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取高考作文高分的秘笈:新!新!新!新!新!新!

【高考作文备考】博取高考作文高分的秘笈:新!新!新!新!新!新!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的高考,成绩要想名列前茅,个人要想出类拔萃,语文的高分是不可或缺的,而占语文分值半壁江山的作文是至关重要的这一事实这是不容置疑的,拔得作文头筹自然是要具备发展等级,今天就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中的发展等级之有创新谈谈一得之愚,以之为砖以期引玉。

作文考试评价有两个等级,一是基础等级,二是发展等级。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这一术语是这样解读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不仅涉及文章的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还关联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体现学生的整合和运作的实际能力。

尽管要求很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和遥不可及,如用心觅得捷径而认真为之则可成之。创新不一定是“人无我有”,而是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新颖的标题,独特的立意,巧妙的结构和别致的语言这些都可归结于有创新的范畴中,择其一而用之,尽管可以显点山露些水,但这只是“一枝独放不是春”,未免有些遗憾之嫌;如果将之整合统而用之,则会“春色满园关不住”,终成“万紫千红总是春”之势。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是古代工匠“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学徒陋习;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愿尽绵薄之力,今天即使没有拥有金针且能绣出惟妙惟肖的鸳鸯的本领,也出来吓吓人,渴望“绣出鸳鸯凭君看,愿把金针度与人”——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让有志学生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在高考中博取高分,进而成为益于家国的雕梁之器。以下就怎样进行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的做法,我斗胆示一孔之见:


一、【新】——立意上的创新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就以具体的作文材料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

一群大学生向教授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教授取出了许多个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们自己倒水喝。精美的杯子被取一空。这时,教授说:“你们选杯子的目的是喝水,为什么还要刻意选精美的?你们喝的是水,却执意要选美的杯子,甚至在选不上好的杯子时,心生怨意。”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作文“立意”,元代戴师初曾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文章立意表明人们见识上的深浅和认识上的高低。

“第一番”是单一角度,比如从“杯子”这一角度,谈及手段、形式、外在、外表、名和末之类的内容,虽有点直白,但也符合题意,只能算一般的认识层面。“第二番”,比如从“喝水”这一角度,大家可以写目的、内容、实质、本质、实或本之类的内容,或者评论本末倒置这一社会现象,比起“杯子”这一角度,对事物的认识较为深刻。“第三番”,如综合“杯子”和“喝水”的内容,二者结合,表里兼顾,形神兼备,则是另辟蹊径后的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认识的全面和眼界的开阔,让人拍案叫绝。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第三番”的综合视野,不仅对立统一,而且纵横开阖,思维的缜密和认知的周全远远超越了“第一番”和“第二番”的单一角度,这不是剑走偏锋的险径和反败为胜的险棋——使得不好功亏一篑,这是凌上绝顶“身在最高层”,识得庐山真面目,“一览众山小”,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高屋建瓴。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学法于课内,课外加强训练,熟能生巧,则可出奇制胜!

二、【新】——标题上创新

题目犹如人的面目,是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也是评判世人的“第一印象”:“看文先看题”“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窗口”你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标题是文章的“招牌”,虽有夸大之嫌,却表明其在文章中的地位重要和独特。好的题目让人“一见钟情”——吸引阅卷者的眼球,激发阅卷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文章质量——“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从应试的角度来讲,作文题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文分数的高低,题目的拟写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对于作文拟题的方式,直接上干货:

1、引用名句。恰当地引用一些名句,颇显含蓄典雅,氤氲人文情调,富有生活情趣,让文章有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浓郁跃然纸上。比如题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使用流行术语。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别出心裁,适当地借用一些为人们耳熟能详而脍炙人口的科教文卫、艺术体育方面的术语,往往能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比如题目:两只翅膀的翱翔

3、采用成语。从形式上看,对偶工整,节奏鲜明;从内容上看,言简意赅,精练凝重:能给人以凝练集中的印象。比如题目:形神兼备悦目赏心

4、运用修辞。用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描摹或绘色,能够使事物显得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鲜明,语言生动活泼而又情趣,使文题增添了文采和感染力。比如题目:内容携手(或联姻或拥抱)形式

