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X偽鋼炮配件選購、組裝全記錄

前言

2017年,我配了人生第一臺屬於自己的臺式機,當時正好趕上了ryzen1代發佈不久、三星(東芝)爆炸,內存、固態暴漲、挖礦潮顯卡價格暴增。我想對DIY玩家而言,這應該是比較難忘的一年。

所以,我以將近8000的價格,配了一臺顯卡只是1060的主機。這是我當年記錄的配置,恐怖的內存、固態價格,顯卡稍降,以相對便宜的價格拿下了1060。朋友18年3月,以2000的價格拿下了索泰的1060,即使過了8個月還是2000元,可以想象當時是有多離譜。

回到itx,配了這個機子就先買了一個機箱,中塔式先馬坦克,但是到手之後這機箱真tm大啊!!!然後因為是在老家買的,搬到工作地沒有機會搬過來,所以想著下一個機箱絕對不能太大。於是重新買了一個喬思伯U4,這是ATX主板能支持的相對小的機箱了。(坦克還在老家待著)


不過在逛社區第一次看到itx小鋼炮,我又種草了。原來機箱可以這麼小!甚至可以裝進揹包了,所以,我真的很想組一臺屬於自己的itx小鋼炮。

配件選購

第一步 換主板

因為資金有限,現有的配置尚能滿足我的要求,所以,我首先要更換的就是主板,原來是的ATX主板,現在要更換成itx主板才能完成小機箱第一步。

看中了b450i價格相對便宜,x570i買不起,b450i看著京東8-900的價格,同樣有點勸退。

是的,又漲起來了。於是去閒魚蹲,一開始600出頭還能蹲到,然後跟著漲價,目前700-800直接,我的心理預期也漲到650,只要價格650包郵就買。蹲了2個月,終於蹲到了微星b450i 650包郵的價格,才有了這一次的裝機(換機箱)。

第二步 選機箱

其實一開始並不知道選什麼機箱好,當初在zdm看到機械大師C24方糖,非常種草,可以手提還行,方便帶回家了,不過價格勸退,所以我沒有選。

然後在zdm搜itx發現了寶藏文。

裡面有一張itx機箱天梯圖,裡面提供了型號、體積、3.5/2.5英寸個數、顯卡長度、散熱限高、電源尺寸。所以就可以看著天梯圖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因為配置沒怎麼換,很多東西都比較受限。原本想不換ATX電源,但是ATX電源直接8.6L起步,再下一個就飛到10L開外了,另外就是顯卡長度受限,我的耕升1060長度24.3cm,另外不是很喜歡下壓式散熱,擔心散熱會差(當然有人可能會噴我最後選的散熱),所以從上到下只剩一個SGPC K77可選。

8.5L的體積,小於10L,支持27cm的顯卡,不需要延長線,支持130cm高的散熱器,唯一需要妥協的就是電源,需要再買一個sfx電源。

第三步 選電源

搜了一圈,價格都不便宜,400起步,因為是itx,個人覺得一定是要買全模組的,非模組的線不可控,比較亂和雜,在大機箱裡還可以藏,但是在itx機箱裡這些線會被放大,就很醜了。即使是全模組線,線材一般都比較硬,不好彎折。之前買的九州風神DA600就是全模組線,非常硬,所以還是得買定製線。價格上全漢450比較便宜,450W也能用,所以優先考慮全漢450W。去閒魚蹲了一圈大概300塊左右,然後繼續看。因為選了K77,所以也搜了關鍵詞,於是來到了貼吧,發現4月2號SGPC開了一次車,k77+全漢ms450+定製線只要498。

買買買!!!

