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有辐射,超声测不准,触诊成像成中国顶级医院乳腺癌早筛新宠

在现代医疗中,70%以上乳腺癌都经由触觉诊断发现。现代技术尤其是微电子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触诊成像提供了可能。在钼靶与超声占据主流的乳腺癌早筛市场,一家创业公司利用触诊成像技术打造的乳腺触诊诊断仪,在没有任何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受到医院的普遍认同:安装该设备的医院近500家,覆盖全国95%顶级医院。

文/ 阮聿泓

乳腺癌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625年,古埃及名医印和阗就曾以冷静而形象的笔触描绘过乳腺癌:

触摸它们就像在触摸一只球状包裹,或者可以把它们比作未成熟的河曼果,摸上去又硬又凉。

这是古代医学史中对乳腺癌的唯一描述。印和阗对于这种怪病出具的治疗建议,只有绝望的六个字:

没有治疗方法。

直到两千年之后,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笔下再次出现乳腺癌的踪迹。这一次,人类开始尝试对这一怪病开战。

据希罗多德《历史》一书记载,波斯暴君大流士妻子阿托莎皇后乳房上长出一个流血肿块,性情变得暴躁。一名希腊奴隶以切除乳房内肿瘤的外科方式治好了皇后的病。

简单粗暴的外科切除一度统治了数个世纪的乳腺癌治疗思路,随后出现的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乃至生物靶向治疗等方案,均未能帮助人类找到根治乳腺癌的秘方,医生们只能无奈地承认现代医疗手段在面临癌细胞转移时的局限。

早期筛查的合法性由此得以确立:在癌细胞尚未扩散的情况下,乳腺癌患者存活五年以上的概率高达98%。

由于人种与机理的天然差异,欧美女性乳腺癌发生率远高于亚洲女性。但令欧美医生诧异的一个现实是,中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竟然比美国整整提前了10至15年,且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速加快,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球每100个新确诊乳腺癌病例中,有12个来自中国。严峻的发病现状,都与落后的筛查手段有关。

01

若以是否对人体造成创伤为分类标准,乳腺筛查可分为无创与有创两大类。筛查目标也有两项:一是不漏诊(医学上用“敏感性”来衡量这一目标),二是不误诊(医学上用“特异性”来衡量这一目标)。

传统意义上的无创检查以触觉诊断与影像学检查为主。

所谓触觉诊断,也即外科医生通过徒手触摸乳腺,根据乳腺肿块的硬度、活动度、形状、边界、表面光滑程度等指标,来判断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

触觉诊断简单方便,费用低,且对人体无害,但对医生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特异性可高达94%,但敏感性最高只能到54%,且徒手只可触及到1厘米以上肿块,位置较深的肿块也无法被触及。乳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极快,往往在一年之内便可迅速扩散,有些职业女性习惯一年只做一次体检,如果前一次体检漏诊,一年过后常常会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影像学检查的优势是可以发现位于乳腺深处难以被徒手触及的肿块。最常见的检查方式包括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的优势是检测费用低廉,无创在中国应用广泛,但其漏诊率非常高,0.5厘米实性小肿块难以发现。钼靶准确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0%和85%,但其检测价格高昂,且射线对人体伤害较大(射线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尤其不适用于40岁以下女性(年轻女性乳腺密度较高,极易被漏诊),最重要的是,中国人乳腺癌钙化率低,同时乳腺小而致密,限制了钼靶在筛查领域的应用。

有创检查以穿刺与活检为主,主要用于在无创检查之后的进一步确诊与病理分级。有创检查精确度最高,但由于对人体形成创伤,所以在应用上比较谨慎。对于女性的乳腺癌日常筛查,无创检查是常规手段。

02

触觉是人体感觉之一,人体通过分布于皮肤表面的感觉器,方才得以感知外部世界万物。在现代医疗中,70%以上乳腺癌都经由触觉诊断发现,这就为乳腺癌筛查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在于筛查结果的影像化与数字化,触觉诊断能否也能摆脱医师经验的桎梏,走向数字化与影像化?

