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达46人,是不是很惨?

三国故事


要问有多惨,其实这种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很明显,要多惨有多惨。谁会想平白无故的,给他人做了陪葬品呢。

明太祖年间,不知是怎么想的,在他弥留之际,竟然向朱允炆提出了后宫嫔妃全部殉葬的要求,要知道,人殉这一制度,极度落后,极度腐朽,极度不人道,人殉制度由来已久,人殉几乎穿插进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人殉从夏朝甚至以前就已经有了,而往后的历朝历代,虽然有时候会废除人殉,但人殉却从未真正中断,明朝有,清朝也有。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他在位的时候,就迫害了不知道多少开国元老,等到他去世了,还要求嫔妃给自己陪葬,实在是可恶之极。

人殉制度之下,最惨的就是那些陪葬的妃嫔了,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陪葬的妃嫔人数共为四十六人,而陪葬的宫女也有十数人,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做陪葬品的,如果能活着,谁会选择死呢?

人殉的祭品,首先在心理上就受到了极大的逼迫,其次在身体上受到的压迫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第一种死法,毒酒

陪葬的妃嫔,会有太监给她们送来毒酒,杯酒下肚,数十息内,妃嫔立即暴毙而亡,别看这么杀害这些妃子不人道,这算是对她们对好的待遇了。

第二种死法,白绫

白绫飘飘,仙气多么浓重呀,但是面对着太监们送过来的这些白绫,那些妃嫔们只有满腹的怨恨,白绫自然不是用来干其他用的,正是为了让这些妃嫔自己上吊自杀的,上吊时的那种窒息感,手舞足蹈可不是演出来的,面目狰狞可不是装出来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死在白绫之下,略一犹豫者,就会被这些太监硬生生用白绫勒死。

第三种死法,灌入水银

为了让这些妃嫔的尸体在皇陵之中能够不腐,能一直以最美的面貌服侍明太祖,一些妃嫔会被先下迷药,等她们完全失去了自我,将她们活体灌注水银,用以保存尸体不腐,这种做法有多残忍只是看看过程就知道了。

第四种死法,活埋

对这些妃嫔来说,让她们在下墓之前就被杀害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不少人是直接被驱逐入墓,让她们在墓中体验窒息的痛楚,暗无天日的地下陵墓中,陪伴她们的只有遍地的尸体,还有越发稀薄的空气,这些人往往需要在恐惧与痛苦中狰狞的闭目。

人殉制度不管放在哪个朝代,不管是用何种方法,都是残忍至极的,凭什么皇帝去世就要有人殉葬?皇帝也是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只是可惜了已经做了陪葬品的一干女子,生前需要满脸堆笑的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人,死后还要做其的陪葬品,好不可怜。

幸好殉葬制度因为过于残忍,注定长久不了,明英宗时期,朱祁镇非常成功的废除了人殉制度,也许明英宗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文文情感故事


活生生的人,为死人殉葬,怎么会不惨?!史料当中有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妃子有四十六个个,宫女十几个。

其实活人殉葬的丧葬风俗,在秦汉之前风行,人殉在奴隶社会时期达到顶峰,可以算是一种陋习。不过,随着汉朝之后的丧葬习俗的改变,人殉制度已经逐渐被取消。

但是,等到明朝时期,人殉这件十分残忍的习俗,又被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实行。不仅在自己死的时候,让妃子和宫女陪葬,而且在明朝初期,当自己的儿子朱樉死时,就让朱樉的两个妃子一起殉葬。

被当做殉葬品的妃子和宫女,到底有多惨?看看古人如何处置人殉的活人就足以看出当时的惨状。

人殉这种陋习十分残忍,对于原本活生生的人,为了保证墓葬不被人殉破坏,往往都是处死的方式。曾经出现过的处理人殉人选的方式有吊死、毒死、活埋、砍头等方式。

像毒死就有用毒药、毒酒等方式,甚至还为了保存人殉尸体,还会往活人身体内注入水银,手段都极其残忍。历史上还出现用铁钉固定人殉,让人殉无法活动,直到死去。

本来在礼法昌明的朝代,人殉这件极其残忍的陋习本被取消,但随着元明清等朝代,统治者的集权愈加严重,为了彰显其生前的权威,便采取了颇为残忍的人殉手段。元明清三代,又开人殉的恶习,实属丧葬文化的严重倒退!


