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夫妻经常吵架日子过得烦心,用4招走出争吵阴霾

闺蜜安琪大晚上的气咻咻的拿着行李到我家来了。

我问她怎么了,她伤心的说:“宋斌那个王八蛋,他晚上说有应酬可能晚点回来。这都 11 点了,我打他电话,打了十几个,他就是不接。我快气疯了,既然你不把这个家当回事,我也可以做到。我要到你家住几天,宋斌打电话来,你就说没见我。”

她对婚姻的感觉很失望。早上起床各奔东西,晚上老公还经常应酬回家很晚,回来以后倒头就睡。家里的事情全是她在操劳。她感觉老公就把家当成需要休息的旅馆。

她红着眼跟我说:“旅馆也有打烊的时候,老娘今天歇业了。”

这让我想到了一本书《亲密关系》,它是加拿大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咨商师克里斯多福.孟写的,张德芬老师推荐,这本书讲述了夫妻吵架的原因,并提出了“受害者牢笼”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受害者牢笼

这个概念来自于史蒂芬.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在两个人的感情中感受到不公平,不甘心,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的人。就有受害者的倾向。

其实,这个身份并不陌生,我们从小经常会听到妈妈在家用唠叨的形式抱怨:“我一天到晚的为这个家操持,我也想去旅旅游,我也想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去喝茶,可是,因为你们,我就得穿着围裙围着锅台转。”

这个时候,我们都是受害者,妈妈在抱怨、在为了家庭被动牺牲爱好、兴趣,我们则背上让母亲失去自我的责任,成为必须要好好学习的理由。

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始终处于受害者的局面,我们要争夺控制权,于是我们的身份进行的转换“迫害者”登场。

有时候,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我们会感到不少轻松。

家里的饭剩下了,我们怪对方,做饭没有数,总要吃剩饭。

月初,发工资的时候,两个人可以一起吃喝逛街,到了月底,总有一个理直气壮的怪对方,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规划不会过日子。

怪罪、指责不仅仅是针对爱人,有时,我们自己对自己也会不满意,对爱人各种指责和冷嘲热讽的时候,也会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巴掌:“我的眼睛瞎了,怎么会找你。”“我就是没本事,我就是长得不漂亮,我就是不能说会道,要不然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

受害者的软弱和迫害者的理直气壮的日子不会幸福快乐的。‘

我们心里也很明白,要好好过日子。

于是,总有一方要出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人就是拯救者。

拯救者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她或他用一种为家庭牺牲或奉献的心态去面对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这个人会承担更多的事务,或者用妥协来使问题消失。

其实,问题并没有消失,它只是短时间的平息而已。

拯救者的角色使我们试着让自己处在没有问题、没有痛苦的状态。

就像有的家庭,总有一个人会特别操心家里的事情。

孩子入学报名,她连夜的排队、家里老人生病,她负责照顾、家里的车坏了,都是她决定哪家修理店。

这样的她自嘲自己是个女汉子。这个”汉子“就在家里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当她心情好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为家庭付出,带着一种高高在上奉献精神。

当事情不顺利,心情不好或爱人的所作所为没有满足她的期望时,她瞬间就可以进入迫害者或受害者的角色。

就这样,在事态及心态的发展中而各种转换中,我们就在这个这个受害者牢笼中不断地转换身份,无法集中注意力,身心俱疲。

例如:安琪的故事

安琪觉得老公不管家务、经常出去应酬、晚归不接电话等等,事事都是宋斌的错,她感受不到爱,很失望、很受伤。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安琪用切断与宋斌的所有联系,打包行李出走来表达愤怒,用自己的失联让宋斌担心、着急,来惩罚宋斌。

当对方找到她向她道歉,两个人开始面对问题来沟通时,他俩都处在拯救者的身份上,当身份是一致的拯救者时,目标可能会容易达成。

但是,沟通如果发生争执,安琪一旦开始表达愤怒数落老公时,她就又到了迫害者的身份了,对方则进入受害者的身份中,受害者牢笼又进行新的一轮转换。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我们会深深的感到绝望,除了分手,好像没有什么路可走了。

