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情商最高的父母,就是毫不留情用"大人的方式"对待孩子

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最重要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也是来自卢梭。卢梭曾提出一个观点: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在他之前,没有人这样说,因为老师历来都是管学生的,学生只能是被管的,学生怎么能跟老师订契约呢?但事实上,卢棱的观点已经被现代的教育者普遍接受了。

契约关系已经被现代的教育者普遍接受

(一)契约的意义

契约是双方经过谈判,共同同意的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约定,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像小孩子们一起玩弹玻璃球、跳房子之前大家“说好”的规则,就是一种口头契约;像商人之间做生意,要先订合同,谈好条件,价格是多少,交货时间等都写进去,这就是书面契约,双方必须遵守,不得违约。契约本身带有一种平等的性质,因为它必须是双方都同意的。

契约精神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同样适用

现在在多数发达国家社会里,契约精神被广泛应用,不但师生之间包含着这种契约关系,连家庭里也有不少这种契约关系,如夫妻结婚之前先订个契约,怎样处理婚前各自的财产,父母与子女之间订的契约,则比较多地带有教育性,大多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行为而订的。

(二)实例讲解“契约法”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在一个再婚家庭里,有个少年名叫阿尔伯特,他是个非常不听话的孩子,与继父关系很紧张。平时他对父亲总是绷着脸,心里怀着很强烈的对立情绪。有一次,阿尔伯特为了一点小事就用菜刀威助继父,吓得继父只好找来警察。

后来,继父找来了心理学家。经过分析研究,发现阿尔伯特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別喜欢开汽车,并且很希望自己拥有一部汽车。心理学家与阿尔伯特的继父商量,让阿尔伯特的继交借给阿尔伯特400美元买了一部旧汽车。继父与阿尔伯特订立了这样的一份契约,大概内容如下:

实例讲解“契约法”解决父子矛盾

继父借给阿尔伯特40美元买一部二手汽车,阿尔伯特以每周还5美元的方式归还。阿尔伯特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挣钱:

1.阿尔伯特星期日到星期四晚上留在家里,或者在每天晚上9:30之前把汽车钥匙交给继父,每晚40美分;

2.阿尔伯特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留在家里,或在半夜12:00前把汽车钥匙交给继父,每晚60美分;

3.每星期一次,在白天(具体时间由阿尔伯特自己决定)把门前屋后的草坪修整好,每周60美分;

4.阿尔伯特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晚饭前把家里的狗喂好,每次10美分;

5.阿尔伯特每天6:30前回家吃晚饭,或者按早上母亲说的时间按时回家吃饭,每次5美分;

6.阿尔伯特离家前,最迟不能超过中午,收拾好自己的房间、每天5美分。

如果全部做到,这些钱正好是5美元。

实例讲解“契约法”奖励孩子

阿尔伯特要是做不到,就按以下条款给予处罚:

1.按照不能做到的条款的价值,阿尔伯特将在下一个星期被限制使用汽车,每缺5美分就限制使用15分钟;

2.阿尔伯特如果什么都办不到,就在下一个星期完全剥夺使用汽车的权利。

上述条款由继父负责执行。条款还规定,阿尔伯特做了其他好事,可以向继父和母亲提出来,并且商量好这些好事的价值。契约还规定,双方只要提出要求,均可以修改甚至重新订立契约。这份契约还真管用。从此以后,阿尔伯特很快地改变了他不听话的行为。为了尽快地得到这部汽车,他还表现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行为,他与继父之间的关系也变好了。等到这部汽车属于阿尔伯特所有,他与继父之间已经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

实例讲解“契约法”孩子应该受到的惩罚

现在的父母,特别是面对初中生的时候,这种父母子女对立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不妨也采用这种方法试试。这种方法方面是很简明,便于把握;另一方面是从小就培养孩子按照规则办事的好习惯。

利用“契约法”,家长尤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1.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不给孩子退路,不能把定过的原则随便网开面。口子一开,就不可能再收起来。迟早孩子和父母都得过这一关,如果父母败下阵来,就可能永远被孩子牵制。丧失了父母教育的主导权,孩子的私欲就会无限膨胀。最后孩子可能变得乖戾、暴躁、无法无天。

利用“契约法”,家长尤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2.父母要信守契约中自己的承诺,愿赌服输,不可以只要求孩子遵守,自己随心所欲,不讲诚信。这样不过是在教孩子如何出尔反尔,不讲信用,如此失德的父母,能够教出正直懂事守规矩的孩子,才算奇迹。订立契约对有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尤其管用,即使对那些懂事、听话的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平等、守约观念的好办法,家长朋友们不妨一试。

今天就先给大家分享这些,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母婴育儿、孩子教育相关问题,如果您有任何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您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