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的教育改革與當時的國內情況不相適應,似乎有激進之嫌

與土地改革不同,教育改革的成就不是很明顯。佔領軍心懷理想,推行教育改革。但他們實行的改革措施有不符合日本國情之處。佔領軍為了改革教育制度,在1946年3月派遣教育使節團來到日本。同年8月,日本政府設立教育革新委員會。以尊重人權和教育機會均等為參考,開始了有關教育民主化改革的審議。在同年年底,確定了六年初等教育和三年中學繼續教育的義務教育方案,並向政府建議從第二年開始實施,這一建議得到了國民的熱烈支持。日本各階層普遍認為,由於我們發動戰爭使國家荒蕪,沒什麼可以留給子孫後代的,但是至少希望能給他們優質的教育。日本人是極其現實的國民,同時他們也是極其富有責任感的國民。他們一方面為每天的生計而拼命努力,一方面積極擁護使日本作為文化國家重生的主張,把關注點集中在教育上。這種態度就是使日本得以復興的重要素質。

日本戰後的教育改革與當時的國內情況不相適應,似乎有激進之嫌


但是該計劃貌似沒有考慮到當時緊張的財政和多數校舍毀於戰火等實際情況。他們主張在三年內實現中學義務制,而全部的六.三.三.四制則在十年裡實現。實施六.三制需要鉅額經費,就算在戰前最強盛的時候,日本也只能勉強做到六年義務教育。而戰後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從財政方面來看恐怕是不可行的。然而社會輿論和教育界人士都認為應當硬著頭皮推進這一計劃,雖然這本是美國佔領軍行政官員和年輕人們的善意,但也有一定的盲目性。

日本戰後的教育改革與當時的國內情況不相適應,似乎有激進之嫌

日本政府的文部大臣對於佔領軍的激進做法提出過抗議和忠告,可是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堅決指示必須在昭和22年開始實施六三制。這個制度雖好,但最明智的做法是參照國民經濟的復甦情況,逐步將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納入新制度。但是當時如果繼續針對此問題與盟軍總部據理力爭的話,將會對日本美雙方都有所不利。

日本戰後的教育改革與當時的國內情況不相適應,似乎有激進之嫌

最終還是強制執行了六三制。當時文部省的內部人員,關於新學制啟動時的內幕情況有所描述。當時的戰略政策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是對教育界進行徹底整肅,此為應急措施。第二階段為建設性措施。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幕後指導”來推動日本教育改革。日本成立了教育革新委員會,從昭和21年3月運行到昭和27年1月11日,在這五年多時間裡,全面批判和研討了日本的教育,並向首相提出了35次建議,期間設立了21個特別委員會,召開了192次全體會議,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