攻打一年却拿不下一点点好处呢,攻打一年一点结果也没有出来,这让当时的秦军非常气馁,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邯郸里面的人已经有一种必死的觉悟。所以他们在反抗敌人的时候也有一种必死的信念,这种信念已经足以让他们奋力抵抗秦军,所以这个时候的赵国非常难以攻下。

这个道理认识历史的人都知道,项羽攻击秦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他屠杀了第一个城市的时候,后面的城市就已经有了一种必死的信念,这个时候的敌人其实是最可怕的,而且他们都知道自己最后还是要死,所以他们就用尽全力去抵抗敌人。历史上很多时候出现这种以少打多还能胜利的情况,打仗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给你一百万士气消沉的队伍,你也依然无法战胜十万士气高昂的军队,士气在战争时期是可以决定战争走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魏无忌救赵,解赵国于危难之际

秦国在攻打赵国一年之后,这场战争又再次迎来转变,所有人都想不到魏国的魏无忌居然会过来救赵国。而且魏楚联兵到达的时候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他们的兵力居然可以和秦军互相打平手,结果这一场战争结果又继续反转了。

其实邯郸之战秦军已经跟赵国打了一年,这个时候即使再强力的兵也会累的,一年的时间足够让兵马都变得疲劳。原本秦国靠着自己的兵力强壮还是可以拿下赵国的,但是魏无忌这一次赶来真的威胁了秦国。

这个时候魏国和楚国赵国已经开始一起出击,和秦军作战,秦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步步退后,最后还是选择了全面撤退,结果在撤退的时候,还遭遇了联军的围攻。

结语:

最后邯郸之战秦军惨败,这场战争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所以在战争发生的时候一定不要拖着,能够乘胜追击的一定要追击,能够解决掉的事情要迅速解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队伍士气消沉,消沉的军队就如同烂泥一般,我们在生活里面也一样保持高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左转》

《战国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