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中途岛海战日军赢了就能击败美国赢得战争胜利”的说法?

何洁龍


反驳这个问题极为简单,即不管中途岛海战的双方谁输赢都可以确定,美国必会到日本领土上投掷原子弹,且日本最高层的天皇必会产生日本被灭族的忧虑,而必然地会作出日本宣布投降的决定诏书。

那么,中途岛海战的胜负,对于美、日来说都已经毫无义意,日本又何从妄谈赢得战争全局。


手机用户禾田


引言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但是转折点是对于美国。假设中途岛海战日军取得胜利,对于日军,也不过是一次偷袭珍珠港式的胜利,不会是对战局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如下几点: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在中途岛海战的目的:保证日本本土的安全,而不是要通过这场海战打赢美国。

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地区一时风头无两,罗斯福为了振奋美国民众抗日的决心,于1942年4月18日派遣美军杜利特尔航空队从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起飞,对东京进行了轰炸,美军这一行动令日军大出意外,日军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恢复实力,美军已经能够威胁到日本本土,因此日军决定扩大本土防御圈,中途岛是美军重要海军基地,因此决定再实施一次类似于偷袭珍珠港的中途岛海战,打垮美国太平洋舰队,扩大日本本土的海空防御圈。因此这一战就算日军打赢,也只是达到了日军战役发起目标,不可能实现战胜美国的目标。

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海战证明制空权或者说飞机对于海战胜利的重要性,日本的飞机和航空母舰支撑不了太平洋战场的消耗。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出动了航空母舰3艘,舰载机230多架,就算中途岛海战美军全军覆没,也不过就是损失这些航空母舰和飞机。美国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共生产作战飞机192000架,战争结束时美国共有30艘航空母舰(其中不包括被击沉的航空母舰)。所以我们看到中途岛海战就是日军打赢美军,美军的损失相对于美国巨大的战争潜力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对于日本薄弱的工业潜力来说,只要一次重大损失,日本就受不了。

日军的精兵策略不适应太平洋海战的模式

二战士兵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粗放型的策略是而不是像日本式的精兵策略

二战期间,德日的士兵都是精兵策略;美苏都是粗放型,掌握一定的军事技巧就上战场,在战场上磨炼。这样培养士兵的好处在于经得起大规模战争的消耗。比如苏军在二战初期损失几百万人,但是转瞬之间就又建立起了几百万人的军队,这大大超过了德军统帅部的预料。

中途岛海战就算日军取得胜利,也只不过能消灭几百名美军飞行员,美国民间还有几万名飞行员。所以美军根本无惧于中途岛海战中这样的损失。反而,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几百名有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后,后续就没有足够的飞行员。

结语

从美日双方实力分析,日军就没有想过通过中途岛海战就能打赢美军,只是要扩大日本的本土防御。

从美日双方实力分析,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对美国是转折,对日本还不能产生到影响战局的地步。





麒麟阁论史


中途岛被普遍认为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因为这次战役重创了日本海军的主要机动作战力量,让战局开始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场战役的作用只有在美国胜利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如果日本胜利,那么中途岛战役就只是个插曲,太平洋战争结束将延后一些年,由此发生的变化其实并不大。

日本可能赢得中途岛海战吗?其实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日本在情报上面多做一些功夫,美军可能无法快速准确地判明日军的主攻方向。如果日本人的力量更为集中一些,将这场战役真正作为舰队决战来规划,那么日本的兵力优势可能更为显著。如果那架故障晚了半小时起飞的侦察机按时起飞,那么“决定命运的五分钟”就可能不会出现。如果日本航母设计时增加一些开口,可能赤城、加贺两舰就不会毁于内烧。应该说,在1942年,美国海军的体系仍然有很大的漏洞和问题,协同不足、兵力不足等等问题,都是让日军可以取得优势的问题。美国海军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其运气成分其实不小,这也是战争中常见又令人捉摸不定的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平或者日军战胜了美军,太平洋战争的走向会有不同吗?可能会更恶劣,但日本仍断然无理由取得胜利。不必提两国在工业能力上的差距,仅仅以日本培养飞行员需要2年,而美军仅需要4-5周速成的效率而言,日本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美国中级飞行员的压力,而随着战前培养的2700人左右的精英机组在持续的战斗中被消耗,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只能越来越菜,反而过来给美军刷经验,这种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就直接无解。对于大范围的海空战而言,飞行员的差距比飞机产量的差距更难弥补,也更为致命。

其实太平洋战争日本断无取胜之可能性,因为日本的根本在于将美国排除出东亚、东南亚范围,自己主导并整合东亚、东南亚的资源。然而以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日本对于东亚和东南亚的整合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时间,但另一方面则是亚洲各国的工业基础实在是太差,即便是殖民地也缺乏开发,在初期都是投入巨大而产出极低,即便依靠剩下来的生产体系也非常不足。因此,亚洲的情况意味着,日本要通过扩张来获得资源和战略空间,只能依靠稳步的投资和蚕食取得,这就是类似井上成美、石原莞尔提出来的战略方针。而面对大规模集中力量使用的全面战争而言,亚洲这种薄弱基础将形成吞噬资源无底洞。

而美国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负担,生产体系全在国内,并且控制着拉美,在全球也有很强的战略资源的美国完全不需要进行这样的投资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并满足两线作战的需要。美国和日本两者在资源量上完全不成比例。

所以即便赢得了中途岛战役并消灭了美国的航母,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态势也只能是改善而没有决定性的改变。日本首先既不能将兵力集中到中途岛,因为南太平洋、印度洋仍有需要,而日本羸弱的两栖投送能力和有限的海军航空兵也令其难以夺取夏威夷。同时,美国的战争动员将会逐步爆发,到1943年“埃塞克斯”级航母就会陆续服役,即便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损失了所有的航母,到1944年其能力依然可以恢复并变得更强,而日本即便没有在中途岛损失4艘大型航母,其规模也难以持续扩张。美国也许会打得更艰难,但战争拖得越久,美国的赢面就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日本完全寄希望于重创美国而后快速媾和的方式来获取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控制地位,这一战略从假设上就把战略主动权让给美国。思来想去,这一战略只要美国不愿媾和,日本就只有失败一条路可走,关键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的事情,美国为何需要媾和呢?日本就算赢得了中途岛战役,也改变不了太平洋战争的结果,可能还会多吃几颗原子弹。以当时的日本,如果将扩张变得更为缓慢和仁慈,或许还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只要太平洋战争一爆发,日本就几乎等同于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