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教你两步听懂那些诗人的指桑骂槐

前言

古诗文字隽永,三言两语可能包含千头万绪,多种情感。所以要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要读懂诗,要读懂诗人的是否有言外之意。先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步:了解背景知诗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谴责商女不关心国家衰亡,仍然唱那靡靡之音。商女该不该被谴责呢?

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秦淮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开头的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感觉一切都在笼罩之中,是那么不明晰,这仿佛也是当时唐王朝的前途和命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确是前途茫茫。之后从写景转到叙事,随后再抒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商女,是为了生存而卖唱的歌女。商业尤为发达的秦淮河唱什么都应该不足为奇,为什么杜牧是尤为介怀呢?这因为

后庭花就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可谓是祸国殃民的代表,是亡国之音。可是,歌女唱什么歌由不得自己,而是由主人来定夺。所以实际上在这里杜牧并不是要谴责唱靡靡之音的歌女,是以此讽刺和谴责那些官僚贵族不知道励精图治,中兴大唐,反而整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所以杜牧真正的是要讽刺和揭露他们,并且想以此来警醒类似的人,不要沉迷于享乐。

杜牧作为小李杜之一,他的咏史诗常有翻新之作,见解独特,立意深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轻描淡写的两句话,表现出对权贵贪图享乐辛辣的讽刺、对国家衰败深沉的悲伤,堪称千古绝唱。他类似的诗歌当中都有这样的体现,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二步:解读用典同类比

更无一个是儿郎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歌是杜牧在木兰庙写的,前两句写木兰代父从军,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她不知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想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诗歌开始,让我们看到一个飒爽英姿的女英雄形象,她能如男儿般征战,但却时常怀念自己女装的模样。后面两句,陡翻新意,说木兰把酒思乡盼之时,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代父从军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明妃指的是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典故大家想必也不陌生。两个时代的女子,身份也各有不同,杜牧又是什么弦外之音?仔细推敲,的确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边塞;第三,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

但是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王安石写昭君的《明妃曲》中就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个“枉杀”看出他对君王无能的讽刺,对昭君以一女子换家国平安的遗憾和怜惜。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明白写出来,但却借着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女子,用神来之笔勾连在一起,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结合唐朝的情况来看,“安史之乱”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难,到了马嵬众军哗然,于是赐死杨玉怀,万千罪责全给一个女人承担,杜牧大概也是不赞同的。所以杜牧可能也有意借着这些来讽刺大好男儿不思为国,让女子冲锋陷阵换来自己的安逸享乐。

小结

古诗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我们不对其中典故加以剖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去解读诗人的深意。所以在读古诗时,我们常常要知人论诗,据了解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他同类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更便于我们来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