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漢朝王充曾在《論衡·狀留》中寫到:

"大器晚成,寳貨難售",也有現代人常說:"出名要趁早"。

然而,想要在一生中想要有所作為已然是一件不易之事,對於普通人來說,做到養家餬口,維持生計,便已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然而,有這樣兩個人,他們同樣是數學領域的天造之才,各自苦研三十年後,二人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一個是北大才子張益唐,58歲憑一篇論文震驚世界數學界;一個是哈工大數學天才劉漢清,卻在三十年後的今天靠著農村低保過日子。

在這同樣的三十年間,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使他們的結局如此大相徑庭?

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坎坷學途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中,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教授,母親則在政府機關工作。從小熱愛學習的張益唐對數學展現出了極大天賦——他喜歡鑽研高難度的數學題,數學成績永遠名列前茅,有時候甚至連老師的解題思路也比不上張益唐的方法。

高中畢業後,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並且拿到了學士學位。攻讀碩士時,他師從著名數學家潘承彪教授。潘教授注重學生的學問基礎,要求嚴格,加上張益唐的天賦與勤奮,使他擁有了紮實的基本功,這也為他之後研究數學的道路上打下了基礎。

碩士畢業後,擁有優秀成績的張益唐經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作為公派留學生去往美國普渡大學,師從臺灣數學專家莫宗堅攻讀博士。

然而,正當張益唐寫出博士論文初稿後,驚訝地發現在論文裡引用的導師已證明的理論中竟然有計算錯誤

。這下,老師有些生氣了——"既然你這麼喜歡挑刺,那就乾脆多研究歷練幾年吧!"

就這樣,張益唐整整讀了七年博士——要知道,博士最多也只能讀七年。好不容易從導師手裡畢業,莫宗堅卻不願意給張益唐寫推薦信,導致張益唐無法找到學術相關的工作,一時陷入了窘境。

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不甘心就這樣回國的張益唐,在美國餐館裡打工、送快遞、打零工、住的還是地下室……又這樣整整過了七年,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來到新罕布舍爾大學當臨時講師

終迎曙光

2013年,張益唐默默給數學界最頂級的刊物《數學年刊》寄去了自己多年研究所完成的《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一文,結果一個月不到,他的論文就被採納發表,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主審稿人伊萬尼茨評價到:"他(張益唐)成功地證明了素數分佈領域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定理,並且沒有瑕疵。"此時的張益唐,經過近30年的坎坷道路,已經58歲。

現在,張益唐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擔任數學系教授的職位。近些年來,他在數學上的研究與發現也源源不斷,在國內外各個名校發表演講,進行學術訪問,

儼然學術界掃地僧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是張益唐沉迷研究時的常態。那段困難窘迫的日子裡,能在維持生計的情況下兼顧優秀學術研究,是張益唐最大的成功,也是他必然的成功。

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天才少年

1980年,一個被人成為"天才"的十六歲少年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哈工大建築材料熱處理專業——要知道,這可是首批進入國家"985,211"工程的學校之一,許多航天領域的骨幹精銳都出自這個學校。年僅十六歲的劉漢清看似前途一片光明,擁有無限可能。

然而,就在大三的某一天,劉漢清在圖書館讀到了《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那一剎那,他的數學靈感猶如一條引火線被點燃一般,燃燒在劉海清的腦海裡……

就這樣,劉漢清瘋狂地痴迷起數學,他覺得研究數學簡直奇妙無窮,充滿奧妙,併發誓要超越陳景潤。大三前,劉漢清成績優異,是老師眼中的可造之才。

可是後來,劉漢清越來越沉迷數學,甚至到了廢寢忘食,丟下專業課的程度。輔導員多次找他談話,卻也毫無結果。

眼看著畢業日期一天天逼近,劉漢清卻已然忘記了自己本專業的學業,就算後來學校又額外給了他一年時間,他也沒能順利畢業,最後和遠道而來的農民父親一起,挑著行李離開了哈爾濱。

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終墮平凡

回到家後,劉漢清沒有開始著手於找工作,而是繼續把自己關在房間中研究數學。有劉漢清的朋友稱,那年他去劉家探望,卻不想他亂糟糟的頭髮已經到了披肩的長度,鬍子拉碴,彷彿老了十歲一般

兩年後,劉漢清稱自己的研究有了成果。在國外的同學幫助下,劉漢清先後找了國外數學行標和國內頂尖數學叫潘承彪與潘承凍請他們幫忙做鑑定,結果教授們發現,論文的

第五頁就有一個未經證明的論點,導致他後面的內容全部沒有意義。

如今,距離哈工大學生劉漢清肄業回村已經過了三十多年。這些年來,劉漢清足不出戶,將自己封閉在家中,不幹農活,不娶妻子,無兒無女。

天才30年:一個成學界掃地僧,一個淪為農村低保戶

十年前,他終於放棄了自己曾

如痴如醉的數學研究,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每日得靠大量安眠藥物才能入睡。曾有人給他介紹過車間技術人員的工作,結果一個月不到,就被他找藉口辭職了。

北來南去幾時休——現在的劉漢清,早已失去了大學學子的風範。劉漢清的家在一幢破舊的瓦房裡,廂房窗戶上粘貼著破碎的塑料膜,堂屋裡也堆滿了雜物與瓶瓶罐罐,光線幽暗,完全不像有人居住的樣子。

而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所事事地過了一年又一年,靠著政府發的400元一個月的農村低保過日子

生活總是給我們開許許多多的玩笑,不得不說命運這件事並非每個人都能好好把握。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我們在做人生的選擇時,不顧實際情況而一味的任性妄為,固執己見只會將自己推入無盡的深淵。"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一段精彩充實的人生交織著夢想的實現,便是這樣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