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绝句中,有不少哲理佳句流传至今?能举出一二例吗?

时代文教新观察


唐诗宋词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有很多,如宋词中: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上面的诗句辞赋中包含着很多辩证思想。再如南宋文学大家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八冰河人梦来。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他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这是何等悲壮!诗人曾自称平生写“夜雨”的诗篇最多,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虽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但诗人却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视界operator


在宋代绝句中,表现哲理佳句的诗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莫过于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与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先说说朱熹的绝句——

这首诗是朱熹于庆元二年(1196年)为躲避权臣韩侂胄之祸,在江西省南城县应上蛤蟆窝村民邀请讲学期间,在该村写下的一首诗。后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上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

巜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寓理。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出常人难以悟出的读书感受。他笔下的池塘并非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流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化解问题、

获得新知时的感觉,提高认识时的情形极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有所悟、读有所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切身的读书感受。这种感受虽然仅属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作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认真真读书,时时刻刻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用来比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有时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评价一个人学问或艺术成就的背后,也是有它一定的深厚的渊源的。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接受新鲜事物、鲜活的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再谈一谈苏轼的绝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大诗人苏轼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由黄州(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河南临汝)时,经九江与友人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和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一样,以景入题,把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作者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喻理,谈游山之感悟。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即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而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的经验与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样理性的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间事物概莫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所呈现的一个深刻的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偏差,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与本来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不但是苏轼精心力构、概括庐山之游的绝唱,而且也是他勘透世情、彻悟人生的妙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此诗依然意味悠长,令人深思。








三晋风光美


宋朝把写爱情诗的席位让给了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显然便于吟唱,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这样,宋诗就开始转化,写哲理诗的就逐渐多起来。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关于哲理佳句,流传最广的还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寓意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结果。一个喂奶的瓷瓶,在老奶奶眼中,只是一个破瓶子,一个喂奶器具。但在专家眼中,有可能是价值不菲的文物。启示我们凡事要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考虑,以己心推人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认清事物本质。

朱熹是理学家,他常寓理于诗,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春日》《观书有感》等。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成长于南宋,一生未曾去过孔子故乡。他的意思是读圣贤之书,如沐春风,会领略到无限春光。古代县学里很多都有春风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话,颇有禅宗六祖说法,人人皆可成佛的味道。不管是谁,只有走进圣贤书中,很容易领会书中道理,领会书中的奥妙。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渠,不是水渠,而是他的意思。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是观书有感,寓意要想心灵澄澈,就要有源头活水,这活水,就是指坚持读书。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日蓄积深厚,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做什么事,浮光掠影不行,都要有深厚积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拜相,意气风发,遂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不畏困难,满怀信念的《登飞来峰》。蕴含只有身居高位,才能不怕阻碍的气概。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话先出自晏殊的一首诗,被认为是绝妙佳句。蕴含着美好事物终会逝去的无奈,但也不能太悲观。逝去的同时,还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你看,那似曾相识的燕子不是飞回来了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相聚总是那么匆匆,而分别的漂泊却遥遥无期。幸福只有一瞬,而痛苦却长长一生。

结束语:诗歌因形象而美丽,因哲理而更有深意,更耐人寻味,更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