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是什么?

81111566


李鸿章曾说过:“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这点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西方的武器强于中国,所以他采取了创办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

其次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其强大原因,中国弱于西方,更是经济实力,所以创办了民用企业。

他对中外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他放眼世界,清楚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可强分界画。

在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才能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业绩是明显的,这些至少具体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接管了天津机器局。这两家机器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每年生产出大批的军火,源源不断地供给中国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国防建设。

此外,李鸿章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1876年4月,他派卞长胜一行七人赴德国学习陆军。十二月,选派船政局生徒三十名分别去英法学习驾驶、水师兵法及制造。1881年与1885年,他又选派三十二名军事学员出国留学。自1871年至1894年,李鸿章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加速了中国的海防近代化。1871年李鸿章首先在大沽口营造新式炮台,安置了金陵机器局制造的数尊大炮。1880年,在天津创办水师学堂,培养海军将官,并不惜重金,从国外购买十五艘兵船。同时,他又修建旅顺船坞,大连和威海卫军港。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2、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体系。

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营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睿饷源莫如振商务”“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家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一个企业。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1875—1894年办起的24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了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继开办轮船招商局之后,李鸿章又于1877年设立开平矿务局;1882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8年主持开办漠河矿务局;1880年这里天津铁路公司。从1882年开始,李鸿章在中国东部沿海共创办了6家大企业,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

3、派遣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自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经常参与外交事务,他逐步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外交的必要性。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使节,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 1876年11月派候补侍郎郭嵩焘,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当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守旧派掀起狂风恶浪攻击李鸿章,但他却又连续保荐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外交才能的李凤苞、曾纪泽、张萌恒、薛福成等人出使世界各国。这些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节,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4、办学堂、遣留学、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

李鸿章再三强调:培养人才,实为自强根本。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经济和外交人才,李鸿章在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同时,还倡导创办了近代教育事业。例如创办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李鸿章在1863年仿照同文馆创办上海方言馆,选拔江浙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入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1880年,奏请兴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还在天津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这些学堂成为新式陆军、海军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为北洋海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型技术力量。

李鸿章在开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进行留学教育。从1872年李鸿章等人奏请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开始,曾先后四次送幼童计120名入美学习。虽中途受阻,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被送往国内开办的电报、水师、船政学堂继续学习,还是有一批人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有名者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寥若晨星的时候,李鸿章力排众议,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内容的落后,学习“夷人长计”,无论怎么说,这是前人未有的举动,拓近代教育之荒,启近代国民之智,开近代教育之先河。无疑,在这一点上,李鸿章的洋务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今天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鸿章的这些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生产由此开始迈步。






执墨三生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期间,大力支持“引进外资、借债兴利”。他认为这是当时中国创建大机器工业体系、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由之路。1880年李鸿章力挺洋务派刘铭传为兴筑铁路而举借外债,并在奏折中说:“刘铭传所拟暂借洋债,亦系不得已之办法.……顾借债以兴大利,与借债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远也”。为了确保“借债以兴大利”,他强调,在引进外资时,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由我自主”,防止洋人干预; 二是“不准洋人附股”,防止洋人渗透;三是由国家指定日后所收之利,陆续分还,以防洋人掠夺。

李鸿章支持中外资本家合开银行。1887年,他针对美商米建威准备在中国通商各口与华商殷富者共同开办银行一事,给总署的函中说:“如国家借用巨万,每年取息三四厘,商民借用五六厘,免致各国银行把持居奇”,“将来若能照议办成,亦实于我有益无损也!。”

1896年8月28日,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访美期间,李鸿章会见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和美国一些要员,并于9月2日上午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纽约时报》报记者的访问。在回答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的问题时,集中阐述了他对于引进外资的看法。访谈内容发表在9月3曰的报纸上。

李鸿章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田村山语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什么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但是在一件事情上,所有史学家都对他持肯定态度,那就是他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而创办了很多中国近代工作企业,是为我国最早打下工业基础的人。

李鸿章剧照

李鸿章创办了第一家机器制造局,开启了中国机器制造的先河,这里能制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器,对于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创办第一家机器织布局,我国以前的织布都是人工进行的,这家企业的诞生,意味着我国织布业的进步。

