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在線圓桌派:直面“戴口罩”的地球

引子:世界讀書日,4月23日晚八點“在線圓桌派·直面生態危機”,這是當下人們最應該參加的一場論壇直播。因為它不僅關乎現在,更關乎未來。它立足當下,直面危機,追根溯源,探尋解藥。嘉賓們分享的觀點新穎豐富,包羅萬象,置身其中,猶如徜徉微縮版的百科全書。 (觀眾衛庭冉評價)


1

民間跨國環保論壇:在線圓桌派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2020,時不我待。否則,人類將沒有未來。或者,未來將沒有人類。”中國著名環保人士廖曉義女士呼籲。

2020年多災多難,生態危機席捲全球,除了新冠病毒之外,蝗災、山火、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面對時下生態危機,我們怎麼辦?

世界讀書日,這場關注生態危機的跨國環保論壇“在線圓桌派”熱烈召開。這場論壇,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眾多嘉賓藉助互聯網頭腦風暴。

“大家因生態危機而來,為世界美好而去。”論壇組織者馬尚田如是說。

適逢世界讀書日,此次論壇,來自各國的15位嘉賓分別推薦一本書,開一個“藥方”。觀點紛呈,讓人應接不暇。

本次論壇,中國著名環保人士廖曉義女士和馬來西亞生命教育家鍾積成先生提供智力支持。


2

廖曉義:向內探求迴歸天地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中國環保人士廖曉義呼籲:內求與迴歸

廖曉義女士的致辭引發現場強烈共鳴,“2020,我們遇見的是一個戴口罩的地球日。全球的疫情給了我們時間,讓我們停下來反思過去的失誤;網絡技術給了我們平臺,讓我們可以在這裡風雲聚會,隔空攜手,靜下來思考未來人生的去向、文明的走向。問題在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生存智慧來反思過去,選擇未來?

廖曉義是北京地球村的負責人,獲得過蘇菲獎。蘇菲獎,國際環保大獎,相當於環保界的“諾貝爾獎”。

廖曉義的人生頗為戲劇性,16歲嚮往西方文明,26歲講述西方哲學,36歲接觸西方世界,46歲轉身東歸。用東方環保理念開展環保事業,敬天惜物,順應自然,解決生態危機。

彼時,廖曉義推出《東張西望》一書,為中國乃至世界環保把脈,將環保的理念放置在科學研究和文化歷史的背景中多維度審視,發人深省。

今年,她用自己幾十年西行東歸的生命歷程提出最新觀點,“內求與迴歸——人類攜手再出發”。她解釋說,內求,就是讓人生的去向從向外攫取轉而向內探求;迴歸,就是讓文明的走向從背離自然轉而回歸天地。

她說,“2020,時不我待。否則,人類將沒有未來。或者,未來將沒有人類。


3

鍾積成:中國古代智慧有良方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馬來西亞生命教育家鍾積成先生提出,迴歸東方智慧,考驗“至誠之心”的時候到了。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次論壇,鍾積成先生推薦《中庸》一書,借東方智慧為時下生態危機開出藥方: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中國古人早把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本然關係理解得很透徹了。二千多年前的《中庸》,就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

從當下看來,古代中國天人合與慈悲為懷的包容文化將重獲新生,併成為全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價值源泉。

數十年來,鍾先生奔走馬中兩地,推廣經典情商文化。他認為,世界在快速沉淪,要拯救世界,唯有靠努力培養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類,舍此尚有他途乎?喚醒自己心中沉睡的巨人,每個作為“小宇宙”的人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宇宙密碼—本性、良心、明德、道心,世界才能得救。

鍾先生預言,50年後世界肯定更好。時下,人類史無前例的血的教訓,必然會讓更多人幡然醒悟。因為他們更清楚地看到何為真善美,何為假醜惡。人類靜下來,天地變美了,必然促使人們在這次疫情之後感悟到“生活簡單就是美”的道理,從而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去過更節約、更低碳、更綠色的生活。人們也必然會更加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人與國之間,人與天地之間是一體的,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從而更明白“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人合一”這個真理。

我們經典情商人更應自覺肩負起時代的呼喚和使命,去促進人類的徹悟。各位,從我們每個人自己做起吧!


