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查分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害怕老师而不是家长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长久以来,许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柳乡人和大家探究一二:
一、教育效应。小孩子自从入学甚至上幼儿园后,所有教师都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启蒙,教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师长,并随着年级的增高,力度逐步加大加强。比如,在幼儿园,许多孩子就会唱“尊敬老师最重要,见了老师问声好......”这样的儿歌、童谣,进入小学后,课本中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内容更多,不管是语文课程,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必不可少。正是由于这样一以贯之、长期持久的教育,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尊师爱师才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而这些教育是许多家庭所没有的。
二、纪律效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班级与家庭完全不同。作为一个集体,教师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几十名学生,而自己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教学上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时间是不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教师靠什么来管理学生呢?那就是纪律。每个班级好比部队,都建立有自己的班级班规,平时教师会通过各种方法或形式让学生牢记于心,并让学生严格遵守,确保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并坚持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而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对班级制度产生敬畏感,如果不遵守纪律,批评和出发就会随之而来,这样自然就‘‘害怕’’老师了。
三、距离效应。距离产生权威。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特别是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往往有求必应,疼爱有加。而孩子到学校就不一样了,由家里的宝贝转变为学校的学生,温暖的小家变成了严整的集体。平时上课,老师一般都会保持庄重的神态,这种严肃的表情会使学生的内心时刻保持警惕,并长期和老师产生默契,保持高度的一致;此外,即便是课余时间,老师们一般在办公室忙于其他工作,很少和学生接触,学生一般会敬而远之,无形中会产生“惧怕”心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师道尊严”,甚至一直会保持到整个上学阶段。
其实,提问中的“害怕”并不是学生对老师的惧怕,更多的是体现了学校老师的一种威严。也正是由于学生对老师有了敬畏之心,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和开展,孩子们才能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和培养,健康快乐地成长。
柳乡人
孩子害怕老师而不是家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老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一般会对孩子建立在成长账案(大多记在心里,也有既记在纸上也记在心里的),发展孩子有什么问题,老师会长期坚持教育,这样的“持久战”让学生害怕。其实,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即要是上学,就比家长的时间可能还长。老师会想办法让学生信其道。第三,老师一般坚持集体教育的原则,也就是说,表扬和批评都会在集体中进行,这是众条之首!孩子有自尊,受了批评,老师又说得非常在理,自己不改,就可能受到同学的笑话,孩子会觉得没有面子。孩子改了,老师表扬,孩子既会进步,又在同学中有面子,所以,孩子愿意听老师的话,同样表扬也有这个效果!孩子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第四,教师向孩子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搞好了,对孩子有益;搞不好,对孩子无益。孩子也是明理的,所以,玩劣的孩子进校后有可能完全改头换面!老师的法宝就是表扬、批评!宽与严,软硬兼施!有的女教师,批评学生,声色俱厉,莫说孩子害怕,连我都害怕(没有打孩子,仅仅是怒形于色)!回答供参考。
荷叶村夫
您好!我是@暖阳鸽说教,我回答你的问题。当前,很多孩子往往都害怕老师,而不是家长。这是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人际关系和发育成长过程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关。
一、生活中的亲疏关系可以确定孩子趋向于亲近家长。
孩子在生活中,无疑是跟家长的感情和关系都是亲近的,老师则属于“外人”,是疏远的关系。就像是驯马牧场上的“饲养员”和“参观者”,家长就是“饲养员”,老师好比“参观者”,马儿肯定是害怕“参观者”的了,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
二、学习中的融洽关系可以确定孩子趋向于害怕老师。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又要履行班规班约,通过教与学的学习交流活动,形成多性质、多层次的相互关系。
(二)伦理关系。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这种社会伦理关系之中,教师和孩子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就形成了“师尊生卑”的无形道德枷锁,就好像是“骑手”,造成孩子害怕老师的关键。其实,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构建与孩子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因而,教师是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当好“驯养员”,又要当好“饲养员”,还要当好“骑手”,在一些时候还要当“倾听者”、当“引路人”,想尽一切办法,创造适合孩子教育成长的条件,与孩子一路同行,直至让孩子成为“千里马”。
三、成长中的协调关系可以确定孩子信任的“沟通的人”。
(一)师生情感关系。由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正式的教育关系,还具有因为情感交往和交流产生的心理关系,也就是师生情感。师生情感关系的融洽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在这方面最好是特殊的“平等关系”,做孩子信任的“沟通的人”,才有利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互相信任,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老师能创造和睦、宽松的教学环境,孩子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教师就成为了孩子信任的“沟通的人”,那家长就可能成为孩子“害怕的人”。
(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新生家庭构建的教育模式是影响孩子性格形成、品质培养、意志磨炼,育人交往模式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亲子关系太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怕孩子抱怨。那就要家长多参加家庭教育公开课,获得好的经验和建议,避免成为孩子“害怕的人”。
四、家长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成为孩子的“驯养员”。
(一)互相理解沟通。孩子年龄小,家长除了要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之外,还应注意处理问题时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尽量不硬要孩子去做什么事情,要征得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二)家庭和睦幸福。
新生家庭家长要鼓励子女与父母民主相处,让子女在父母面前能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夫妻感情要和谐,与孩子构建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同时又要与孩子共同商定奖惩条件,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纠正的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一路高歌前行。那么,家长既要成为“饲养员”,又要成为“驯马师”,还要成为“骑手”,才能让“千里马”迎着晨曦驰骋在广阔的人生“草原”上。
总之,新生家庭就好比在赛马牧场,家长是“饲养员”,孩子是“千里马”,而“千里马”要靠“伯乐”的挖掘与发现。老师既是“训练师”,又是“伯乐”。因而“千里马”肯定是“害怕”“训练师”的马鞭儿,而不是畏惧“伯乐”。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