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圣人是通过对话引导人,听圣人说话是教育中的教育,你会听圣人说话吗?有何看法?

涣量iMyy2912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但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一些圣人们的经史子集不再被大众所追求,转而学习一些可以快速变现的技能。其实在改开之前,圣人的书的影响还很大,近些年城镇化的推进让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节奏都快了起来。而教科书中所引用的圣人经典少之又少,老师们也只会表意解读一下,并不会结合当下解释到“韵”,钱穆先生曾说“论语难的不是表面意思,而是那个韵”。在民国,我们还是大师辈出的。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国学已经渐行渐远,这并不是个人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变了,让我们似乎觉得圣人的东西有点不合时宜,想要接触经典的心都没有了,也就更谈不上“听不听圣人说话了”。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会在空闲时间看《论语》《孟子》还有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去年也刚好看到了《红楼梦》。论语离我们的时代太远,有些道理确实不符合当下。但其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等大部分道理我们仍然在效仿。儒家的孝道更是一直影响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上千年,已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红楼梦》在我看来也可以称得上“圣人之言”,其人生智慧尽囊其内,离我们也不是很远。

其实,圣人之言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影响了我们的言行举止。其中所谓对错需要自行鉴别,我们大可以择其对着听之足矣。因为我们这一代对于国学的缺乏,我由衷希望可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更多的加入我们自己的国学经典,我们从来就不缺优秀的文化,为什么要自己抛弃自己的东西。近年来,韩国各种抢节日,抢名人,抢文化,我们也是时候需要反思改进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需要在未来的孩子们身上树立起来。


这两个老师说理化


打开一部《论语》或《孟子》,你就在听圣人说话,确切地说,在听圣人讲课。我们举《论语》第二为政章中“孝”这个主题为例,看孔子是怎样通过对话引导人的。

其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是鲁国三家大贵族之一,孔子趁他请教孝的意义时,娓婉地提醒他,父母生前,要按规定的礼制来孝敬父母,父母过世后,要按规定的礼制来安葬和祭祀父母。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上一段是当爹的问孝,这一段是当儿的问孝,孔子直接干脆的说:“父母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子女的疾病。”这实际上提醒子女,不但要注意德行,还要注意健康,不要让父母为你而担忧。

其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父母,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说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至于犬马,人们每天都能养活它们,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么,你养活父母跟养活犬马有何区别呢?

其四.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个难事,有了事情,年轻人去承担,有了酒食,让年长者享用,这样就算是尽到孝了吗?”

以上四个人都是问孔子相同的问题“孝”。孔子根据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对话中作了不同的回答,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中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典籍之一,其在政治上,伦理道德上,教育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修身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从读经典开始。


兰陵199547446


世界没有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