4

義工蘇:找到源頭活水,拯救人類自己


蘇毅,人稱國際義工蘇,長期從事公益活動。他每天堅持晨起快走鍛鍊,年均行走5000多公里。

推薦書目:《直麵人生的困惑》

作者:郭繼承

通過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對比,助你認清自己,看懂世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世界!從經典中優秀文化中汲取力量 在獨一無二的生命中體驗,從生活實踐中增長智慧,面對今天的世界難題找尋答案。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推薦理由:

2020年災難扎堆兒到來,澳洲大火、新冠病毒肆虐、東非蝗災,讓我們感到世事無常。

面對時下生態危機,我的觀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

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切,只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我們經歷的每個當下,都是珍貴的生命體驗。

站在人類的角度是災難,是末日,感嘆命運不公。

站在地球的角度,是深呼吸拉筋壓腿活動身體。

站在病毒的角度,是換個新地方住宿而已。

地球誕生於47億年前,30多億年前地球上有了最初的生命,病毒生存了幾十億年,而直到30萬年前,人類真正的祖先智人才出現。如果把地球的壽命比作24小時的話,人類不過只存在了4秒鐘。人無法主宰地球,人當務之急是拯救自己!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站在人類的角度反思:總認為自己看世界角度為真理,總以滿足自身利益得失為標準。人類物質極大豐盛,人類精神極度迷茫。只有實踐獲得感悟,才懂每個角度平等。只有學習優秀文化,才知提升格局共贏。

費孝通老先生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

看清自己是誰,看清世界真實的樣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重新發現更美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從而和世界一起變得更美好。

找到源頭活水(三觀 信仰 天命),看世界角度越多越清晰。反思中學習中實踐-再反思-再學習-再實踐。


5

王少鵬:迴歸健康生活,善待自然和生命

王少鵬,北京全嘉泰生物科技首席運營官,健跑、游泳和健康膳食的愛好和踐行者,每年堅持跑步1000公里以上。

推薦書目:《奔跑的力量》

作者:裡奇.羅爾

推薦理由:

我是王少鵬,感謝馬老師在世界讀書日組織了本期的在線圓桌派,能與各位專家、學者、實踐者結識和交流,我也倍感榮幸。今天,我推薦的書籍,名字是《奔跑的力量》,作者是來自美國的超級鐵人裡奇.羅爾。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裡奇是一位傳奇人物,20歲前後他曾經是斯坦福大學的游泳健將,在即將跨入40歲的前夜,當時他的體重高達到了94公斤,酗酒、熬夜、電子產品、垃圾食品等舒適的現代生活,讓他清楚的看到了自己會到何處。

於是,2008年他減掉了20多公斤的體重,通過素食和運動,成功的從“懶骨頭”變身“超級奧特曼”。

書裡提到,人類正在經歷一次無法言喻、無法持續的全球醫療與環境危機。我們被電腦、電視、手機、網絡、快餐、藥物等現代生活方式保衛和麻痺,堅信這些對我們的身份和幸福至關重要。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公民普遍追求消費主義,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公民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求物質佔有越多越好,消費及享受成為了最大的幸福。

但我們得到了什麼?

為了滿足膨脹的消費需求,工廠正在加速破壞土地且無法逆轉,大量食用肉類,過量攝入了飽和脂肪酸、性激素及農藥,轉基因食品激增,他認為這些成分不僅會影響人類身體健康,也會以難以估量的速度破壞生態環境。地球的生態危機,說到底很大的程度是由我們人類造成的,我們消費越多,健康越差。

這本書,是對我們的健康價值觀的修正,也是一份健康飲食和運動的路線圖,還是一次呼籲所有人立即行動的倡議書。他在指導人們迴歸意義豐富、值得回味的生活,成為個人健康和生命的掌控者,釋放和善待完美的自我,這就是對自然最大的善待。

我自己深受這本書的感染和影響,5年前成為了一名健跑、游泳和健康膳食的愛好和踐行者,每年堅持跑步1000公里以上,減少不健康食品的攝入,儘量讓身心迴歸自然。如作者的感受一樣,我的身心狀態都有了積極且明顯的變化。

深感每一次健跑都是一次完整的體驗,一個學會參與、磨礪堅韌、尊重生命、把握自己的過程,也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的一種方式,更是從內心找到自己、善待自然的一種境界。

我的觀點是“奔跑之中,找到自己,善待自然和生命”。謝謝大家!


6

鍾誠:唯有“敬天愛人”,人類才有未來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鍾誠,馬來西亞人,在讀清華博士,專業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推薦書目:《禮記·月令》

推薦理由:

本篇按照一年12個月的時令,講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的文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與時消息”的哲學思維。文章認為,違反時令可能招致的災禍。雖然誇張,但不無道理。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其中“禁令”部分,便與環境生態的保護相關。中國人自古講究順應天時,隨時而動,並適當地為自然做出調整。《中庸》認為,至誠之人“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參贊,就是做好天地自然的小助手。

月令觀念影響深遠,從敦煌出土的《敦煌懸泉壁書》,體裁和《月令》一文大致相同,也是記載了十二個月的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的各項法令。

