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的5个要点

骨折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修复相关组织形态,并完成运动系统支架、杠杆功能的重建。而术后的临床和功能康复,则需要早期、主动、全面的康复治疗。


1、康复评定

骨折术后的康复评定包括临床评估(包括功能评估)和影像学评估 2 个方面。

临床评估:通过对疼痛、压痛、肿胀、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等的评定,掌握患者的失能状况。

影像学评估:X 线检查主要考察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内外固定情况,CT 平扫和三维重建用于分析骨关节的骨性结构,MRI 用于观察关节部位的软骨和韧带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用于检查关节肿胀、血肿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肌电图检查用于了解周围神经损伤情况,骨密度检查

有助于关节松动手法的选择。

2、疼痛及肿胀管理

POLICE 原则主要应用于术后早期控制疼痛、肿胀:

手法治疗应根据骨折情况酌情采用:以抚摸、推压等手法为主,通过向心性操作促进肿胀消退。

水疗主要应用于术后伤口愈合后肢体远端肿胀:组织创伤、静脉回流受阻、反射性交感神经紊乱等因素导致的顽固性远端肢体疼痛、肿胀(复杂性疼痛综合征),可采用 37 ℃ 漩涡浴和热冷水交替浴。均匀柔和的水压可促进静脉回流;热、冷水交替刺激血管舒缩,可促进肿胀消退。

肌内效贴布主要应用于术后局部肿胀:通过贴扎技巧将贴布的弹性、张力等物理特性作用在皮肤上,可增加血液回流、减轻疼痛与肿胀,调节淋巴液流动的空间。爪形贴布牵动皮肤沿一定方向产生效应,将组织间液引向最近的淋巴结,其消肿效果明显。

3、关节僵硬的预防和治疗

骨折后组织破坏、出血、肿胀、制动、手法整复、手术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临床上宜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具体如下。

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确保骨折固定稳定、疼痛和肿胀控制的情况下,及早鼓励患者开始邻近关节或损伤肢体远端关节的主动或助动无痛范围活动。创伤后 1 周内是成纤维细胞形成的高峰期,关节囊、滑膜皱襞及肌筋膜间容易形成瘢痕黏连。训练主要包括主动、被动、助动关节活动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拖动训练、踝泵、垂腿、垂肘、伸肘、划墙等。

骨折中后期的关节黏连松解:包括中药热疗、手法松解、肌力训练和冷敷。

4、康复训练

肌力训练:

应贯穿于骨折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

神经肌肉模式控制训练:主要应用于临床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期。

本体感觉训练:应作为骨折术后康复的重要任务之一,并贯穿于骨折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

5、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康复

低强度、小剂量的脉冲超声可以加速新鲜骨折愈合,也可以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应用高能量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刺激骨内膜和骨外膜的生发层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促进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胞质内骨形成蛋白的表达,从而使骨折部位的纤维组织和软骨组织骨化。

6、小结

骨折的

围手术期康复以疼痛管理、肿胀控制等为重点,主要方法包括制动、冷疗、物理治疗(超短波治疗、超声波治疗、微波治疗、激光治疗等)等,为骨折愈合及临床康复创造条件,同时配合适度的主动(或助动)功能训练、健侧肢体功能训练。

骨折的临床康复以改善患者受限肢体功能为重点,着眼于肢体活动度、肌力、本体感觉等的恢复,通过主被动运动及物理治疗等手段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骨折的后期运动功能康复,强调改善患者的高水平功能。

要康护,选惠泽!(上海市张虹路12号近10号线宋园路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