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乐府、律诗有何区别联系?

鞠文波


问题:古诗、绝句、乐府、律诗有何区别联系?唐诗三百首的顺序为何如此?

..............

一、古诗

从广义来说古人写的诗都是古诗。

现代人一般把诗分为新诗和旧体诗,我们说的古诗是指旧体诗,旧体诗中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可以简称为古诗或者古风。

例如南朝钟嵘在《诗品·卷上》中评价把汉朝的五言诗称为古诗:

◇古诗
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氾王所制。“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亦为惊绝矣!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按照古人诗体分类,诗经楚辞等以及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新乐府、歌行体诗、拟题乐府等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为古体诗,又叫做古诗或者古风。

从时间来说,对于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都属于古诗。

胡震亨还有一个“往体”的概念,也是说的古体诗:声律未叶者名往体。唐朝以前都是古体诗,是自由发展。唐以后有近体和古体之分,古体诗是人为发展 。

古体诗是古代的自由诗,字数没有限制、句数也没有限制,押韵很灵活, 对仗平仄无要求。

二、绝句

绝句分辨起来最简单,四句的押韵的诗就是绝句,绝句里有古绝句和律绝句。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来举例:

1、静夜思是押平声韵的古体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寻隐者不孕是押仄声韵的古体绝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律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律诗

律诗就是近体诗,必须符合格律要求,律诗有四句的叫做绝句、八句的叫五律或者七律、八句以上叫做排律。

平仄、押韵、对仗、黏连,是律诗的四个要求(其中只有绝句不要求对仗),上面的登鹳雀楼就是律体的绝句。

初期的律诗会有不对仗(李白五律 牛渚西江月)、失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现象,甚至有半古半律的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四、乐府

1、汉乐府

汉代有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民间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

2、古题乐府

  • 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

汉乐府民歌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例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

3、新乐府

  • 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

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

唐朝的杜甫如《三吏》《三别》,中唐时,白居易《秦中吟》,元稹的《田家词》等。

五、唐诗三百首的顺序为何如此?

唐诗三百首是按照诗体来分类的,其中五绝29首,七绝49首,五律79首,七律53首,五古33首,七古29首,乐府(五言乐府15首,七言乐府23首)。

1、需要注意的是,乐府中有标准的律诗,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律体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是七言律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2、律诗中有不对仗、不黏连,半古半律的诗

  • 半古半律,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失黏,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不对仗,夜泊牛渚怀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3、绝句中有古体有律体

五言绝句中古体和律体各有半壁江山,七言绝句中几乎都是律体,有一首平仄有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人,出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还有失黏的七绝《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2、3句失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里翰林院!

简而言之,古诗是一个统称,从格律来分,可为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其中乐府属于古体诗,而律诗绝句属于近体诗。

古代诗歌史上古体和近体的分界是南齐时期永明体的出现,到了初唐近体诗开始定型,古体和近体成为了两种不同的题材。

绝句:很多人认为绝句又做截句,属于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来,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绝句的出现早于律诗,根据清朝赵翼的考证,“绝句”的概念出现于晋宋之际,根据后世学者的考究可以得出结论,绝句出于南朝晋宋之间联句的作诗方式,数人作一首诗,每人四句叫做联句,如果联句无法继续下去,首唱的四句就叫绝句,又叫断句。而绝句更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乐府中的四句短歌,后人称为“古绝句”,绝句在唐朝是可以歌唱的,“旗亭画壁”的典故说的就是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旗亭以配乐之诗赌胜的故事。而在长短句没有盛行的唐朝,绝句是唐代歌曲的主要体材。

乐府: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朝时期因为战乱等先秦时期的雅乐已经不复存在,导致了郊祀无乐,汉武帝设立乐府进行采诗整理,这些诗歌流传后世,被称为“乐府古辞”。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时期,人们运用乐府古题创作,在语言题材方面也与旧曲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唐人称这一时期的乐府为“古乐府”,而不用乐府旧题,自创新题,同时在形式上模仿歌曲体制的,称为新乐府,而唐朝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流派,是文人乐府中最具有现实精神的一派。

律诗:律诗又根据字数又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八句,而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律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几联都需要对仗,同时押韵一般用平声,平仄需要符合规定。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欢迎关注翰林院!