中國作為農業古國,一直都有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藉以規範社會人事的傳統。所以對天地萬物時時保持敬畏之心,擁有適度、節儉的美好品德。在這次疫情中,“順天而動”、“與時消息”的傳統就發揮的淋漓盡致。


7

張偉恆:從阿德勒心理學談國際合作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張偉恆,書店工作者,目前在新加坡。

推薦書目:《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推薦理由: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與阿德勒心理學有關的書,並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出發,延伸到國際關係的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講了一個重要概念,叫作"人生課題"。好比說,一個孩子要不要做作業,一個青年要選擇做明星還是律師,在阿德勒的心理學看來,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不能干涉。

有些青年為了滿足父母對他們的期望,而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過得非常痛苦。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這些青年太需要別人的認可,也就是有"認可欲求"。一般有自卑情結的人,都會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而努力滿足他人要求,忽略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物,也就是"人生課題"。

作者認為,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有各自的人生課題,父母要做的,僅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課題是什麼,並在他們需要時給予幫助,如此即可。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各國之間要協同解決生態問題,最重要的也是搞好各自的"人生課題"。我們常看到,無論是減少碳排放量,還是亞馬遜森林被焚燒等種種關於生態的議題,各國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推卸責任。有時可能為了甩鍋,連國家領袖都會說出相當兒戲的外交言論,這對解決全球的生態危機只是有害無益。

我認為,如果只是為了逞一時的口舌之爭,各國還是會面臨內部矛盾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無論外界怎麼說,都要做好自己國內的生態管理,聚焦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這樣才能解決地球的危機。

此外,處理這些問題時,也不能過度尋求認可,滿足認可欲求。一方面,不要輕易走民粹路線。比如用核能會有什麼後果,不用核能又要怎麼解決碳排放的問題,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不應什麼都丟給民眾選擇。另一方面,也不要太急於辯駁外界的批評,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人民就會看到,其他國家也會看到,若有好的方法,別人也會合作、學習。

這裡還要再補充一個觀點,阿德勒的心理學還有一個宏大的觀念,其終極目標就是要追求"共同體感覺"(social interest),即社會的興趣。

當人們不再著眼於自身,而是意識到人類乃至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命運共同體,併為其付出貢獻,人們就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各國領導人也以這種心態來看待生態問題,這個世界就會有希望!


8

荳荳:固本培元,搶救外傷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荳荳,楊萌智,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教育工作者。

推薦書籍:《寂靜的春天》

作者:蕾切爾·卡遜

推薦理由:

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用四年時間親自做實驗、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完成這本書,於1962年出版。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生動的文筆描述了嚴肅的環保課題,讓老百姓也能明白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不堪重負的災難,闡述了農藥對環境的汙染,用生態學的原理分析了這些化學殺蟲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指出人類用自己製造的毒藥來提高農業產量,無異於飲鴆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推薦理由:

作者在那個年代用一本書,喚醒了人們對化學農藥使用的覺醒,以至於後來形成了一系列的環保運動。

可是人類到今天為止,依然無法完全擺脫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糧食與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密切相關,如何在生產糧食的同時又善待我們的環境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曾經說過:“人類甚至辨認不出自己創造的魔鬼”。我們千萬不要走到這一步。

2020年的春天,人類被關在了家中,春天顯得有些安靜,但窗外依然還有花開和鳥鳴…可是如果有一天花兒不再綻放,鳥兒不再鳴唱,小草不再發芽,樹木不再生長......,即使人們都走得出來,那將又是怎樣的一種寂靜?但願這樣的春天,不要到來。

針對生態危機提議“藥方”:

固本培元 ——多保留一些森林和荒野,讓地球能夠恢復元氣。

搶救外傷——想辦法擴充有機種植或友善農耕。


9

黃良斌:保護水資源,人類共同的財富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黃良斌,來自馬來西亞,河海大學在讀研究生

推薦書目:《水資源戰爭》

作者:莫德·巴洛,現任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眾利益組織。她是國際全球化論壇水資源委員會主席和藍色星球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後者是一個以制止對水的商品化為宗旨的國際民間社會運動。

推薦理由: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還是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水作為生命三要素之一,絕大部分人不能缺水超過3天,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這是中國與2012年給出水資源的一個定義,這樣體現出水資源的重要性。

可悲的是,在第三世界中大部分的水資源掌控跨國集團手上,當地人民需要付昂貴的水價才可以使用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自來水。水資源被人們視為“藍色的金子”,卻正在一步步私有化和商品化,被大的跨國企業壟斷,並由此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如果人們不對其加以限制,地球上很多人將乾渴致死。

在如今的自由經濟市場中,不應該讓水資源如同一般資源那樣在市場中自由買賣,因為這是人類的生存的基本權力,應該由政府來調控,讓人民都可以公平地享受。

這不代表人們可以免費享受,這一點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制度,政府可以通過一些補貼政策來優惠經濟困難的民眾。這樣既可以緩解水處理和輸水的成本費用,也可以提醒民眾水資源來之不易。

