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脾胃、補益能量的大好


谷 雨


2020年4月19日

庚子年三月廿七

22:45:21,


穀雨是春天的第六個節氣,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度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

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

或者到野外走走,

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穀雨是暮春時節,是花事最盛的時候,

再過一段時間,

很多花就要被雨打風吹去了,

所以這個節氣最該做的就是

和家人去野外去賞花、爬山、踏青、放風箏。


平時在家可做八段錦、拍打八虛、

拉伸肢體等運動。


孩子可以多一些跑跑跳跳的遊戲,

還有踢球、跳繩……,

但不能太過劇烈,

因為春夏之交,人體氣機發散,

更容易出汗,

但若汗出過度則會影響夏季的氣血健康。

“汗為陰津所化”,

穀雨時節萬物靠雨水生長、成形、壯大,

人體也是一樣,

只有陰津充足才能更好的過度到夏季,

所謂“懶散形骸,勿大汗,以養髒氣”。



從五運六氣來看,

今年春天容易出現肝膽經的病症,

發生胃痛、嘔吐、腹瀉,頭暈,

目赤腫,小便熱赤的病症,

而且也容易感覺心情煩躁。


家長們要把握住孩子的飲食,

清淡素食為主,

避免孩子進食較多的

肉類奶製品、煎炸食物等,

引起的食物積滯,鬱熱內生;


可以適當進食一些時令蔬果,

調整孩子的心情,

適當運動出一些汗,

使表裡氣機通調,

這些都有助於透散鬱熱,

保持孩子的健康。

穀雨時節,肝旺氣伏,

也可選用黃芪、枸杞、菊花泡茶衝飲,

起到健脾疏肝清熱之效。



常言道:“穀雨寒死老鼠”,

意思是說穀雨時氣溫雖升高較快,

但氣溫忽冷忽熱,早晚溫差也大,

容易讓人感冒,

而如果一味地春捂,也容易生內熱,

所以要根據情況加減衣物。

一般來講,早晚外出活動可多穿一件,

10點到下午4點前外出活動時可少穿一點。


孩子冷熱不要摸手腳,而是要摸後背,

後背溫熱則衣服正合適,

如果後背有汗,就是穿多了。


如果遇到大風則需帶上圍巾和單帽,

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後立即脫衣服、吹風,

這樣很容易遭受風寒。



穀雨時節心脾之氣逐漸旺盛,

是身體補氣的好時機,

應適時進食健脾補腎的食物。

根據個人體質選擇

健脾助運、健脾化溼、

健脾益腎、健脾疏肝等進行調理,

可以熬製

1、山藥玉米粥——健脾助運

選山藥80g、玉米50g、大米150g

2、赤豆米仁粥——健脾化溼


選赤豆50g、米仁100g、大米100g

3、玉米鬚大棗黑豆粥——健脾益腎利溼

玉米鬚100g、芡實50g、大棗50g、

黑豆60g、大米100g




穀雨喝穀雨茶習俗的習俗由來已久,

所謂“穀雨茶”就是穀雨這天

採的鮮茶葉做的幹茶,

《養生仁術》曰:

“穀雨日採茶炒藏,能治痰嗽及療百病。”


穀雨茶難得,但其實只要當年的春茶,

明前茶、雨前茶都是非常好的,

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升清降濁,

通全身不暢之氣。


喝完的茶葉不要扔掉,

還有很多用途:



香椿被稱為“穀雨菜”,

“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後椿芽硬如木。”

可見此時是吃香椿芽的最好時機,要趕緊吃,

香椿的芽、葉,性溫,味甘辛,補腎陽,驅寒,

有健脾開胃的作用。

芽搗成汁後外敷可治小兒頭瘡和禿髮,

還可以治療疥癬,

香椿葉曬乾泡茶喝能調治口味不適和水土不服。


香椿芽與口味平淡的原料搭配比較和諧,

如麵粉、雞蛋、黃豆、土豆......


但是吃香椿也有兩個注意事項:

香椿含有大量的硝酸鹽、亞硝酸鹽,

所以在食用之前要先在沸水中焯燙1分鐘左右,

燙好撈到冷水中泡兩分鐘撈出,

即可製作各種美味。


另外香椿不能多吃,

據《食療本草》載:

“椿芽辛,溫,多食動風,燻十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

故有內熱時不宜食用。

多動症,抽動症兒童不宜食用。

有皮炎,溼疹等皮膚病的人群也不宜食用。



“穀雨三朝看牡丹”,

穀雨前後也是牡丹花開的時段,

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穀雨花”。


天香國色的牡丹花,

不僅有很高的顏值,還可入藥。

牡丹花性平,味苦淡,

具活血調經之效,

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

可用牡丹花30~50克加紅糖煎服,

有較好的效果。



但很多人不知道,

穀雨還是一個祭日,

並且所祭之人,

是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該銘記的,

那就是造出文字的倉頡。


在漫長的遠古時代,由於沒有文字,

人們交流只能用手語,

記事只能用繩結、畫畫,

溝通起來很不方便,

黃帝時代出現了一個叫倉頡的人,

從“獸蹄鳥跡”之中,

捉摸出一套方便適用的交流手段,

從而發明了文字。

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

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

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

倉頡造字,在很多古典文獻中都有記載,

他是一個真實人物還是神話人物,

眾說不一,

但是可以講,文字是上古人類,

在漫長的生活中智慧的結晶,

我們紀念倉頡,

也是在紀念華夏民族智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