二、受害者牢笼的四个陷阱

1、左右为难

这个陷阱普遍指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事情的取舍,下不了决心。

就像安琪,既然不喜欢老公宋斌在外边应酬,那就把话说开。

其实,她自己也知道,宋斌是为了事业和家庭在打拼。

她一边期待宋斌事业有成,家庭收入更高,日子过得更好。一边又想要宋斌按时回家陪伴自己,真的是左右为难。

安琪一边对老公失望喊着要离婚,一边又在舍不得自己的小家庭犹豫。

这种左右为难,来自于恐惧。

让老公回家陪伴自己的后果是事业平平,收入下滑,生活质量下降,她不要。

日子过得乏味、冷淡要离婚,她又害怕自己要重新面对社会,从头开始。

一面不满意,一面恐惧,即排除选择又不肯放弃选择。

在这种左右为难之中,越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受害者之牢越陷越深。

其实,破除陷阱很简单:要么选择,要么再找另外一条更好的路。

总之,不要在里面徘徊。

2、对家庭死忠

把原生家庭的习惯、思维及做事方法和生活习惯照搬到现有的生活中。

用代代相传的方法生活和做事。

对家庭死忠,会让我们在不快乐的时候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处理问题的负面例子。

我们遇到反驳或质疑时,无意识的会像我们的父亲一样,暴跳,或者像母亲一样用沉默应对。

就像有的爱人之间,发生婆媳矛盾,男方毫不犹豫的选择指责自己的妻子,来表示自己的孝顺。

有的人,因为在意父母的想法,在不幸的婚姻中挣扎,不敢提出离婚,也是来源于对家庭的死忠。

我们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本心充满爱和创意的处理很多问题。

我们被原生家庭给禁锢住,失去了创意和活力。

3、牺牲精神

在我们的父辈,为家庭牺牲,为家庭奉献这是一种美德。

但是,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说亲密关系里面的牺牲是指一种不快乐的付出,被迫的去承担一些自己不应该承担的事情,但是在受害者牢笼中处于拯救者的角色时,去做的事情。

在这种陷阱中,不快乐的付出的一方就会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当自己的付出被忽视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在牺牲陷阱中的人,一直处于付出、不甘、委屈、忍耐这些情绪中时,最会会感到心力憔悴,精疲力竭,她或他会想逃离,一走了之。

就像安琪,她在牺牲陷阱中,老公没有及时对她的付出给与反馈和感谢,她觉得委屈和精疲力竭,最后喊着:“老娘的旅馆也要打烊了。”

真心实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你是充满满足和幸福的。

牺牲精神的还有一种产物就是放纵者。

我们会发现一种情形:一方尽一切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而另一方却在袖手旁观。

如酗酒家庭,一方强忍着维持家庭关系,另一方沉溺于自私享受。

最让人颠覆的是在这个牢笼中,没有人感谢牺牲者,因为产生放纵者是牺牲者要负的责任。

不管是牺牲还是放纵,程度越大,对亲密关系的破坏也越大。

如果,你对此深以为然,那么就请把爱放到心里,改变这种只有给予却不懂接受,只懂获得却不懂享受的相处模式。

把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把放纵变为珍惜。

为爱付出,其实是一种幸福。

4、依附

由于经济或情感的强烈程度导致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依附的现象。

其实,依附是一种情结,而且由来已久。依附的情结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就已经产生。

我们会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失去归属感,我们拼命的去做父母喜欢的事情。

小时候,听到最可怕的语言就是: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因为这种依附情结会让一方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对方喜欢的那个人,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在这种生活里,依附方是感觉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喜好。被依附方也感到压力,双方都很窒息。

这种状态下会让依附者产生怨恨,她/他会觉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请你记得,这不是伴侣的错,只不过是旧事重演而已。

先要破除依附情结,并不需要把伴侣推开,做真正最好的自己,需要下定决心。

三、走出受害者牢笼的 6 个原则

1、要解决问题先跳出问题的框架。

生气的时候,让自己独处一会儿。

问问自己,真的值得生这么大的气吗?

对方真的就如自己刚才抱怨的那么坏吗?

