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提出教育的起跑线由谁来定义的问题

01

印度2018年有一部电影——《起跑线》,讲的就是关于一个印度普通家庭为了争夺孩子教育的,所谓的“起跑”优先权,而绞尽脑汁的用尽手段和其间陷入的种种困境。

学区房,私立名校,彻夜排队求入学报名表,学校对孩子的面试笔试,甚至充分利用一些关系手段,千方百计占用贫民区的入学资源等等。

如果说,《摔跤吧爸爸》讲的是逆境中,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引导孩子成长的真谛,《起跑线》则道破了孩子教育过程中,在社会中种种真实存在的焦虑。

影片围绕一个集市服装小商贩的三口之家,如何费尽心思,不惜一切代价,周旋于各色人物、各个场景之间,买学区房、找关系、走后门、甚至“偷走”贫民窟小孩的上学名额——只为让女儿进入顶级名校。

这样看来,有些文化是通用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已经深深烙入了印度社会的教育思想体系。

印度电影《起跑线》,提出教育的起跑线由谁来定义的问题


02

影片中的男主角,拉吉,有自己的服装工作室,其实也已经算是有钱的中产阶级,至少没有拖印度平均GDP的后腿;他有自己的人脉,自己的社会资源,认识可以帮助自己弄到证件的政府人员。

电影中的女主角,“虎妈”米塔,和我们国家很多普普通通的父母一样,因为她和丈夫小时候没有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重走这条人生路,必须要让孩子上顶尖学校,为之不惜付出金钱与任何代价。

起初,夫妻二人为了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偷学了“孟母三迁”的真谛,从住了几十年的“贫民区”,搬到了环境优越的“富人区”。

当一家搬到富人区后,为了给学校的面试官留下自己是上流人士印象,夫妻两人不惜金钱,置办了迪奥、香奈儿、普拉达等奢侈品,装扮一身。

印度电影《起跑线》,提出教育的起跑线由谁来定义的问题


03

然而,富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起来那么简单。出入豪车、一身名牌,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融入“富人”这个圈子。

在印度,即使是富人与富人之间,也存在彼此细化的阶层界限,也有着各自的封闭朋友圈。

比如说,说英语的瞧不起说印地语的,就像真正的婆罗门、刹帝利传统贵族富人,瞧不上从吠舍,首陀罗爬上来的土豪富二代一样。

当然,在现实中已经逐渐阶层固化的印度社会里,能够爬上来的也微乎其微。

在那些富人的眼里,拉吉就是一个小丑,所有的小孩都不跟拉吉的女儿一起玩,因为觉得她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不会说英语。

妻子米塔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她说:“在我们国家英语不光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印度电影《起跑线》,提出教育的起跑线由谁来定义的问题


04

这是靠运气的事,那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

此路不通,怎么办?

后来,夫妻又二人得知,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依据政府的优惠政策申请入学。于是,夫妻二人又迅速转换身份,带着孩子去到了一个,比以前住的还要贫穷的贫民区。

通过申请贫困家庭学生名额,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孩子进入了最好的学校进行学习。

拉吉假冒穷人并且让自己的女儿去了好学校,而本来符合条件的邻居普拉卡什的儿子,抽签没有抽到名额,天真的孩子问了这句话,这一幕看的人很心酸。

“这是靠运气的事,那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

影片中,当父亲的不想给孩子灌输这个社会本就不公平的现实,让孩子觉得并非自己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运气太差。

——当然,残酷的现实中,这往往是得利占便宜的一方,会给被“公平”淘汰的一方灌输的思想,却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总是运气好,有些人却常常得不到命运的眷顾。

整个印度社会的现实是,有些人成功就是那么简单,而有些人就要生活的那么苦。

起跑线虽然还是一条线,但是在优秀的教育资源逐渐成为一门生意后,已不再是一条绝对的直线,它,已经变成了——靠运气的事。

印度电影《起跑线》,提出教育的起跑线由谁来定义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