翰林院


翻了很多回答,基本上都不明就里,说的不甚清楚。所以我就诗歌的嬗变过程来谈谈诗歌体裁之间的联系,大概说的会比较多。


诗歌可以算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首序,所谓“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汉书艺文志)便是如此。题目其实还漏了一个最原始的诗体裁-----那就是诗经中的四言体。不过《唐三百》并没有收录唐时的四言诗,但就诗歌流变之过程中,却不得不谈谈。

古时文字尚未完备,所以民间之诗歌咏唱基本不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更多的是靠口耳相传。逮至周朝(周朝尚文),才确定有“采诗之官”,所以在《诗三百》之前的古诗,便多不可信(大多都是后人伪作)。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为中国文学之滥觞,却独独没涉及到是楚人诗歌(楚声),此也是所谓的文学南北之分流。而楚人诗歌之代表,便是《楚辞》。虽然《三百篇》已多用“兮”字作为语助,但常用在结尾,独楚人诗歌上下句中夹用“兮”字,使得调促而语长,字句之用度又显奇绝窈渺。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而直接承接《诗三百》系统的,便是乐府诗。周亡之后,音乐衰微,诗歌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直至房山夫人作《房中祠乐》,才开启新一代音乐体系,而后汉武帝立《乐府》,收集各地民乐,让李延年等人配合音律以供宴乐、祭祀时歌咏,所谓乐府诗之名,便来源于此。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乐府诗之后,便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七言古诗与乐府诗最大的区别便是丧失了音乐性(虽然形式上相差无几)。所以五、七言古诗虽然起源于汉代歌谣,但因为脱离了音乐性,便供文人们抒发情感了

,此即是五七言古诗与乐府诗的联系与区别。


在乐府、五七言古诗更迭演变的同时,另一种诗歌体制也在慢慢蕴养-----那便是绝句,汉武帝筑柏梁台时,与群臣联句,即每人四句,句句用韵,(文心雕龙: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此种形式经过南北朝之后(柏梁体是句句用韵,而在南北朝时便独立开来,变成了隔句压韵),便慢慢形成“古绝句”这种诗体,进至唐朝,依托于律诗,又衍出了“律绝”一体。其按字数分,又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

  • 古绝:不桎于律句形式的绝句都可以称做古绝句(以仄声为韵的都是古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 律绝:每一句都符合律句格式的就是律绝,律绝一定是平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南北朝时期,由于齐梁体的出现、竟陵八友倡导的声病之说,即开启了律诗的雏形(所谓律诗,便是对账严格、讲平仄、有一定的范式)。经涵养数百年,逮至唐初时,大成于沈佺期、宋之问。律诗按字数分便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按句式分,超过8句的又称之为排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



以上,经诗歌流变之过程来看,古诗、乐府、绝句、律诗之区别联系,便一目了然。而《唐诗三百首》的排序也是由此而来。《唐三百》的编选者孙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收录唐诗共计三百一十首,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而分类。其中乐府诗因为与五、七言形式上差别不大,便分付于五、七言古诗之中。



无聊到巅峰


在中国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体,诗歌可以说是其中最瞩目的,也是我国最早最先发展起来的文学文体。最初是在我们先人狩猎收获后的篝火歌舞,发展到先秦文学中,就有了《诗经》和《楚辞》的璀璨明星,前者是民间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是文人诗歌的开端与发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到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歌,无言诗等古诗逐步完善,七言诗也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到了唐朝,律诗开始发展,并逐步完备。唐以后的诗歌发展,也不出这些类别。那么这四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把它们的特点说清楚就可以明白了。

一、古诗。古诗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我们现代所说的古诗可以包括中国古代史中的所有诗歌;古人说的古诗,一般也可以说是当朝之前的所有诗歌。这里所说的古诗,应该用古体诗的说法更确切。古体诗,相对来说,没有什么格律要求,在唐之前,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句子可长可短。唐朝开始,一般以五七言为主,其他的也有,不过比较少。但由于汉字富裕音乐性,整体性,所以几乎所有的古诗也是押韵的,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脚。例如李白《古诗五十九首》,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韵到底;而杜甫的《兵车行》就换了几次韵脚了。写作相对自由。



二、乐府。乐府是古代王朝的一个音乐机关,负责收集民间音乐,民歌,编排乐曲,创作歌曲等。所以,乐府诗歌,一般都有民歌的特征,表现为句子灵活多变,用韵自由,篇幅长短不一;由于是用来唱的,所以和后代的“宋词”有点相似,许多都有固定的曲调和题目,可以根据曲调和题目,来创作出不同内容的诗歌;另一方面,叙事的内容比较多。例如《陌上桑》等等。到了唐朝及以后,许多的诗人也写乐府诗,白居易和元稹就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但这是后的乐府一般都只是沿用旧题,内容则是千差万别了,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这样的。



