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無能養虎為患,坐等曹操強大才發動官渡之戰?正好相反

袁紹無能養虎為患,坐等曹操強大才發動官渡之戰?正好相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聽說曹操殺了董承、董貴妃,又把獻帝軟禁起來,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命文記官陳琳寫了一篇聲討曹操的檄文,指

責曹操威脅天子,殘害忠良,敗法亂紀,驕橫殘暴;還嘲笑曹操出身微賤是“贅閹遺醜”,號召天下豪傑共討曹操。檄文發出後,袁紹便調動了十萬人馬向許都進攻。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袁紹地廣兵強,佔據天時人和依然敗給曹操,從此留下了一個軟弱無能的形象。很多人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不在曹操還沒有平定呂布等人的時候進行官渡之戰呢?如果那樣的話,歷史是否會發生變化。如果深究歷史,就會發現,實際上袁紹個人能力並不弱。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煊赫的世家,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中,便有五人官拜三公,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四世三公”。在那個注重顏值的時代,袁紹生得英俊威武,深得父親、叔父袁逢、袁隗的喜愛,年少就入朝為郎,不到20歲,已任濮陽縣長,成為縣處級官員,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當年,漢靈帝發現了軍權的重要性,為了鞏固統治,重新組建西園新軍,袁紹亦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

董卓亂政之後,關東群雄割據稱雄。袁紹時任渤海太守,機緣巧合之下,憑藉良好的出身,受到北方士族的擁戴,奪得了冀州。當時的冀州,可以說是兵強糧足。隨後他又取幽州、青州、幷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這個時候,北有烏桓、鮮卑可以為用,南有黃河可以防禦強敵,稱得上是進可以戰,退可以守。那麼他為什麼等到曹操攻破陶謙,平定呂布,收服劉備,趕走袁術,才和曹操決一死戰呢?


生逢亂世,作為一方諸侯,要看清時勢,有整體的格局,要有長遠的眼光。只有看清時勢,掌握時勢變化,才能有大的發展。

那麼袁紹真的那麼昏庸嗎?他難道連最基本的局勢也看不清嗎?其實不然。因為在曹操面對呂布、張繡這些強敵的時候,袁紹也並沒有閒著。當時袁紹的地盤主要是現在的河北、山西兩省。他是直到建安四年(199年)才滅掉北方的公孫瓚。眾所周知,公孫瓚勇猛豪邁,實力是相當強悍的,只可以最後大功未成卻急於享受。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曹操二人的節奏都很緊張。平定公孫瓚之後,袁紹就派大兒子袁譚去守青州,對抗曹操賬下的臧霸。二兒子袁熙去守幽州,穩定後方。外甥高幹去守幷州。一切準備就緒,此時曹操也趁著歸屬袁紹的張楊被殺而進兵黎陽,如此一來,官渡之戰才算是一觸即發。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進兵黎陽、延津,顏良文丑戰死。兩軍相持到八月,袁紹一直佔據上風,曹操眼看糧草快要完了,曹操出奇兵攻破駐紮在烏巢的淳于瓊,緊接著張郃、高覽投降,袁紹軍心一發不可收拾。事實上,這一戰,曹操的兵馬並不比袁紹少太多,不然的話,在幾個月分兵與袁紹對抗,根本無法長久。只不過曹操軍事修養實在高出一籌,但也不比袁紹高出太多。即使官渡失敗後,曹操得了一些地盤,後來又被袁紹收復。此後曹操準備南征,被手下謀士勸阻,才繼續攻打河北。可惜袁紹沒過兩年病死,但是曹操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才消滅袁紹的勢力,可見,袁紹實在是曹操的一個勁敵。

袁紹並不是優柔寡斷,一直放縱曹操發展。所以袁紹不是無能,只是能力比曹操弱了那麼一點而已。不能因為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以為袁紹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