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航天學院是怎樣成立的?

發展尖端,向科學進軍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一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會議指出“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科學是關係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要發展尖端技術”。哈工大校長李昌參加會議並作了發言,會後組織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研究如何積極響應黨中央發出的“向科學進軍”號召,辦好哈工大。同年春,哈工大開始著手為擬辦的尖端專業培養師資,並對專業設置進行了重大調整。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掛牌成立,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1958年5月17日,在黨的八大二次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滿懷豪情地向與會代表宣佈:“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人造衛星項目被列為1958年第一重要的科研任務,代稱為“581”。錢學森受命擔任“581”組組長,趙九章、衛一清擔任副組長。哈工大校友孫家棟擔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他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航天60多年的發展,被稱為中國航天的“大總師”,為我國空間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經第一機械工業部和教育部批准,1959年3月4日,哈工大與合併而來的哈爾濱航空工業學校一起組建航空工程系,同年5月18日成立自動控制系。這一年,學校還陸續擴建和新建了自動控制及無線電系、工程物理系、工程數理力學系等與航天工程有關的一批尖端專業,為培養工業科學技術人才和尖端科學技術人才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時間線


完成轉型,走航天特色


1960年,哈工大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劃歸到第三機械工業部領導。1961年3月,哈工大劃歸到國防科委領導,向著航天的方向邁出了新的一步。“多學科、多專業、大航天、大協作!”這是哈工大轉型期的定位。這個定位為哈工大航天領域後來的騰飛與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2年,哈工大完成重要的戰略轉折,走上了一條具有航天特色的綜合發展之路。根據國家的需要,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後期,哈工大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形成門類齊全,學科互相配套的專業體系,成為為國防科技及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多科性大學。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50年前,按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按鈕的胡世祥校友就是哈工大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他1965年畢業後,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工作,後來作為中國火箭發射權威,被譽為“發射將軍”。


50年前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


持續發力,與航天互動


20世紀70年代,哈工大承擔的“陀螺漂移測試臺”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為後來很多航天項目的研究和哈工大慣導測試設備研製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哈工大在離心機、三軸臺、動平衡機、衛星仿真裝置、衛星姿態仿真臺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哈工大已故中科院院士馬祖光教授,在激光光譜學和激光在航天等領域的應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1981年,領導哈工大的八機總局(第八機械工業部)與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併,哈工大歸第七機械工業部(1982年正式改為航天工業部,1988年改為航空航天工業部,1993年改為航天工業總公司)領導。從1983年起,哈工大從預研開始,利用學校綜合優勢開始與中國航天親密互動。


鑑於國家對航天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辦學理念,1985年上半年,哈工大黨委宣佈由時任校長楊士勤、前任校長黃文虎牽頭,以時任副校長王魁業為工作組組長,張乃通為副組長主抓實際工作,籌建宇航學院——那時候還不叫航天學院。


精準定位,籌建新學院


要不要成立宇航學院?

如果成立,應該怎麼辦?

需要設立哪些專業?


調研過程中,當時的航天工業部提出了目前航天事業所面臨的問題:要求的專業人才技術質量高、人數少、專業面窄,所以現有的人才培養不能滿足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航天工業部積極支持哈工大建立一個專門培養航天人才的學院。


1985年12月6日,哈工大校辦字(85)第421號文“關於擬在我校成立宇航學院的請示”受到時任國家航天工業部部長李緒鄂的重視。1986年2月4日,他指示哈工大商請教育司和有關司審定辦理。


1986年3月,“863”高技術發展計劃的正式啟動,為中國的載人航天開闢了道路,哈工大成為“863”計劃的重要角色。隨後,學校加緊籌劃,於同年6月24日向航天工業部提交了《關於在哈工大成立宇航學院的請示》。1986年12月31日,航天工業部下發《關於成立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批覆》,文件表示:“為適應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加速培養航天技術的專業人才,同意你校成立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航天學院成立大會


身負重任,整裝再出發


經過最後的補充完善,1987年4月20日,校黨字(87)第39號文表示,經航天工業部批准,哈工大自動控制系(四系)、無線電工程系(五系)、力學系(十三系)和自動飛行力學研究室合併成立全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旨在培養高級航天人才,從事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1987年5月5日,學校任命劉永坦為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任命杜善義為航天學院院長,張乃通,吳廣玉為副院長;任命王志發為航天學院辦公室主任;任命王金榮為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任命張守彭為航天學院黨委書記,於永德、張赫湘為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


1987年6月9日,哈工大隆重舉行航天學院成立大會。時任國家航天工業部部長李緒鄂,航天工業部第一、二、三、五研究院代表團,黑龍江省領導等出席了會議,國務委員宋健校友等為學院成立題詞。航天學院的建立,在航天界、教育界、科技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標誌著哈工大為航天事業的發展培養接班人、為航天服務的戰略舉措已全面展開。



文字整理 | 吉星 劉培香

來源 | 哈工大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