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为什么会战败?

子不语同学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此战宋军溃败,对夏从车底采取守势,北宋群臣再不敢言战。

虽然关于好水川之战至今史学界还存在争论,但就从客观原因来看,宋军溃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军参战总兵力较少,寡不敌众。

这一战,只有泾原韩琦一路与敌交战,而隔壁鄜延路的范仲淹却按兵不动。在战争爆发之前,范仲淹就六上奏折,提出对西夏宜守不宜攻(勤兵清野)的助长,尤其是鄜延一路更不宜攻。

他的根据主要有三:其一,天气不利战,因此请求的能到春暖西夏马瘦人饥时进兵;其二,鄜延的防御工事修的好,对战争的准备相当充足,“不患贼之先至”,换言之,也就是等敌人来攻,而不是主动发起进攻;其三,取守势可柔远羌蕃异族。如果鄜延路不进兵,或许能使羌、蕃等异族感化入贡,并协力对抗李元昊。

范仲淹的主张虽然很有道理,但他对鄜延的考虑多为泾原考虑得少,为边镇考虑得多却为国家考虑得少;对己方不利考虑得多,对敌方不利考虑得少。

范仲淹坚持己见的后果,就是使得李元昊进攻渭州无后顾之忧,可以举倾国之兵入寇,当然大大增加了泾原韩琦取胜的难度。韩琦就曾说:

“两路协力,尚惧未能大挫黠虏,若鄜延以牵制为名,则是委泾原孤军尝于敌手。”

孤军深入,兵法之大忌,能取胜者在历史上都极少见。

第二,宋军本身积弊重重

北宋立国之初就倡导文臣掌军机,并使枢密院、三司、边将“三权分立”,这种制度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产生,但也使得宋军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宋又于边军中置部署、副部署、钤辖、副钤辖、都监、副都监、巡检、副巡检等众多武职,他们虽有尊卑之别,却并没有严格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甚至有时各自为政。遇到军政要务,大小军职“必相参谋,计之未成,事已先漏,彼可则我否,上行则下戾。虽有主将,不专号令。”

可见,宋军没有节制,互不统属,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势分力弱。好水川之战中,宋军自领一队士兵的将领计有任福、桑怿、朱观、武英、刘肃、赵津、王等,众多将领互不统属,各领一部。

再者,宋由于长期对辽、夏战争,粮草供应也不足。好水川之战中宋军追击夏军,“刍粮不继,士马乏食者三日”。以三日无粮之士兵与敌以逸待劳之精兵交手,又怎么可能不败。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原因外,战争失败的还存在主观原因,宋军在战争中的政策失误、主帅韩琦的用人视察也是大问题。

《宋史·韩琦传》引夏竦的上书说,韩琦战前曾再三叮嘱大将任福,可战则战,不可战就据险而守,断其后路击之。并移檄于任福,“苟违节制,有功亦斩。”好水川之战后从任福尸体上找到韩琦的檄文,故夏竦上书,说这一战失利罪不在韩琦。

大将不受节制,主帅就没有责任吗?这甩锅的意味也太明显了吧。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请降三级,深切感受到自己不知人之失。好水川之战,韩琦也知道自己用人事务,上书朝廷请罪,后来朝廷经过再三论证只是“犹夺一官”。

史载,宋军战败后,阵亡将士的家人摇幡痛苦于韩琦马前,嚎叫“汝今能随招讨回京乎?”其惨状目不忍睹,万千士卒死难,主帅怎么可能没有责任?

宋军大将任福有勇无谋,没有资格统帅军队。战役开始,宋军桑怿部与敌军战于张家堡南,斩首数百,为急于立功,任福分兵一部给朱观、武英,自己率余部与桑怿合兵而趋利,他不顾主帅檄命,不顾宋军“乏粮”的现实,而追敌三日,终于造成了全军陷入绝境的后果。

战斗中,任福又少机警,据史书载:“(桑)怿于道旁得数银泥盒,封袭谨密,中有动跃声,疑莫敢发”。而任福赶到后,立即命令打开,打开后发现盒子里“悬哨家鸽百余”。群鸽飞起,夏兵四合,任福知中计遭伏,不思率部突围,而逞匹夫之勇,直至自身殒命。韩琦用这样的人,自然就应该为之负责。

尽管韩琦对只发泾原一路之兵深为不安,但他在战前对西夏显然估计过低。他在上朝廷的《乞坚守攻策勿以异议沮兵奏》中说,李元昊最多发精兵四、五万,实际上,好水川之战中,李元昊亲统大军十万,超过韩琦估计的一倍之多,而且韩琦还说夏军行军“皆老弱妇女,举族而行”。但在战斗中,夏军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且出军有机有谋,兵阵牢不可破。