他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电报局,这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通信手段,可以说这一电报局的创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还创办了第一个海军基地,我国清朝时期的海军一直是弱点,几乎没有,而这个军事基地的建立,表明我国海上军事开始逐渐强大。

李鸿章还组建了第一支远洋海军,也就是著名的北洋舰队,这个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最终全军覆没,这并不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同时李鸿章还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还建设了第一家外文翻译馆,在我国建设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为了接受新知识,他还组建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这些人中有不少人都成为了后来的佼佼者。

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被诸多著名人士看中,最终拜在曾国藩门下成为他的学生。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最大的卖国贼,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朝中的爱国者,这些评价如何我们暂且不论,就李鸿章和他的洋务运动来看,李鸿章绝对是一个对清朝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李鸿章画像

实际上在最开始,李鸿章和保守派的思想是一致的,认为不应该学习西方,因为从心底他们是看不起西方人的。但是随着他和西方人的交流越来越多,他逐渐发现西方人的船坚炮利确实应该学习,于是在自己老师曾国潘的指引下,他开始投身到洋务运动中去。

李鸿章为清朝工业的兴起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最先学习洋人的就是军事工业。1862年李鸿章设制炮所,地点设在上海。1864年李鸿章又建立了西洋炮局,地点设在苏州。1865年 李鸿章又在上海行动,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中国制造的第一批自己的军事装备。

除此之外李鸿章对于民事工业也非常关注,比如他建立了第一个航运局,这就是上海的轮船招商局,这是我国近代最大的轮船公司,这里有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轮船,成为当时中国航海事业的基础。同时他还创办了第一家电报局、矿务局、机器织布局和铁路,这些都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曾经接触过李鸿章的人物笔记,文中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质和精神兴趣的人,喜欢尝试西方先进科技和外来事物。因为他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第一人,且又手握大权,很多外来科技在进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他先使用,进行评判一番后推广给友人亲朋。

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古董的收藏家,对金石器物颇有研究。他在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值得学习,接触西式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传统文学的学习,并未如同后来的国人一样迷失学习方向。

李经述(李鸿章幼子)曾说李鸿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极为看重,认同袁世凯编练新军。李鸿章看透了袁世凯的为人,却并未看透袁世凯的野心。袁世凯在民国后对李鸿章后人极为优容,却也依然叛清自立。

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

李鸿章照片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中国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成功。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中国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政府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因此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政府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

李鸿章墓

李鸿章在北京逝世后,晚清政府下令协同李鸿章后人建造李鸿章墓,名为享堂,建造地点位于现在的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原占据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以“久久”之意修建了99个房间。晚清朝廷又镌刻了李鸿章生平的神道碑,立在墓前。利用十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建立起来的享堂,埋葬了这个尽忠四十余年的李中堂。

李鸿章墓

李鸿章墓并非祖祠,因李鸿章崇仰包拯,因此李鸿章墓与包拯葬地相邻,同时这片墓群还有明朝蔡国公张德胜墓。当地人称“一里三公”,三个朝代的高官显贵埋葬在大兴集。

李鸿章墓并未能躲过世人的偏见,被冠于“卖国贼”半个世纪之久的李鸿章没有得到安宁。大跃进时期,当地人民挖开了李鸿章墓,将所有殉葬物品包括李鸿章的遗体破坏殆尽。整个享堂也成为废墟,唯有数间房屋被当作仓库而得以留存,约九百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政府将李鸿章墓和李鸿章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墓穴中埋葬的古人遗体已经消亡,徒留下九百平方米的享堂成为了李鸿章墓最后的象征。

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晚清时期唯一的救世主,入朝为官出庭拜将,抛下气节只为国家求存。历史行进的太过缓慢,半个世纪的时间并不能让所有人看透他曾经的功劳,看透他曾经犯下过错的根源。生前显赫半生,家族富贵堂堂,后人没落分散,墓穴只留空响。

李鸿章谈判

李鸿章作为中国晚清时期外交第一人,多次代表清政府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与日本的谈判,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中国作为战败国的身份前往日本谈判商议《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

