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文/叁叁


从古至今,教育问题一直是每位父母心中的大石头,前段时间的西安儿童自杀事件,再次将“教育问题”推向风口,年仅9岁女童从15楼坠下,当场死亡,她的遗书里写道:“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简单的几个字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被忽视的压力?

小时候为了我能好好念书考个好成绩,妈妈差点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带我,甚至还经常因为作业没写好动手打我,毫不夸张的说我几乎每天都挨打,如果哪天妈妈心情好没打我,我还会因此开心一整天。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几度想就这样一了百了,可现如今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有过这样苦恼的孩子更是越来越多......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教育问题一直存在,也一直广受关注,印度神片《起跑线》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才得以创作而成,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的家长,他们都渴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着更好的未来,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他们不遗余力。

《起跑线》用一种轻松诙谐的表现手法将这一现实问题体现的淋漓精致,同一社会背景下,生活着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群,他们代表了社会的阶级层次,也体现了很多阶级问题,但在他们身上,我更看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富人的“精英式教育”到中产阶级的“应试教育”到穷人的“美德教育”,每一种教育方式的背后都体现了父母的性格,也体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原本并没有任何交集的三类人,却因为“教育问题”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入学名额,打响了一场战争,而他们的孩子则成了他们的“战利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孩子有一个好前途,可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孩子又该如何教育?


一.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孩子的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

  • 从社会中层到社会上层,焦虑愈演愈烈

服装店老板拉吉凭借父亲创下的服装店,一步步发家致富,成为了社会的中产阶级,原本这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他的老婆却一心想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读书,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人上人”。

这样的想法看似简单,可他们却要因此举家搬迁至离家很远的高档小区,只因那里是私立学校的学区房,孩子有希望可以就近读书,可到了那里,阶级层次不同而引发的问题才真正暴露出来。

富人区的孩子个个张嘴就是七八种语言,言行举止都相当得体,而拉吉的孩子在派对上跳舞被嘲笑;因为不会说英文而遭受其他小朋友的冷落,看到差距的米塔哪里甘心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看不起,于是她给女儿报各种兴趣班,从早上到晚没有一刻休息,可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富人区的孩子自出生一直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与培养,米塔的孩子自然无法与之相较,这样的差距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弥补回来的,而米塔这样的做法更像是在“拔苗助长”,过度教育不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期如此,更会使孩子和自己陷入精神崩溃。

女主米塔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这一切的想法都属于她自己的联想,既可笑又荒唐,但这句话也恰恰折射出了现如今很多父母的想法:孩子在学校和女生走近了,就说明他恋爱了;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就说明他肯定学坏了;我以前在学校成绩特别好,所以我孩子的成绩也必须特别好;很多时候,一些捕风捉影的事很容易被父母放大,而这种一系列联想都是焦虑情绪所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孩子如此优秀,更会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家孩子,更是不允许一些不好事情的发生,在父母眼里,类似谈恋爱打架这样的事情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宁可错杀三个,不可放过一个,当父母习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自然看不到孩子的未来,这样的心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相对剥离感”。

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感到愤怒,怨恨。

望子成龙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它不能成为绑架孩子的牢笼。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孩子身上也都有着不同的天赋,作为父母,应该抛弃一些“攀比心理”,远离焦虑,学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现他们的长处,才能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 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回归教育本质

人算不如天算,就算搬去了富人区,米塔的孩子依然无法进入私立学校,他们又开始打起歪主意,装穷搬去社会底层的贫民窟,只为拿到那25%的贫困生名额。

从富人区流落到贫民窟,人是过去了,可她们的心却始终无法融入这些住在社会底层的人群,在米塔眼里,这里肮脏破乱,晚上睡觉蚊子满天飞,甚至还有老鼠在脚边爬来爬去,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能进入名校,她是死都不愿意住在这的。

直到有一次,一个男人的出现解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她才真的有所触动,在拉吉被怀疑造假时,他勇敢的站出来带着拉吉去上班;在拉吉挤不上公交时,他突然跳下车,和拉吉一起等下一辆;甚至为了拉吉女儿的学费,甘愿去“碰瓷”,只为拿到那点钱给她交学费,可他却不知道拉吉夫妻两人至始至终都在骗大家,造化弄人,这样的“骗子”最终却拿到了入学资格。

在富人区感受不到的温暖,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在富人区看不到的“美德教育”,在这里他们也看到了,贫民窟的人或许物质基础差,但他们却有着常人没有的真实,善良和热情。

他们同样希望孩子望子成龙,但他们知道穷人没有能力选择,可就算穷,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真善美,并且他们用自己的真善美感染着每一个人,也感染着他们的孩子。

正是因为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公立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脸上永远都挂着笑容,他们从不会排挤任何人,他们同样可以说着七八种语言,他们还会玩各种乐器,跳各种舞蹈,和好朋友们嬉戏打闹,这是在富人区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的“美德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父母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你的每一次说话,每一个举动,对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而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取决于父母怎么做,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以真善美的心态对待亲人,朋友以及周围的一切,那么孩子也将成为具有真善美品格的人,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本质所在。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李玫瑾教授说:“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贫民窟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的典范,他们虽然穷,但他们却更能看到世界的美好,对每一个人都更加的包容,这都源于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满足。

在希亚姆的孩子没有被私立学校录取时,他问希雅姆:“爸爸,我是不是不幸运啊?”,他含泪回答道:“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他们不要你是他们的损失。”

