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及在佔領軍控制下推行的改革

戰後的一兩年,日本面臨嚴重的糧食問題。在1946年,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不能及時供應或者供應不上糧食的情況,而且這種糧食危機被當時激進的搗亂分子利用,在街頭舉行了暴力的社會活動。內閣為了擺脫這一危機,採取了確保糧食供應的措施。在七八月危機最嚴峻的時候,發放了英國和澳大利亞駐軍的50多萬噸大米,九月以後又繼續發放了進口糧食,並向國民供應了當年收穫的新米和番薯,終於勉強渡過了青黃不接的時期。對於當時糧食短缺的具體情況請見下一篇文章。


另一個巨大的困難是,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還要恢復糧食和煤炭等重要必需物資的生產。之前為了發動戰爭發行了大量紙幣,同時工業生產急劇減少,因此出現通貨膨脹,如何收拾殘局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佔領軍中許多新政派與政府官員協商出現了一種理想化政策,制定新的物價體系,使之與新工資標準相匹配,從而讓經濟平衡穩定發展。但事實上黑市物價打破了物價標準,人們為了讓工資標準趕上物價而舉行罷工,導致了“物價和工資的惡性循環”。從昭和21年秋天到昭和22年春天,出現了大米短缺、煤炭不足及提高工資的呼聲、罷工、要求追加預算、黑市哄抬物價等一系列問題。昭和20年底到昭和21年夏天,日本銀行券的發行額繼續增加。對於當時連飯都吃不飽的日本來說,認為物價標準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想法似乎是錯的。當時勞動人民罷工情形嚴峻,如果不設法營造一個能讓國民勤奮認真的工作的經濟環境,那麼日本將陷入可怕的混亂之中。

佔領軍只是日本要進行徹底的改革,他們在進駐日本之前就制定了計劃,並在剛進駐日本時就按計劃推進日本的非軍事化和民主化。佔領軍在進駐日本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民主化措施:先是逮捕了東條前首相等戰犯,接著完全解除了日本軍隊的武裝,廢除軍事機構,解散國家主義團體,整數肅了不受待見的公職人員,廢除思想警察和政治警察,賦予婦女參政權,組織工會。此後的一兩年大致推行了教育改革、土地改革、解散財閥、制定新憲法動措施,這種巨大變化可以稱為“不流血的革命”。美國人本質上的善意贏得了日本人的尊敬和配合,但同時他們也有點妄自尊大和苛刻。他們認為日本沒有復興經濟的必要。他們中的新政派重視計劃和理念,並能集中力量付出實踐,而不關心是否符合日本的實際情況,以及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美國人比較重視理想,忽視對方的情感,他們在桌前制定理想的計劃,一旦拍板就盲目強迫對方接受。


日本在佔領軍的倡導下進行了新憲法的修訂。其中憲法第九條規定,1、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2、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日本還進行了土地改革,在非共產主義實踐中,日本的土地改革最為徹底,因為在這一時期,他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進行土地改革,農村將無法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