另外,北宋中期在对西夏关系上摇摆不定,亦战亦和,亦攻亦守,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总的来看,守占上风,主战者寥寥无几。这些都对出兵造成了负面影响。


行尽深山又是山


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必败,因为北宋战前准备不足,对敌情不清楚,战役粮草不足;两个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北宋军事体制弊病,三权分立,武将冒进。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北宋战前准备不足,敌情未明,粮草不足

北宋战前准备不足,对敌情不明,仓促应战。战前没人想到,此次西夏李元昊是举国之力主动攻击北宋,军队数量既达十万多;并先在好水川设伏,然后诱宋军入套,以优势兵力进行伏击作战。好水川之战北宋可谓两眼摸黑作战,岂能不败。

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北宋长期对辽、夏两边作战,国力不再充实,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不足,开始影响军队战斗力。好水川之战,宋军追击西夏军过程出现,“刍粮不继,士马乏食者三日”。

二.北宋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

北宋主将鄜延路范仲淹和鄜延路韩琦的战略意见不一,战法相反。韩琦主张主动进攻,追求集中兵力深入西夏境内,寻找主力进行决战;而范仲淹则主张积极防守,先巩固城防等待西夏来攻,然后再伺机进攻。

两个作战主将意见不一,亦攻亦守,造成北宋可用的兵力不足。本应联合参战的两支宋军,最终只有韩琦的鄜延路宋军参加好水川作战,北宋的作战力量被人为严重削弱,此时北宋主动出击,焉能不败!

三.北宋军队体制弊病,三权分立,武将冒进

北宋军事体制固有弊病,设立枢密院、两司三衙、率臣的“三权分立”制,由枢密院指挥军队,军队归两司三衙管,率臣将领临时受命领军。该体制虽然避免了唐朝节度使拥兵自立的毛病,但是造成北宋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将临时组合,将领无法有效组织军队作战,严重影响了北宋军队战斗力。好水川之战,北宋军队各打各的,兵将组织混乱,也是战败的一个原因。

另外,武领任福不听从主将韩琦命令,轻率冒进轻装尾随追击敌军,最终北宋军队人困马乏,粮草不济,饥渴交迫被西夏优势伏兵以逸待劳而聚歼。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凝沙学史


西夏在首领李元昊的带领下宣布独立,于是宋朝就取消了对待西夏的各类优待政策,西夏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夺取好处。好水川之战就是由李元昊主动挑起的,在好水川预设伏击圈,将追踪的敌军一网打尽。此次战败的直接原因是战场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宋朝的军事政策导致战斗力地下。

指挥失当

西夏自立后,宋朝对于西夏的作战方略有两种,一种是范仲淹主张的防守策略;一种是韩琦主张的进攻策略。最后宋仁宗选择支持韩琦的进攻策略。

三川口宋军失败后,西夏李元昊再次率领大军向宋朝国境发动攻击,临阵指挥的主帅韩琦发生了三个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

错估兵力

对于李元昊此次出击,韩琦估计出动的西夏军队在五万人左右,因此凭借他自己手中的筹码足够应付。

但是李元昊实际出动的军队人数是十万,这与韩琦的预估差距很大。

战术失策

韩琦依据李元昊的行军路线推断西夏的攻击目标是渭州,因此果断派出人马绕道西夏军队身后,企图在渭州城下前后夹击,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但是李元昊根本就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而是选择在好水川设伏,消灭宋军有生力量。

用人失当

韩琦选派的执行包抄任务的将军是任福,这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面对佯装失败、丢盔弃甲逃窜的西夏军,任福变得骄傲轻敌,果断选择追击,最终在好水川被以逸待劳的西夏军杀的全军覆没。

因此,好水川战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指挥失当,一个错误就可以将大好局面葬送,更何况宋军一连犯了三个错误,一败涂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朝军制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军人出生,正是因为他掌握了后周的军权,才能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因此他上台后最紧要得一件事就是进行军事改革,收拢天下兵权。

首先在地方上掌管军权的必须是文官,相对于骄横跋扈的武官,宋朝的统治者更信任文人,以文制武成为宋朝的国策。

其次在军队实行更戍法,其目的在于防止武将专权,从而做到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虽然能够削弱武将对军队的影响力,但是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是军队系统的编制太过复杂,各级军官之间互有从属,不便于统一指挥和节制。

因此宋朝冗杂的军制和军队管理措施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宋朝在对外战争中表现不佳。

结语

很多人认为宋朝在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是因为因为宋人文弱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宋朝的军队组成以步兵为主,在对抗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时原本就处于劣势,但是宋朝的军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丝毫不会退让,值得后人去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