李鸿章的剧照

在赴日本谈判时,李鸿章作为战败国代表的身份,这个身份让他在谈判初期处于劣势,但李鸿章因为是军人出身,所以他有着一股子不服输不妥协的气节。谈判还未开始李鸿章就遭到了日本民众的袭击导致他面部受伤,李鸿章很好的把握了日本民众挑起事端的这件事,向日方提出条件要求减少赔银数目,日本方面由于担心中国民众发难,所以同意了李鸿章的这个要求。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李鸿章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在日本政府的威逼利诱下坚持不妥协,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将中国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后来李鸿章回忆起这次谈判感慨道“和日本的谈判等于是城下之盟,你已经败给人家了还有什么好谈的,我去谈判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国家的损失减到最小,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国家的银子能少一两是一两,土地能留一方是一方”。李鸿章虽然没有改变《马关条约》的实质,但是他的这次谈判在晚清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

李鸿章只是一名臣子,纵然他再有抱负再擅长于谈判,也改变不了清政府的命运。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的祖籍位于安徽合肥,在合肥老宅,李鸿章沉淀数年终于厚积薄发,如大鹏展翅成为晚清舞台上最知名的人物。李家老宅随着李鸿章的步步升迁而不断扩建,最恢宏的时期,合肥人称为“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故居照

李鸿章故居是随同李鸿章崛起而建立的,李鸿章建立淮军后,李鸿章兄弟五人通过淮系集团的崛起而同时发迹,占据高位后开始构建合肥老宅,这座宅院成为了淮系集团的高门,“李府半条街”这句俗语的出现标志着李鸿章及其麾下淮系的高峰。

李府的建造是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遵循着晚清贵族的制度,规格完整齐全。李府经历了日军侵略、大跃进两次劫难,随后被合肥市政府征用,各处宅院被改建或留作它用。然而正因如此,因为李鸿章故居被征用,所以文革时期反而并未损害。李鸿章故居留存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据称现在留存的李鸿章故居不及当年的十二分之一。

中厅和小姐楼等陈列着李鸿章家人的生活用品,东面则是李鸿章及淮系集团和中国近代化的展览。李鸿章故居为现在的游客充分展示着当年叱咤在封建帝国末期的李中堂,也展示着中国近代发展的艰辛。

李鸿章故居经过多次复原、改造,被国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李鸿章故居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在合肥市民中影响极大,被游人称为合肥十大景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他们都是封疆大吏,都是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的大臣,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有纷争也有支持,有师生情谊也有同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曾国藩在61岁的时候病故,李鸿章是非常心痛的,写信给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以示悼念,并写了挽联。相信这个时候李鸿章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而曾国藩还对李鸿章有知遇之恩。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但是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不一样,李鸿章最后的官位越做越高,已经到了和曾国藩平级。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得不相互之间争斗,这就产生了矛盾,两者之间产生争斗在所难免。

但是他们两个又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所以两个人之间也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保守派,为了和他们之间进行斗争,两个人之间有不乏相互合作,这样两个又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也是亦敌亦友。

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李鸿章都是卖国贼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挖开了他的坟墓,将他的尸体拖着走,直到什么都没有了才停下,这样似乎才能一解心头之恨。

李鸿章画照

那么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李鸿章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呢?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的是,对于一个人的分析必须要客观,对于一个人不能从一件事情上进行盖棺定论。

李鸿章的一生确实存在很多错误,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李鸿章也有很多功绩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李鸿章才是对他整个人的尊重。

李鸿章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和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而实际上这两件事情李鸿章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是全部责任,最应该负责任的是当时的政府和政府中只会空言的大臣。

李鸿章是不想作战的,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和任何一个列强作战几乎都不能成功。所以他主张要和列强周旋并谋求国家的强盛,但是这一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尤其是顽固派。

而说到不平等条约,他是签字者,所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也在尽力和列强进行周旋,不计个人名节去和敌人周旋在一定程度上市让人敬佩的,只可惜当时的政府太过无能,没有人能挽救,最终只有李鸿章来背这个黑锅,导致出现现在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