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一代学术大家季羡林的散文充满了诗情与哲思?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说说吗?

萧砚歌


季羡林北大副校长,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季羡林《母亲的眼泪》主要讲述了:母亲的家族有失明嗯遗传病。而她七岁的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会失明。母亲为了给儿子做手术,经常超负荷超12小时工作。母亲的眼睛越来越差逐渐的失明。为了保住工作不让公司发现,凭触觉做事,凭记忆走路。在一个模糊的世界里拼尽全力全身心的工作。存折里有多少钱她不知道,经常让儿子念给她听。终于凑齐了手术费用,但是祸不当行母亲被汽车撞了。母亲不顾疼痛,陪在孩子身边把手术做完。母亲留下了眼泪,刚好滴入儿子的眼角。是喜极而泣,还是悲悯的心声。

《十一支康乃馨》主要讲述了:母亲节姐姐跟弟弟打算给母亲买礼物,但是把钱弄丢了。姐弟通过帮花店送货,攒到了十一支康乃馨送给母亲。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季羡林大师的散文让我们明白了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是最无私的,伟大的。我们要做父母的好孩子,体谅、关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书写青山绿水


作为一代学术大儒,季羡林先生生前虽从不以作家自居,但散文创作却贯穿着他的一生,他一生写了约150万字的散文。

他的散文,朴实中见真情,平淡里蕴深刻,没有浓妆艳抹与刻意雕凿,只凭其动人心弦的想象和辞章雅致的文笔,晕染出飘逸高韬的诗情与洞若观火的哲思。这也是他的散文底色,令人如沐清风,涤荡污尘。

我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回答问题。

01 “像写诗那样来写散文”,晕染出飘逸高朗的诗情

季羡林奉行“像写诗那样来写散文”的准则,非常注重营造诗的氛围,抒写诗意人生,抒发诗意情怀。

这种“诗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在形式上,注重“炼字”与“炼句”;在内容上,则是刻画崇高的心灵,表现人性的善和美。

在形式上:注重“炼字”与“炼句”

“炼字”与“炼句”主要体现在,或是直引和化用古诗词;或凭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大自然营造为一个奇谲瑰丽的诗意境界。

在《哭冯至先生》一文中,季羡林就直引或化用了多位诗人的经典字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院子里静如古寺,一走进来,就让人觉得幽寂怡性……旧戚老友,宛如三秋树叶,删繁就简……人们的眼泪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庭院深深深几许”直引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了形容“旧戚老友”因自然规律而相继离世的状况,他用了“宛如三秋树叶,删繁就简”,这是化用了郑板桥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

而“人们的眼泪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句,则是化用了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还有如《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中,为了描绘胡适之先生去世时的情景,季羡林干脆把李后主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的最后三句改为“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

描写他为适之先生扫墓的情景时,便把杜甫的诗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化用为“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站在墓前,他并无颓唐之感,并借用了曹操《龟虽寿》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万里”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在《病榻杂记》中谈到“封笔问题”时,他借用了顾炎武的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以表达自己不会封笔,还有力量继续写下去的书生意气。

在《听雨》中,诸如“润物细无声”、“大珠小珠落玉盘”、“红珊白瑚沉海里”、“留得残荷听雨声”、“百鸟争鸣”、“黄钟大吕”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与成语典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他为了应景,直接把宋代词人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摘录了进去。

类似于这样的引用和化用在季羡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来,这既反映了季羡林对中国古典的偏爱,也体现了一个散文作者的学者风范。

而且,季羡林常常在笔下驰骋自己的想象,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大自然营造为一个亦虚亦实、似梦似幻、瑰丽奇谲充满诗意的世界。

在《黄昏》中,他把袭来的黄昏想象成浩瀚的大水,让黄昏像大水一样一路漫过大平原、大草原、小溪、山顶、小山村一直到辽阔的非洲……

季羡林毫不吝啬自己的想象力,从北极一直联想到非洲,绵密的意象水银泻地,他最后这样描绘黄昏:

“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

这些语言如山溪水一般自然婉转,多情柔美,有声有韵。在他笔下,黄昏可读、可听、可闻、可品,曲尽其妙。又通过运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使文句有长有短,有整有散,虽不拘于格律,却有平仄的谐和,声韵的配合,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盎然。

对大自然的新颖而独特的主体观感想象,使他的散文干净、洗炼而意韵深致。又如《美人松》写美人松:

“棵棵都仿佛成了戴着钢盔,手执长矛,亭亭玉立的美女;既刚劲,又柔弱;既挺拔,又婀娜。简直是个人间奇迹,是个神话,是童话中的侠女,是净土中的女危女画将军。”

这里也是比喻、排比,长短句相间,节奏舒缓急促结合,且在字里行间融进了自己的性灵与幻想,达到了笔简境深,淡中写出浓意,让人不期而然沉入如诗、如画、如梦的意境中去。

在《忆章用》中,季羡林更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敏锐地捕捉秋天的色彩,用手中的笔,分别用“淡黄”、“深黄”、“浓绿”、“鲜红”、“凄艳”等色彩,把哥廷根的秋天层次分明地涂抹成一幅绚烂的油彩。

可物是人非,哥廷根的美丽秋景,就像一首反复唱起的清幽的挽歌,悠悠地送章用远去,翻动着季羡林的情感波澜,留给季羡林的只有失去章用的无尽惆怅。

在《富春江上》中,他把富春江写成了一支大自然的奏鸣曲,一首可以咏叹的诗歌,余音袅袅:

“江水平阔,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这寥寥数语,便将富春江烟雨中的诗情画意生动地描绘出来,用语朴素,简洁传神,可谓字字珠玑。

站在富春江边,无论是从吴越鏖战引发的有关人世变幻的慨叹,还是回想诗僧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的吟咏。

无论是与黄山的比美,还是回忆过去在瑞士群山中“山川信美非吾土”的落寞之感的描述,都回到了富春江上的“烟雨迷蒙中”来,留下这已呈现了千百年的美景面对宇宙的永恒。

在内容上,抒写崇高的心灵,刻画人性的善与美

因为追求散文的“诗情”境界,季羡林自觉地使自己的审美观照避开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转向崇高的心灵,注重描写人性的善与美。

以季羡林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学术修养,他要在散文中写一些大事和大人物,易如反掌。

但他的散文当中,让读者读之再三而低回不已的,却是那些写小人物崇高心灵的篇章。

在他的散文世界里,有贫苦窘迫的老人,有穷困潦倒的瞎眼乞丐;有执着可怜的乡间老妇;有生命顽强的瓦匠;有善良诚恳的女房东;有遭受苦难的国外女孩;有勤劳善良却一生悲苦的王妈。

《老人》中那位生活贫苦,相貌丑陋的老人,生活困窘,住在废弃的坟洞里。最可能绝望的他却始终不放弃希望,他依然抱有对生命的渴望,对命运的反抗。

从他眼里总能看到生命的光,神秘而坚定,仿佛又在前方看到希望,看到花。这是一个农民对生命的渴望,对命运的反抗,是人生最真实、最朴实的渴望。正如他在《清塘荷韵》里所写的: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母与子》中写了一个故乡的老妇人,他的独子迫于生计去当兵,留下一个媳妇和一个孩子。在贫穷而艰辛的生活里,对儿子美好前途的幻想是她生活的唯一希望。

不久后她收到儿子战死的信,让“我”帮读信,“我”不忍据实相告,所以季羡林写道:

“我们同样是被厄运踏在脚下的苦人,当悲哀正在啃着我的心的时候,我怎忍再看你那老泪浸透你的面孔呢?我为你祝福!”