用三方的角度看待一下引发争吵的事件。

要想解决问题,就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学习一些知识,跳出问题的框架,发挥我们的独立意识,用第三者的眼光审视问题。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能支撑两人走的长远的是我们一起面对很多事情,我们彼此一起成长和加深理解。

每一次的问题或者危机我们一起渡过,这才是我们无可替代,我们是彼此的唯一的原因。

不要害怕遇到的问题和危机,它是在亲密关系中推进我们成长,走向更高级的灵魂伴侣的通道。

因为每次问题的解决和双方的成长,会让彼此灵魂更加贴近。

3、你所看到的事情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世界就是那个世界,引起你关注和感觉的都是你的成长经历的感受,这些感受会导致你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

有时,爱人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恶劣,只是它在我们的世界里带来了往日的痛苦,所以会让我们感到生气。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的负责。

许多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逃避是无法解决的,不如正面对待,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5、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学会冷静分析问题,用是什么?如何做?怎么办?来提问。

谨慎使用“为什么”因为这是受害者表达抱怨时最擅长使用的词。

6、爱是突破牢笼的关键

我们终身追求的不是成功,成功只是过程,幸福才是目的。

破解受害者牢笼的关键是要把爱重新找回来。

当抱着对家人的爱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心甘情愿的,没有那些委屈和抱怨以及愤怒。

用爱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做事,我们才能突破受害者牢笼。

四、突破受害者牢笼的四步骤:

1、停止抱怨

受害者的最大特点是抱怨。

迫害者的最大特点是指责和报复。

拯救者的最大特点是牺牲和不快乐的付出。

根据这几大特点进行自我觉察,当出现以上几种感受和语言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刹车。

要改变自己从语言开始

把自己跟爱人的对话如实的记录下来,列个清单,看看自己的语言中有多少充满抱怨和指责的语言。

在清单中,把出现频率最多的话用一句积极的语言来替代。

例如:“我没办法”这句话,把它换成:“我们一起想个办法。

你太差劲了?”把它换成:“出现这个情况,也不是你的本意”

“我不......”把它换成“我更愿意去......"

改变一下语言风格,你会发现你的爱人也会改变的,这就是神奇的影响力。

2、洞察和消融情绪背后的原始信念。

有时候,我们控制不住情绪发怒或难过,并不是爱人做的事情导致的。

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爱人只是触发了不愉快的感受。

有时候,一些矛盾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引发我们的一些情绪,是这些情绪导致矛盾的产生。

就像安琪离家出走的事情来说。她老公不接电话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能直接对她有什么伤害,对她产生伤害的是她对老公不接电话这件事的看法,她觉得老公在外边花天酒地,她觉得老公不重视她,嫌弃她才不接电话,她觉得老公在外边没干好事才不接电话。是这么多的她觉得的各种猜测带来的很坏的情绪导致她的愤怒。她老公其实什么都没做,就引发一场家庭危机。

如果她换个想法呢?

不接电话可能是开车正在回家的路上不方便接听。不接电话可能正在谈事情,不方便接电话,不接电话也可能就在家的楼底下等电梯呢,不接电话有很多的原因,这些原因都没有什么生气的必要。

埃利斯ABC情绪管理理论: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和信念,使事情产生不同的结果。

3、释放潜藏已久的不舒服。

放下立场,接近爱人,诚心沟通,好好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想要什么?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我或爱人的情绪是否似曾相识?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情绪背后我的感受是什么?

我能不能用爱回应这些感觉?

4、学会无条件的爱。

想清楚想爱还是想赢?我们和爱人在一起的路上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幸福。只有爱才能给我们幸福,我们不是为了证明孰对孰错,我们是因为爱才走到一起的。无条件的爱 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当发生争吵时,想一下此时,如果你爱对方,你会为他做什么?接着想:如果我们深爱的话,我应该是什么感觉?再问自己:如果我把他当做我最爱的人,我会怎么看他?

总结:

归属感和重要感是我们亲密关系里的重要需求,从童年一直影响我们至今。

每当痛苦浮现,会认为唯一的选择是挣脱受苦,要不然就去伤害爱人,控制他让自己不痛苦。

现在的亲密关系给我们机会觉察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面对它们作出更高级的选择。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用爱意去解决婚姻中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亲密关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也可以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