现代技术尤其是微电子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触诊成像提供了可能。

乳房是人体最为柔软的部位之一,而乳腺肿块与乳房中的其他组织相比,正如印和阗所描述的那样,“质地坚硬”且不易活动。解剖数据表明,乳腺癌肿块的硬度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组织在弹性和硬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触觉诊断高准确率的主要原因。

模拟人类手指的触压仿生技术最早应用于机器人领域,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领域开始拓展到医学领域。乳腺癌筛查原本就有触觉诊断的传统,触诊成像应用于该领域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触诊成像继承了传统徒手触诊的检查操作简单、对病人无任何损伤、检测费用低廉等优点,同时,触觉传感器的灵敏度又是人体指尖触觉的数倍,并可根据“不同硬度组织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反作用力”的原理,以数字化和可视化方式重建乳腺内部组织的三维分布图,这就为医生进一步分析提取乳腺影像数据、计算出乳腺肿块大小、形状及硬度等重要病理信息提供了可能。

问题在于,在钼靶与超声占据主流的乳腺癌早筛市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触诊成像技术及产品究竟有多大商业潜力?其检测效果能否经得起患者与医院的检验与认可?

03

宋春芳曾是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师。行医多年以后,他又跑回校园,去中国医科大学读了个分子肿瘤学的博士,毕业后先后供职于罗氏制药、步长集团和中国生物工程公司。辗转医院、校园及职场多年,他萌生了在肿瘤治疗领域创业的念头。

宋春芳清醒认识到,肿瘤治疗产业链后端投资大、见效慢且风险巨大,光是肿瘤新药开发一项,便投入耗费巨资且前景未可知。但前端情况完全不一样。早期筛查技术符合“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抗癌理念,且健康意识已成国民共识,体检市场一片红火即是明证。

由于在工作中接触过触诊成像,宋春芳决定创办先通康桥,以触诊成像技术为核心,进军乳腺癌早期筛查市场。

先通康桥推出的乳腺触诊诊断仪,主要构件是192点压力传感器阵列构建的探头。该诊断仪可以模拟医生手指内尼式触觉小体来收集乳腺反馈回来的压力信号,以影像形式展示出肿块主要参数,并参照医生的分析逻辑,比对临床、病理诊断的结果,由智能诊断算法对肿块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即时自动给出诊断结果,筛查全过程不超过3分钟。

触诊成像技术具备高效、敏感、广覆盖、低成本、无创及便捷等特点,能检测到0.5厘米以下的实性小肿物,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

令宋春芳振奋的是,在前期没有进行任何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先通康桥的乳腺触诊诊断仪受到医院与体检机构的普遍认同:安装该设备的医院近500家,覆盖全国95%左右顶级医院,其中包括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著名医院。美年大健康等国内体检连锁巨头每年均大批量采购,并与先通康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解放军总医院曾强博士、北大医院吴世凯博士等国内乳腺专家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对触诊成像技术及先通康桥产品理念的认可与支持。

04

市场的积极反馈并没有让宋春芳如释重负。

在他看来,乳腺触诊诊断仪在普通医院这一层级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同时,由于先通康桥在该领域属于先行者,国内外均无对标公司,资本市场对该技术与产品价值的评估较为保守且有失公允。

科技类创新产品极易遇到技术与市场的天花板。触诊成像作为一项应用于检测领域的新技术,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影像的信噪比。影响成像质量的元素很多,被测对象的个体差异、被测物体反作用力产生的形变或角度倾斜导致的图像灰度不均匀、传感器自身精度和信号处理单元等器件及通信过程中产生的干扰,都会干扰诊断过程,影响检测精度。

先通康桥的使命是“告别乳腺癌,让女性更健康”,因此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角色。先通康桥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打磨技术,克服乃至排除技术局限,提高检测仪的筛查精确度。产品形态也需要走向轻便化,最终目标是打造面向消费者的C端产品,让触诊成像技术为千百万寻常百姓服务,让乳腺癌早期筛查成为中国成年女性在家中即可自行操作的常态化行为,先通康桥也可籍此完成从医疗器械制造商到健康管理服务商的艰难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