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跑线》国内外都一样?先扮上层拼资源、后装穷人拼政策

在去年,一部印度电影神作引起了许多爸妈们的共鸣。

这部电影《起跑线》,让我们看到了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

这部电影讲述了印度中产阶级夫妻拉吉和米塔,为了把独生女皮雅送进最好的私立学校,拼尽了全力的故事。

在印度,对于中产阶级的拉吉一家,想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私立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的是让女儿以后进入上流社会。

教育,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许多爸妈们现代教育达成的共识。

可以说,这种想法与中国的“教育可以决定命运”是不谋而合的。

而进入最好的学校,不仅需要经历拼娃、拼房、还要拼父母。

孩子必须经历面试筛选。而同时,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甚至比孩子的标准还要严苛。既有职业等硬性指标,还有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

上最好的私立学校,不仅是对金钱的考验,更是对父母阶层的考察。

然而,一番烧钱又费力的折腾之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因为拉吉的“服装店老板”的身份(非上层阶级)而没有通过学校的考核。

正当吉拉夫妇感到焦虑无助的时候,吉拉又得知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必须提供25%的入学名额,给贫困的学生。

于是,夫妇两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既然没有通过上层阶级的考验,那就享受下层阶级的政策。

为了女儿的上学问题,拉吉最终豁出去自己的底线,伪造财产证明,假装穷人申请顶尖学校的入学配额。

最终,女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时,无论是他们在上流阶层和在贫民地区无法融于的努力和辛苦,让许多家长们感同身受。

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们,大多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线》中,为了择校焦头烂额的吉拉夫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在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教育的确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

正如电影中所讲,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环节一环扣一环,许多家长相信只有从起跑线领先,才能让孩子一路领先。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开始早教班,幼小衔接班,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从这些父母们的投入,就能看出爸妈们内心的一种教育焦虑状态。渐渐地,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是给孩子上更好的学习,学更多的东西。

家长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视可以理解,但是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一位长期从事“杰出儿童”培养的专家认为,这种急功近利人才培养的方式是违背人成长的规律的。

有一个调查是这样的,在美国跟踪了几十名“少年班”的“神童”发现,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人在成人后并非成为杰出人才,相反他们中大多数的发展一般,甚至有个别人还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其实,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不起决定性作用。

杰出人才的培养,必须遵从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

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理论下走出来,是不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

你们想过吗,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授人以渔。

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玩耍、游戏,就认为不务正业。也许爸妈们的焦虑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在家长们高压的鞭策下,孩子很可能只会机械的学习,也许会憎恨学习。为了爸妈的殷切希望而学习,为了不辜负爸妈的要求而学习,却忘记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而学习。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大学生高考之后,离开了父母的督促,像脱了线的风筝,人生没有了目标,会陷入迷茫、焦虑的状态。也许他们不曾思考过,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更加不懂得自己才应该是学习的主导者。

所谓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起跑的时候让孩子有健康的学习心态,充足的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学得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而不只是授人以鱼。

电影的结局:拉吉和米塔让女儿放弃了名校,上了公立学校。拉吉觉得女儿并不适合在所谓的名校就读。更希望女儿在普通的公立学校学会善良、互助、关心他人等美好品质,而不是通过侵占他人的名额换取的名校学习机会中学习,也更加不希望女儿学会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偏见。

也许,爸妈们应该要做的是,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应该放松心态。不要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定制所谓的“完美起跑线”。

毕竟你眼中的成功,未必是孩子内心认可和喜欢的成功。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尽心尽力而为即可。

晓玉唐妈,80后妈妈,专注育儿写作。创作不易,喜欢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