5、巧用公式。给文题增设一个恰到好处的公式符号,用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或公式,彰显文章中心和思想,凸显作者观点和意图,这种题目易于一目了然而又新颖别致。比如题目:目的+手段=>经典

6、妙用间隔号。间隔号的使用直接表明各词语的个性内涵——文章的关键要素,同时展现出词语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章的写作意图。恰到好处的标点符号,不仅形式标新立异,而且内容耐人寻味,有助于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化腐朽为神奇,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比如题目:实力·形象·价值

7、使用正副标题。正标题:文章的中心和思想的渊薮;副标题:文章的重要内容,具体对文章的标题作补充或解说。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一目了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增强表达效果,能给人独特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比如题目:

形神兼备悦目赏心

——两只翅膀的翱翔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题目也不例外,要靠“包装”;况且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精美的包装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可许多考生不愿意也舍不得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拟题上,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拟题是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作文题目的拟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表达,不仅思维火花的闪烁,思想感情的浓缩,而且是体现考生的才干,彰显考生的个性。一个富有创意和美感的“靓题”定能让阅卷疲倦的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而神清气爽——给你高分没商量。

题不在好,有了则行的意识让绝大多数形式认为题目不就是2分,孰不知,作为一个亮点和优势的好标题能“抛个媚眼逮住你”——陡然增色的文章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啻具体的2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花点时间拟一个新颖而别致的标题,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三、【新】——结构上求新

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一篇文章,一眼看去就觉得写得好不好的标准条件,非布局匀称和详略得当的结构莫属。一般说来,思想情感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事例事理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行文结构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内容和语言属于本质的东西,好比人要做的事件;而文体和结构则可以归属做事的方式,它不能决定事件的性质,但能够决定做事的过程、效果和结果。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结构,那不好的内容更需要好的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家心理结构的反映;同时也是作者思路的再现,体现了作者由认知事物,掌握规律,到构思成文的过程,其包括四大部分——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详写和略写的文章结构,是和作者思维的严密,认识事物的深刻密不可分的。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曾说“正如‘结构’二字的字面含义是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的目的多么高尚,材料多么优良,如果盖得不好,摇摇晃晃,结果是毫无用场”;以其新古典主义诗学理论奠定了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的余光中,在其理论中特别强调诗歌结构的作用,他说“我认为不少一气呵成难以旬摘的杰作,好处往往是在结构,亦即前人所谓布局”:这些话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结构对文章的好坏起关键作用。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当你完成了审题、立意和备料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体结构最后决定着作文的成败。

无病呻吟的当事人胡乱套用八股文,随意拼凑使之变态,后来者出于反文言和反封建的目的对之口诛笔伐,以致八股文的结构为世人饱诟;而许多国学大师则对此青睐有加,推崇至极。酷爱古文的我,犯颜斗胆尝试,以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略加改变的文体不仅结构完整而严密,层次清晰和明了,内容灵活多变。

大致情况如下:

《形神兼备悦目赏心》的结构:

“文似看山不喜平”,“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敢于创新和巧于构思的结构,既要不拘泥于现成的结构形式,又要创新通常的结构,以有利于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这样的文章才会博得别人的关注,钟情和青睐。

四、【新】——开头上创新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讲到“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高尔曾基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文章开头之所以费时费力的难写,是因为让人产生欲读而后快的心理需要这样的开头——形式的新颖别致,内容的别开生面和效果的震撼强烈。

山有走势,水有流派,文章有法,文无定法。孟子说的“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明确告诉我们——明白规矩,懂得法——写文章的标准和合格线。对文章的开头,古人有很多相当高明的见解和心得,可以撷取一些,分类品鉴:

1、要开宗明义

南朝刘勰指出“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主张开头应先表明文章中心;唐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告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宋朝的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谈到“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开篇就亮出底牌,让人知其意图。大家都知“无事不登三宝殿”和“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磨叽磨叽和啰里啰嗦,既表明自己不实在,又让别人不自然,于人于己都不宜不利,当然会让人心生厌恶。作文如做人那样实在爽快,让人淋漓畅快,好的文章开头,要让读者一见面就知对方的来意——让读者了解说事谈理的观点或意图。

2、是美丽动人

美丽的东西,看着养眼拥有怡心,任何人物都不会拒绝;美的文章开头,让读者赏心悦目也不会例外。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凤头”,这明确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小而精致漂亮可人,才能吸引读者的眼和抓住读者的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开头的美,不仅指内容而且指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3、应精练扼要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在告知文章开头要简洁切题并且见解独到,这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文眼”——能点明主旨或揭示深刻含意的关键句。深思警醒的精辟见解,给人干练老成明朗果断的印象。因筛选整合的能力,考生对所给的作文材料,原封不动地抄写一篇,这给阅卷者的印象不仅磨叽罗嗦的八婆,而且还有浪费资源和没有主见的庸才形象。死板的原材料尚且不能“一言以蔽之”,那意料不到或突发的事件怎能处理得好?这样的学生怎能成为家国的构厦之才?

3、宜突兀惊人

元代杨载说起句“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沈德潜“起贵乎突兀”。意思是说,开头要有劈空而起,凌空峭拔的气势,使人为之一震,心为之一惊。清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得更明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并强调指出:“开手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浪大之滔天,爆竹之起爆,山之峭拔突兀,干脆利落,形势逼人,不拖泥带水,无拖沓冗长,不但吸睛,而且惊艳,甚而惊心。写文章,好的开头,理应这样。

说着容易做着难,知易行难。为不让读者落入“谈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头缩脑”窠臼的印象,我还是献丑一下。鉴于绝大部分考生是首段引材的实际情况,基于不走寻常路的理念,出于丽日晴空响惊雷的目的,特将开头部分一分两段:一段“惊人”点题,二段尊本引材;但是开头要三句话,速战速决!具体如下:

1、诗文点题

喧嚣尘世,幽暗昏惑,“乱花渐欲迷人眼”,破“山重水复”之幻境进“柳暗花明”之晴朗,尚须不忘初衷!

钟情于杯子形状和色彩的学生竟忘了口渴的目的进而衍生了怨意,这种买椟还珠的初衷缺失,易让人迷失花花世界和滚滚红尘之中,令功业和美名沉沦!

2、名句点题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倾全家之物力”却未能“结一家之欢心”,何哉?欢心的捕获和洋溢不仅需要一家的具体之形参与,更需要全家的真心之神注灌!

因钟情于杯子形状和色彩的学生竟忘了口渴的目的,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人生如能“买珠”还能“要椟”的鱼和熊掌兼得,定能抱得那样“不仅得到她的身而且得到她的心”的美人归,也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对偶式

当今社会,整日忙忙碌碌的人到头来则一事无成;现实世界,每天轻松自在的人却名利双收!何哉?同样的人因目标而迥异,清晰的目标让之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钟情于杯子形状和色彩而竟忘了解决口渴的学生”注定是悲惨的,这种无视目标的行为是怪诞而荒唐的,只有目标携手(或联姻或拥抱)形式,才能形成鸟的双翼,进行自由的翱翔!

五、【新】——论证后拓新

不管写什么样的材料作文,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俗气和势利一点地说,考生如果将论证的观点束之高阁,了事大吉这样匆匆地泛泛而谈而无益于问题解决,自然无法达到“发展等级”要求的“有创新”的标准——也得不了期望的高分;从选拔人才的深层角度看,这不是高考要选拔的识时务通机变的创新人才。在证明自己提炼的观点正确和有用之后,理应把这一“经验(观点)”理论在现实中推广,在现实中解决某些类似的问题,让它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其应有的价值。