水資源其實是有限的,課本所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基於我們的用水量等於降雨量,可惜現實是用水量遠大於降雨量。就如同我們的開銷是大於收入的,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破產。所有的工業的製作過程中都需要淡水,如果我們過度消費也會加快我們這一重要生存必需品的損耗。

我呼籲,保護水資源,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


10

聞嘉偉:生態危機不是“黑天鵝”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聞嘉偉,現居北京,80後。互聯網公司PM(產品經理),SAAS模式醫療方向的ERP系統。業餘愛好,喜歡研究投資和身心靈知識。

推薦書目:《隨機漫步的傻瓜》

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推薦理由:

一、黑天鵝事件的重要性

二、概率思維的重要性

三、倖存者偏差的重要性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面對時下生態危機,我們怎麼辦?我們從概率和樣本討論這個問題。

面對生態危機,我們總會說,沒事。根據各種氣象學,各種科學的預測,發生大海淹沒陸地的可能性還早著呢,發生全球變暖導致人類毀滅的可能性還早呢,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可能性不大等等各種不以為然的言論。

可是,當生態危機真的出現時,那就不存在什麼百分比的概率問題了,那就是100%的概率。樣本未必全面,同時危機一旦發生那就是100%概率,絕無什麼低概率可言。而這個百分百的概率發生後帶來的災難和後果也是無法想象的,各種100%的黑天鵝般的災難。

從隨機性和概率性上來討論這件事,我們不要以為當下生態惡化的速度和發生的報應可以用各種科學的樣本去做概率性分析,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繼續破壞,不是所有的科學樣本都能把事物發展的結果能全面的分析到位,一旦發生那都是不可度量的後果。

所以,面對我們無法預知的生態風險,和一旦發生後我們無法抵禦甚至要付出極大代價的生態風險,我們自身首先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我們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去破壞生態,能否保護好我們當前的生態;

第二我們既然要求不了別人,那我們是否可以對各種發生生態危機的概率的不確定性,提前做好預防和準備,至少在生態危機導致的各種次生黑天鵝事件我們可以保護好自己和我們的家人。


11

王偉:遵從天道,治病求本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王偉,來自北京,中醫文化愛好者。

推薦書目:《黃帝內經》

推薦理由:

1.《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醫學鉅著,還系統地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2.面對時下的生態危機與人心混亂,治病必求於本。我們最應該的是,認認真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3.面對此次疫情,《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提到諸多養生要道: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萬不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真氣從之: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恬惔虛無: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遵從以上天道,即是對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無形回饋。


12

孫越:知己知彼,科學防疫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孫越,山水美術館館長。

推薦書目:《病毒星球》

作者:卡爾·齊默

推薦理由:

知己知彼,科普必須瞭解病毒的知識。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病毒星球》來自知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在書中他講述了關於十二種病毒的故事,分為四類,這些病毒都很具代表性。


13

吳秀穎:人與自然,和合共生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吳秀穎(右1),來自馬來西亞。

推薦書目:《守望家園》

作者:徐剛

推薦理由:人與大自然關係的美麗敘述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霧霾籠罩下,這是一部可以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的美文集。

文學輕易能感人, 作者用文學創作方式描寫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一頁頁的文字就像一波波海浪拍岸, 每一次都能獲得心靈上的浸潤、沖刷和淘洗, 能更深層地去反思。


14

馬尚田:敬天惜物,順應自然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馬尚田,生命教育工作者,“在線圓桌派”發起人,主持人。

推薦書目:《東張西望》

作者:廖曉義

推薦理由:

《東張西望》,為中國乃至世界環保把脈,將環保的理念,放置在科學研究和文化歷史的背景中多維度審視,中西同構,科藝同構,發人深省。

直面生存危機,地球村民在行動 | 「在線圓桌派」全記錄

廖曉義,中國環保人士,北京地球村負責人。文章開頭已經介紹了她的事蹟,不再贅述。

她16歲嚮往西方文明,26歲講述西方哲學,36歲接觸西方世界,46歲轉身東歸。數十年來,她用東方環保理念開展環保事業,用中國智慧來解決生態危機。

今年,她用自己幾十年西行東歸的生命歷程提出最新觀點,“內求與迴歸——人類攜手再出發”。

讓人生的去向從向外攫取轉而向內探求,讓文明的走向從背離自然轉而回歸天地。

“內求和迴歸”的提法,我非常認同。時下我們面對的生態危機已是生存危機。生態危機問題其實也是人心問題,生態災難也是人心的災難。我們說天災人禍,其實天災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