苏小衿


妃子们一个个鲜活漂亮,明明还有着大好年华,却被逼着给年老的帝王殉葬。这能不惨吗?简直见者伤心闻者流泪。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传承276年的明朝,被视为一代雄主,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

但是,在恢复殉葬陋习这一点,是他身上无法洗白的污点,再怎么崇拜朱元璋的人,都不能说他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对。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制度,野蛮血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表现之一。起源于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去世后,为了在死后依然享有活着时的尊荣,不但陪葬大量财物器皿,往往还要带走生前喜欢的人,以及用得顺手的仆役、奴隶。

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同等地位的人家,谁家要是殉葬的人少了,儿孙在圈子里都没有脸面。

殷商时殉葬最为盛行,现代考古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遗骨,商王妃妇好墓中则有16具。

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女儿殉葬的手段令人发指。

阖闾有一女名叫滕玉,因对他有怨气而自杀,阖闾十分悲痛,为女儿大造坟墓,陪葬无数珍宝。出殡那天,阖闾让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等大家跟进墓地,阖闾就命士兵把他们赶入墓中,为女儿殉葬。

但那时已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明确提出反对殉葬,认为这实在太不仁了,违背人性。孔子、墨子都持有这种观点。

而站在富豪权贵的角度,每个奴隶都是自家的财产,殉葬是一种浪费。于是慢慢的,就有人制作木俑或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就算是这样,孔子还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认为,俑和人很像,以它殉葬过于残忍。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其他学者虽然不像他那么“同情”俑,对真人是很同情的。

在孔子、墨子等人的倡导下,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殉葬渐渐落伍了,不再是必须的选择,但也还存在。

秦国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晚年有个十分喜爱的男宠魏丑夫,流露出以后要让他殉葬的意思。魏丑夫吓得半死,求大臣庸芮救自己一命。

庸芮很得芈月的信任,劝说她放弃这个念头,若是带上魏丑夫,九泉之下她有什么脸面见丈夫惠文王?魏丑夫这才逃过一劫。

秦汉之后,殉葬几乎绝迹。皇帝们去世后不再杀殉葬死,往往将无子的妃嫔宫女放出宫去。皇帝得一个美名,这些女子也能开始新的人生。

但唐朝之后,这种陋习又兴盛起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时,皇后述律平杀了百余名大臣殉葬。当然,这些枉死者都是反对她的。金国也有殉葬的传统,下葬不用棺椁但要活人陪葬。

元代更为盛行,成吉思汗去世后殉葬了四十名贵族女子。之后的元代统治者,也都殉以活人,其构成主要是妻妾和忠仆。

朱元璋取缔了元代立下的许多规矩,复上古风华,却偏偏留下了这一条,颇为遗憾。他驾崩时,活着的妃嫔基本都殉了。别问是不是自愿的,就算她们说是自愿,谁信?

唯有美人张玄妙比较幸运,她生了个女儿宝庆公主,极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担心宝庆无人照管,特留张玄妙不死。

朱棣死时,殉葬了46人,不过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说是30余人;朱高炽素有仁慈之名,也殉了5人;朱瞻基大约殉了10人。

殉葬的这些人家,得到了明朝皇室的优待,被称为“朝天女户”,家中子弟出仕比较容易,职位还可以世袭。为了家族的荣誉,有些女子甚至主动求着殉葬,非常悲哀。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下令禁止了这股歪风邪气。他会下此命令,则是受了周宪王朱有炖的影响,朱有炖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儿子,死时没有儿女,特意请求朱祁镇不必给他安排殉葬的人。

朱祁镇亲自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圣旨到达时,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强令哥哥们的妻妾殉葬了。

朱祁镇深以为憾。也许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后,他的人生观有了一些不同,再加上朱有炖之事,让他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殉葬之制!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遵从父愿,临终时再次重申禁止殉葬。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殉葬在明朝才算是制止住了。

因为此事,朱祁镇终于在历史上挽回了点印象分。可惜清朝时又开始了,直到康熙十二年才止住。

总之,用活人陪葬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制度,早该被废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朱元璋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给无数家庭造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