天下最伟大之爱莫过于母爱,最简单的文字,却是对这母爱最真诚的颂扬。

在《日本人之心》中,他赞扬了在诗仙堂偶遇的素不相识的日本少女的纯洁天真,萍水相逢的退休女教师的善良;《一个影子似的孩子》描写了一个不说话像影子一样伴随游客,下雨时独自一人默默地去帮游客拿伞的纯朴小孩。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一个抱小孩的印度人》等出国访问的散文对异国他乡人民的热情、善良表示赞美。

这些人物形形色色,没有阶级高低,没有国界之分、没有人种之别,没有雅俗分歧,他们是一个个鲜活而丰满的“人”,他们不是绝对的正义,但都是“善”的形象,平凡又不平凡。

看到这些人,如在阴暗的天空看到一丝亮光,在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一点希望,在孤独寂寞中得一片慰藉。

季羡林以诗人之语言事,以诗人之眼赏物,以诗人之笔写人,自有沁透肺腑的力量。

02 起于枝微末节却有着洞若观火的哲思

季羡林散文在营造诗情的同时,也注重其思想性,他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与生命的感悟渗透于其中。

他的散文有对故人的怀念,有对岁月的感悟,充满着沧桑之感。这些伤感总是渗透着对生死的彻悟和对未来的信心,于是伤感便熔化在他那明亮的人生智慧之中了,读之让人体验和品味到一种绵延的哲思。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哭冯至先生》等伤悼故人的散文,让人深思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八十述怀》、《寿作人》则让人探索生存的终极意义何在。

《春满燕园》中虽然窗外的桃杏已谢、花事渐衰,但燕园仍旧万紫千红。他把教师与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治学的状态称之为“春色满园”,他说这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季羡林总结了自己过去七八十年的生活:

“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光大道,也走过了独木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

这篇文章有自我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又有对文化遭受浩劫的痛彻喟叹,也有对历史的拷问和反思。

《登黄山记》中他写黄山的松树:

“别的地方的松树长上一千多年,恐怕早已老态龙钟了,在这里却偏偏俊秀如少年,枝干也并不很粗。在别的地方,松树只能生长在土中,在这里却偏偏生长在光溜溜的石头上……”

黄山险峻的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而中国的人文环境磨练了季羡林这样的学界泰斗。黄山松坚韧不拔,生于岩石的形象蕴含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哲思。

在同样是写花草树木的散文里,季羡林则在《幽径悲剧》中描写被砍掉的古藤的哭泣与控诉,让人们思索如何制止人类对大自然的野蛮破坏;《观天池》、《游小三峡》等文则让人深思人与大自然如何才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季先生的散文中经常包容着对生命的描述与探询,他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他非常喜爱小动物,不仅爱它们的天真率直,更爱它们淡然的“动物生”态度:

它们不会因环境而改变自己,不媚上,不瞒下,率性而为,在它们的世界里,“众生平等”。面对生死,它们也有自己的哲学。

如在《老猫》中,那只老猫在临终前一步三回头地“离家出走”,决不让主人看到而感到悲伤。在动物的身上,季羡林看透了生死的哲学,即有生必有死,方死方生,这是自然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律,谁都逃不过。生死都能坦然面对,又何况荣辱?

季羡林散文往往于枝微末节感悟大方无隅,这全在他对生命时时发出咄咄追问,而对人生百态处处表现广大悲怀。

如在《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他写了一个凄丽哀婉的故事,从一株小小的夜来香起手,描绘了女仆王妈充满痛苦的一生。

王妈生性善良质朴,为人勤勉,然而青年丧夫,暮年为佣,独子离合,孤苦终老。一生的希望不断破灭,一生劳苦却一无所得,最终悲惨的死了。她的遭遇,让季羡林体悟到这世界的残酷:

“我看透了一些事情;我知道在每个人嘴角上常挂着的微笑后面有怎样地冷酷,我看出大部分的人们都给同样黑暗的命运支配着。王妈就在这冷酷和黑暗的命运下呻吟着活下来。”

凡此种种,他散文里渗透出的飘逸高韬的诗情与洞若观火的哲思互相交融,优美充沛的感情和深刻新颖的思想,丰富美丽的想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及富于美感的语言构成了季老散文的诗情与哲思的底色。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