三、律诗。所谓的律,就是指格律。律诗主要分为几种:无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无言律诗的七言律诗为四联,八句;排律的篇幅较长,没有固定。律诗和古诗、乐府的内容和题材的写作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天地万物,人生百态都可以入诗;主要不同在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首先讲究平仄,绝大多数用平声的韵脚,要求一韵到底。其次讲究对仗,第二、三联必须要对仗,一、四联可以不用对仗。再次讲究“粘”,就是说第三句的第二个字与第二句的第二个字,要求平仄相同。这里用具体的诗歌来分析吧。



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格律诗这样的(平仄的要求):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古人并不固执古板,而是在严格的格律中,为了不以辞害意,也会变通,例如第三联:百年多病的平仄就变通为“仄平平仄”,所以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必须。同理,它的对仗要求也一样,例如李商隐《马嵬·其二》其中一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驻马和牵牛,词性明显不一样,怎么也可以相对呢?这就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了,两词都是动宾结构,只是结合一起词性不同而已。这就是古人在格律诗的变通了。

四、绝句。绝句可以说是特殊的律诗,只有四句,可以理解为摘取律诗的其中两联。平仄,韵脚以及“粘”的要求和律诗一样,但对仗上就没有讲究了。



以上是这四类诗歌的不同特点了,请大家斧正。


龙31991660


《唐诗三百首》的目录排序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句(孙洙所著,清·同治辛未年春刊,书名《唐诗注疏三百首》)。

总的来说就是古体诗、乐府诗、格律诗。

近体诗是有固定的格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在字句平仄要求上都有严谨的规则限制(即相对、相粘、相替、相错),在韵上要求一韵到底的平韵;古体诗的格式较为宽松,对于格律的要求近乎无(有人说有拈二之类的,但是其实并不绝对符合),用韵的话可以换韵;乐府诗的话本身是指乐府所收集的歌辞(例如,杂歌谣辞)以及乐府所使用的歌辞(例如,郊庙歌辞),乐府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入乐。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先从时间看:古体诗是何时存在的,按照后人的定义,差不多就是第一首诗就是古体诗了。然后秦设乐府,汉兴乐府,制定乐谱,收集歌谣,这样才出现了最初的乐府诗。最后就是乐府诗的逐渐发展,乐府古题新作,拟古题,乐府新题等等不断出现,不入乐的乐府诗也越来越多。在没有了音乐的辅助之时,很多人对于诗的吟哦开始产生了注意,所以就出现了今体诗,又过了一段时间,今体诗才演变成了近体诗。当然了,近体诗能不能入乐呢?也是可以的。哪怕唐代,有不少近体诗依然还是入乐的。我就不举例了。人懒。

所以他们的联系就是,古体诗最先出现;乐府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整理了乐谱,制订了章程用处,因为是乐府所产,所以叫乐府诗;近体诗是在乐府诗的发现基础上演化而出。具体怎么演变的我也懒得讲,大致就是清乐的产生,以及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主流为开始,然后就是对于声律的探索了。

乐府诗可以是古体诗,古体诗也不一定是乐府诗(最出名的可以说是《诗经》了吧,《诗经》是古体诗,也可以用来吟唱,但不是乐府,因为它不是乐府整理的)。近体诗不是古体诗,但可以是乐府诗(随便举个例子吧,乐府诗里有一个曲种叫相和曲,里面有一个曲目叫《江南曲》,里面就有近体诗,比如说宋之问的作品――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至于作者为什么这么排序,很有可能是因为出现的时间。五言出现在七言之前。古体出现在乐府诗前,乐府诗出于近体诗前。


易362330


我国诗歌分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三类,楼主所说的绝句、律诗都属于近体诗。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诗词爱好者,就我所知的简单说一下…

先说特征

1.乐府诗

乐府本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并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其中包含大量民间歌谣,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朴素美。

如《江南》《长歌行》

2.古体诗:

也称古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如《古诗十九首》《观沧海》等都是古体诗。

3.近体诗: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1.句数、字数有规定;

2.按规定的韵部押韵;

3.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

4.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律诗的颈联和颔联。

4.《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里面诗歌顺序是分类排的,五律、五绝、五古、七律、七绝、七古乐府。

至于具体的类别顺序我也说不清楚了,望指教。


也可自话


提高大众的诗词鉴赏、创作水平任重而道远。学诗还是把最基本的弄明白。押一字韵、标题标明五言绝句,却是六句我一向不敢标明绝句律诗之属,怕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