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手!别把你的枷锁再传给孩子

很多父母们,把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亲自套到孩子身上。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而且,大多数父母都这样做过,是不是更加惊悚?但,这是事实。

1,举一个生动的栗子

我三年级儿子小麦,学英语,昨晚读了30分钟英文剧本。读完了,儿子脸上也有了些许开心和放松。我起身,本打算跟儿子来个give five。坐在一旁的麦妈先说话了:“今天读了半个小时,老师的建议是每天读20分钟,很多同学都每天读20分钟,咱们这一周才读了2天。”。麦妈说这话的时候,貌似在跟小麦说话,貌似跟自己说话,又貌似在跟准备跟儿子击掌的我说话。儿子陷入了沉默,我也没有立即接话,但陷入了思考,我仿佛看到麦妈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一份自己的枷锁,套给儿子。

2,麦妈的“枷锁”

麦妈是学霸,全国排名前10的大学(还是高考失利的结果),全系排名前2。我跟麦妈同班,但相近相爱却是因为医院。因为每次到了考试之前,小姑娘麦妈都会病倒,大半夜从女生宿舍向男生宿舍求救,一干男生当然全力出手相救,我是其中最积极的那个。其实一直也没大毛病,就是压力大导致的炎症。

多年后,小姑娘麦妈,成了我老婆,我才逐渐总结出问题所在-----麦妈成为学霸的驱动力,其实是一种枷锁。

从生物的角度,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原始动力。但在原始动力之上,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等等现实的情况,造成了不同的驱动力形式。麦妈的动力是----缺憾感。“还有N个知识点没复习,怎么办”,“别人都会的那道题我怎么不会”,“他们凌晨还在复习”.......熟悉么?相信每个人都熟悉,因为缺憾感是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动力来源,但如果成为一个人动力的主旋律,就会成为枷锁,从而失去更健康的动力。

在火车上写作业的小麦

3,不能再给孩子套上我们的枷锁

近年来,麦妈对这个枷锁是有清晰认知的,我跟麦妈使了个眼神,她立刻意识到不妥,不再继续释放“缺憾感”给儿子,带着儿子去喂蜥蜴了。为人父母,除了把自己的优秀部分传递给后代。同等重要的,避免把自己的缺点或劣势,传递给后代。

4,愿每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的发动机

积极的、正向的反馈,才是优质动力的来源,这样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正向循环。及时的鼓励、庆祝进展的仪式感、充分信任的语言和表情......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当然,这需要父母深刻学习和认识自己、认识人性的规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父母自己都在情绪和枷锁中无法自拔,又如何去保护那一个个幼小、珍贵的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