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清官未必是好官

清官未必是好官。

说到海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算得上是明朝难得一见的清官。“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用来形容他很合适。他当知县的时候就敢于反抗上级的奢侈之风,比如抓捕作威作福的总督胡宗宪之子,明讽都御史鄢懋卿,后来上疏直言皇帝过错,濒临死亡也不改初心,做官时期兢兢业业,勤俭节约,他的清廉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呢?有人说海瑞母亲做寿,花了2两银子买猪肉招待宾客,竟有人为海瑞花2两银子而感到吃惊,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能确定,但海瑞的清廉是毋庸置疑的。海瑞最大的官职当到了二品官员,最后死的时候,家财竟不够安葬之用,这样的官员,在现在看来应该是难得一见的好官,可是海瑞却只能是一名清官,却称不上一名好官。


首先,时代背景所限。明朝,是一个以道德治国的朝代,即使海瑞重视法律,但他是在以伦理道德为重的环境下成长的,他所作所为就脱离不了这个范围,所以他在判案的时候,少不了以道德为标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他所判定的是非就有可能出现错误。但这样的传统道德环境又使海瑞刚正不阿,是好是坏,很难评说。

其次,海瑞其人,固执而且急于求成。海瑞做地方官时的清廉和不畏权贵,让他名声渐显,之后不顾生死劝诫嘉靖皇帝则让他的声望达到顶峰,但隆庆皇帝继位以后,却对这个声望极好的清官感到头痛,只给了他一个闲职,因为海瑞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也这样去要求身边的人,要求整个官僚体系乃至皇帝,可明朝自洪武皇帝开国就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一套规矩,即使这套规矩已经不适用,但却已经根深蒂固,非一人或朝夕能改变,比如官员的生活,京官或地方官的薪资尚能维持温饱,但不算多,尤其京官,在失误是动不动就会被罚奉,家中有资财背景还好,但寒门官员被罚奉可能温饱都会有碍,明朝统治者对于制度的不合理是有所了解的,但改变牵涉太大,又没有足够的魄力,所以只能默认“孝敬”。海瑞这样维护制度宁愿忍受饥寒的人是极少的,他会被人敬佩,就是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可现在他要求身边的人都要立马做到他这样,被人所排斥,在所难免,他在琐碎之处要求甚至是苛求别人,凭借他的名望,就已经引起不满,当他所苛求的影响了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时,他被群起而攻之也就不足为奇了。


1569年,是隆庆皇帝掌位时期,海瑞名声极好,他自动请缨成为了南直隶巡抚,规定三十六款条约,细到地方官的饮食标准,公文纸张质量甚至百姓吃食,实在琐碎,被人攻击“志大才疏”,之后他在根基未稳的时候,就开始朝辖区内的农田所有权下手,而且不肯循序渐进,不用典型作例,敲打众人,而是大张旗鼓,针对许多家族,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海瑞在朝堂上就从无人敢非议的清官成了众矢之的,地位转变之快,令人唏嘘,当然,海瑞的做法不仅仅是损害官僚的利益,因为他欲一蹴而就,没有给帝国以缓冲的时间,也造成了地方的混乱。


所以说,海瑞是一个清官,但却未必是一个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