第四步 選散熱

限高135mm,原來的大鐮刀赤兔馬太高了肯定用不了了,所以新散熱要提上日程了。官方推薦利民銀箭130,散熱很強,但是價格也很強。

另外官方也有avc可選,還有喬思伯CR1400,價格都比較便宜,最後因為沒搞過RGB,買了喬思伯CR1400。

79的價格,加上控制器29的控制器,是的,微星b450i不支持ARGB,只能加控制器了。再湊了兩個8045。

最終配置

開箱


假裝開箱,機箱電源等了3天開始送,送了3天才到,哭了。不過定製線用的白色,好評,機箱看起來也很小,不愧是8.5L的體積。

機箱

黃色紙箱前貼了SG的logo,下面還有我很小,讓人邪惡哈哈哈。

K77的標貼在紙箱上面,打開之後可以看到裡面有不少配件,比較突出的就是很長的螺絲刀。

全部拿出來有螺絲刀、usb擴展(2.0)、電源線、螺絲、說明書、機箱、防塵網,配件還是很多的。

機箱只有一個按鍵,就是前面板的大圓鍵。

除了前面板和右側板是實心,其他全是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散熱。

這個位置是電源架,劃扣加螺絲固定,還是比較穩的。

底部4個腳墊,高度大概1.5cm,防滑效果還是很好的,放在桌面單手推不動的。

開機控制面板,比較簡單,沒有多餘的線。

背部主要是顯卡口、擋板和兩個風扇位。

全鋁面板厚度在2.1mm左右,整個機箱長寬高27x15x21cm。

電源

紅黑包裝,MS450,額定功率450W,80PLUS銅牌認證。

包裝裡有電源線、電源、螺絲、綁帶、支架,電源有主板、CPU、GPU、硬盤供電,就這麼多了。

對比ATX和SFX,兩者的大小確實差別很大,ATX的接口更多,擴展性更強。

主板

還是微星的傳統色調,型號是b450i gaming plus ac。

6相供電,2個內存插槽,4個sata接口,自帶WiFi和藍牙,還是不錯的,雖然我有4根內存條,不過插兩條也夠了。CPU已經安在上面了,因為主板先到,為了測試就先上機了,為了組裝再拆出來,畢竟也要換散熱器。其實當時買覺得只要是b450i就行,牌子文字不大,首選華碩,其實微星,華碩太貴了,選到微星也不錯了。

散熱器

喬思伯的CR1400,風扇和風冷鰭片直接相接,風扇還是比較小的,還有一本比較厚的說明書,兼容LGA 775/1150/1151/1155/1156和AMD AM4/AM3+/AM3/AM2+等。

機頂的logo還是蠻好看的,使用4根6mm熱管,散熱還是有保證的。

支持各廠的神光同步,實現1600W色光效,四根熱管直接接觸CPU,頂部同樣支持RGB。風扇轉速900-2300轉,15-36cfm的風量,最大噪音30.5db,最小20db。

裝機

裝電源

先裝電源,風扇要朝向前面板,螺絲擰上就夠了,然後記得使用機箱附贈的電源線先把電源接上,別問我為啥,我拆了2次。

▲錯誤演示,沒接上電源線,要拆了接上再安裝,然後防塵網我也沒裝上,這也是一個關鍵點

防塵網要記得貼上,我踩的坑之一。

所以應該是先貼防塵罩,擰電源,插電源線。

安裝擋板前先把電源線通過背板位置預留的孔,不然你又要返工一次。

裝風扇

把風扇擰上,順便把擋板也接上,兩個風扇先接好連接線,用一個4pin連接主板,留著備用,機箱銅柱比較高,可以藏主板下面。電源線一定要先過擋板位置預留的洞,現在這個就是安裝好的。

處理主板

在CPU上塗上硅脂。

接上散熱器,貼合還是可以的。

接上風扇接口。

安裝內存

一共5根模組線,24pin、GPU8+8pin、CPU 8pin,SATA4pin。先把cpu的模組線接上主板,不然後面不好裝。

拉出主板的前面板線,先在外面接上硬盤、開關等線,放入前把風扇的線也要優先接上,這樣塞入主板可以直接安排在主板下面。

塞入機箱

擰上螺絲。這裡前面板線也可以塞進主板下面。

用磁鐵貼上固態,可以吸附在電源上,同時接上sata供電線和sata線,稍微把sata線收一收藏到下面。

接上CPU的供電,和24pin主板線,稍微束縛一下。

注意!!!送的模組線兩頭的24pin是不同的,有個24pin有空洞,接在主板上,另一頭接電源!!!

注意!!!送的模組線兩頭的24pin是不同的,有個24pin有空洞,接在主板上,另一頭接電源!!!

注意!!!送的模組線兩頭的24pin是不同的,有個24pin有空洞,接在主板上,另一頭接電源!!!

上顯卡,同時接上供電,整體還是不錯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亂。

最後

▲蓋上玻璃

看看背部,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會有一根很長的尾巴。解決方法就是:購買一根公對公的電源線,一頭接電源,一頭經過顯卡旁邊預留的方形洞,這樣就可以像傳統的接電源的方式供電了。

▲開機,開關鍵後面還有燈光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你這個喬思伯CR1400怎麼不亮啊?

emmmm,因為主板沒有ARGB接口,我也沒有買控制器,然後補了一個。

注入靈魂

總結

整個過程從11點收快遞搞到下午2點半,差不多3個半小時,不過過程還是沒有太多的困難點,只要理清楚了一步一步做就好了。可能有人要問,散熱、噪音怎麼樣?放在機箱邊45db這樣,不過感覺環境音佔大頭,實際放臺上沒有聽到風扇轉動的聲音。(另外那兩個8045風扇默認轉速最大2300轉,所以第一次開機感覺機箱要起飛了,23333)

散熱上顯卡和cpu都做了壓力測試,看到溫度平緩了我就沒有繼續往下測試。顯卡最高溫度64℃,cpu最高溫度73℃,個人認為都不是很高吧。

我也完成了我的itx夢,後面再考慮怎麼優化空間,把3.5寸硬盤塞進去,感覺有希望的。

以上,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