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雪龙号和雪龙2号同时归来,来看靠岸视频

今天,载有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回到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此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在随后举行的考察总结视频会议汇报活动中,考察队汇报了“双龙探极”、南大洋业务化观监测、考察站基本建设、“绿色考察”四项重点任务所取得的成果。


开启“双龙探极”新模式


此次考察首次以“双龙探极”模式组织实行,“雪龙2”号2019年10月9日从上海出发,10月15日从深圳启程,“雪龙”号2019年10月22日从上海启程。


考察队下设12个船、站、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总行程约7万海里,冰区航行4900海里,顺利完成站基、空基、陆基考察和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任务。


考察队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包括在南极地区首次实现激光雷达协同观测、对艾默里冰架区域首次自主航空调查、在长城站所在菲尔德斯半岛进行多要素航空遥感观测、在泰山站开展空间环境和天文自动观测等多项突出成果。


“雪龙2”号完成首航任务


考察期间,艏向和艉向破冰试验现场验证了“雪龙2”号在全功率破冰、冰厚1.57米、冰强500KPa的条件下航速可达到2.6节,符合设计指标。中山站卸货期间,为“雪龙”号破冰引航,将卸货点推进至距离中山站约10公里处,大大缩短了直升机吊运物资的距离,极大降低了海冰卸货的风险。


“雪龙2”号通过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各种大风浪、能见度不良、冰区航行等严酷挑战,顺利完成各航段航行任务。成功6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在气象条件恶化、躲避气旋的过程中,开展走航观测。


南大洋这一海域 首次实施综合调查


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依托“雪龙2” 号首次实施宇航员海综合调查,行程5000海里,顺利完成9个断面83个综合站位的调查作业;回收潜标2套、布放4套。首次获取南大洋11个站位的中层鱼标本286尾,采集了18.36米长的沉积物一支,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获取的“最长柱状沉积物”,对揭示南大洋与气候变化、南极海冰与生态系统、南极底层水形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了达恩利角冰间湖形成底层水并向西流动的证据。



首次进入阿蒙森海冰间湖区


2020年1月1日至2月6日,依托“雪龙”号实施阿蒙森海-罗斯海调查,共完成9条断面58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以及3个区块的地球物理调查;布放深水潜标1套,完成35小时水下机器人试验,完成了3540平方公里水深资料空白区的全覆盖海底地形勘测;获取了总长68千米,17个百米深度剖面的海洋环境数据;首次进入阿蒙森海冰间湖区,完成12个站位的综合调查,发现了阿蒙森海冰间湖为侧纹南极鱼产卵场和育幼场。


推进泰山站能力建设


内陆泰山站队2019年12月10日出发,15日到达泰山站,2020年2月14日返回中山站,在站工作55天,共投入7辆雪地车、26台雪橇,装运物资300余吨。

全面完成新能源微网系统和无人值守电源控制系统等站区工程建设,完成天文、高空物理、冰雷达等科学考察项目,取得重要科学数据和成果。



相关机场设施投入使用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作业队已具备独立开展南极航空科学调查的能力,飞行总里程近5万海里,完成东南极区域10次测线飞行及5次国际合作航空科学调查飞行。

完成雪面机场候机楼和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将为后续我国自主运行冰雪跑道机场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本次考察还对恩克斯堡岛开展了前期调查,长城站、中山站的越冬工作也顺利开展。

考察队还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执行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余个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雪龙”号协助新西兰完成“阿代尔角遗址修复”作业。


编辑:姜天瑶

素材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