尽管伤心难过,但他依然愿意藏起自己的难过,藏起自己对社会的不公,带给孩子一片温暖,尽管他非常清楚,穷人没有资格大喜大悲,但他不愿意让年纪尚小的孩子就看清生活的苦楚,他希望孩子开心快乐的活着。

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不过是父母替你抗下了所有。

经典电影《美丽人生》里,垚多也正是一位这样的父亲,在集中营里为了保护儿子,他骗儿子这是一个游戏,只要不哭不闹,攒够1000分就可以回家;他做苦力累的站不住时,也会兴奋的告诉儿子,自己是在玩游戏,他不停的用谎言筑起一片高墙,只为保护儿子那幼小的心灵。

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始终在给儿子传递快乐,在集中营的那段日子里,垚多用“谎言”照亮了孩子心里的光,而长大后的儿子也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这是我父亲做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我的恩典。”

哪怕受尽苦楚,受尽磨难,我们都愿意藏起所有的心酸,只为给孩子一片天真烂漫的世界,这就是最好的“美德教育”。

在人格心理学内,美德的概念是指: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等,都可称之为美德。这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力量,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对世界万物的爱,他自然会变得很包容,懂得爱的人,也会让别人感受到爱。

在影片的最后,谎言被拆穿时,希雅姆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们一家只是为了那个入学名额才搬进的平民区,原来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

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他决定立刻去告发他们,可最终却在与皮娅的拥抱中,放弃了这个决定,因为他不想为此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哪怕在这种关键时刻,决定他儿子上学命运的时刻,他依然怀揣着爱,守护心里的那份真情。

一个对孩子,对朋友,对亲人都如此温暖的人,又怎会教育不好孩子呢?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三.回归真实本我,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 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且真诚的人

这一个“入学名额”给了拉吉一家希望,却也让希雅姆一家陷入绝望,正因如此,拉吉才真的醒悟过来,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有多愚蠢。

为了能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他们不顾阶级地位的不同,硬着头皮挤进上流圈,又进行身份造假,这一切事情的背后看似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实际上也是毁了孩子的前途。

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学到的都是满满的欺骗,谎言和虚荣,年龄尚小的孩子,还处在认知不清晰的阶段,她们对于事情的分析全部来源于家长,家长怎么做,孩子便会怎么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身教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想要求孩子,必须先要求自己。

好在最后,拉吉将名额“还给了”学校,毅然决然的将孩子送去公立学校读书,因为他相信公立学校一样可以教会优秀,善良的好孩子,他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弥补自己的过错,更是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 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做一个自信且开朗的人

在影片的最后,公立学校的孩子带给了所有人一场“视觉盛宴”,当表演结束后,所有人为他们欢呼鼓掌,可当拉吉说出他们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全场变得鸦雀无声,没有人再为他们鼓掌,仅仅因为出身不同而得不到应有的喝彩,这是多么可悲且可笑的事情。

因为阶级固化,这种连校长都沦为商品买卖的教育制度让拉吉看透了人心,也看清了自己,他不愿自己再因为择校问题而变得不择手段,也不愿女儿皮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更不想看到皮娅长大后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所以他选择勇敢站出来,哪怕支持的人只有他老婆,他也义无反顾,他想大声的喊出来,怒斥教育制度的不公,尽管他知道这样的做法微乎其微,阶级的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他最起码问心无愧。

这也是基本的“权利意识”,在面对不公或是权利压制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应当享有的权利,在法定范围内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对待孩子,我们更应该培养他的“权利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会说不,甚至因此受到欺负,因为家长一直在刻意培养他们的礼貌意识,而忽略了他们的权利意识。

孩子很乖,不打架,不骂人,可别的孩子来抢食,甚至因此打他,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办,难道只能吃哑巴亏吗?

其实不然,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拥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也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要让孩子敢于说不,教会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拒绝,具备权利意识,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 保持真我,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男主拉吉本身是个非常淳朴的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可依然愿意住在旧市区,和邻里街坊每天唠着家长里短。

他虽然不懂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但他懂得为人处世,和身边朋友相处的也非常融洽,哪怕去了上流社会,他依然可以在社交舞会上载歌载舞,全然不顾大家的冷嘲热讽,但后来为了孩子入学问题,他开始刻意迎合别人,开始学起蹩脚的英文,甚至开始欺骗起身边的朋友。

直到看到贫民窟邻居希亚姆为了他的学费,甘愿去撞车碰瓷,最后还失去了入学名额时,他才懊悔不已:“是我们窃取了他儿子的学位!”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的拉吉,他厌恶上流社会的虚情假意,也厌恶教育制度下的不平等,他只想回到原本开开心心,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他开始赞助公立学校的孩子们,让女儿也来到公立学校念书,甚至还发起了一段“怒斥教育不公”的演讲。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找回了当初那个快乐,真实的自己。

其实在如今这个嘈杂的社会也同样如此,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各式各样的人徘徊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充满名利和竞争的社会的,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想要的东西多了,内心浮躁了,自然就找不回从前的快乐,找不回曾经的自己了。

可做人,贵在真实,再华丽的词藻,再动听的歌曲,也不如真实动人,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正如林清玄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欢》中说道的:“爱的开始是一个颜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仍然能保持单纯的初心,一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处,我永远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欢。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结语

《起跑线》用轻松反讽的方式表现了现如今的社会问题,从上流阶层,到中级阶层,再到社会底层,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教育问题忧心忡忡,每一个父母也都有每一个父母的教育方式。

社会阶层再不同,可教育的本质依然没变!

每一位父母固然都希望孩子优秀,可不要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来源于家长,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育,决定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印度神片《起跑线》: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养出内心有光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