(文章前面内容已论证“形”和“神”的优势及不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皮之实在和结实,但过于视觉的丑陋,而附之之毛则让视觉的美好再现,长存——形神兼备——既能有六便士之务实和基础,也有月亮的朦胧和美好!(这是6段,论证后的结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现实世界,“喝西北风怨爹”能够理解而“拿起筷子吃肉张嘴骂娘”则让人费解的现象数见不鲜:流浪者不一定物质拥有的缺乏,但精神的自给和灵魂的富足并不一定缺失;空巢老人物质上不一定短缺,思想上的充实和灵魂上的丰盈则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的儿童不仅物质上匮乏而且心理上的寂寞和情感上的孤独难以言表……一方不足让人扼腕叹息,一无所有令人捶胸顿足。做到神形兼备——既注重物质的外形,也关切精神的内在——与时俱进的共存共赢,不仅可以让人人赏心悦目,使家庭温馨美满,而且能够令文明推进,社会进步,甚而民族复兴触手可及,中国圆梦指日可待!(这是7段,联系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之后,没有将自己的结论束之高阁,而是联系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潜在的危害最后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是作者将自己的理论推广运用——文本的深化拓展——作者的创新之处;也是关心国家和民生问题的济世情怀——能担当敢负责的积极入世情怀,更是一腔热血两手准备的真情报国写照。这样的文章,不给其高分,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吧?

六、【新】——语言上翻新

能让文章的点线面统而一体的是语言,语言要为观点服务,言之有物;要用得精妙,画龙点睛。语言文采决定着作文的人气指数,此外别致新颖的遣词造句显示人的真气和灵气,增长人的豪气和才气,彰显人的仙气和霸气。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应试文章,不要说“行远”,就拍“现存”也困难。那么怎样才能“现存”并“行远”呢?怎样达到烁烁其采,灼灼其华呢?

1、“排比”出文采

例如:(不仅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人中之“龙”,把女儿养成人中之“凤”;也不仅是让孩子的人生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重要的是让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得以继续气贯长虹,让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能够持续蔚然成风,让四大文明古国硕果仅存的华夏文明可以日益发扬光大。

例举事实或阐述道理时,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文采飞扬,给人以震撼力,给人以绝妙的文采。

2、句式灵活多变

例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只是杯水车薪——想得太多而看书太少的实力与水平;在现实烈火熊熊的燎原之势面前,不是厝火积薪的丢人现眼,就是负薪救火的弄巧成拙,要么是不着边际的扬汤止沸的搞笑;没有卧薪尝胆的功底,那有曲突徙薪的实力,更不会有临危不乱行之有效的釜底抽薪的临门一脚,现实生活的米珠薪桂——食贵于玉和薪贵于桂——长安居,大不易!

这段文字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得多姿,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令人有抚掌击节之欲想。

3、引用名言警句

例如“温饱思淫欲”说得真好,过多的物质会让其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养成游手好闲的习惯,形成好逸恶劳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解决好温饱以后,理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价值。只要引用恰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充实文本,丰富内容,而且让文本蕴藉、典雅、深沉和厚重,甚至那些闪烁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的语句给读者以净化、教育,启迪、鼓舞和上进的功能。

4、展示文化底蕴

高考作文的语言如果文采斐然,底蕴厚重,意蕴丰富的绝招,那绝对是铸就大成的不二法宝。展示文化底蕴的方法是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用。

直接引用使之底蕴成句,如:正是因为文天祥具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和坚韧才让之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问题上书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赫赫功名,“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之严和求实之真的厚积才让杜甫具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薄发功力。

这种直接的引用,尽管让人有幼稚和直白的感觉,但也是胡辣汤中的花生——让人欢喜而又营养的。在一个简单粗暴的考核体制和表面粗俗的时代,一见钟情的感觉弥足可贵和值得捕获,因为它比用自己生活中的大白话要相对斯文点、文雅点,句子和思想或多或少的底蕴和典雅些!

间接引用使之典雅蕴藉,如:身处“涸辙之鲋”的现实之境,“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洒脱和豪放对于我来说,如果说是梦幻和虚诞,倒不如回光返照的无奈和困窘,“相濡以沫”的苟延残喘不失为一种经世致用的明智之用,也可能让以后的“浮于江湖”的风光尽显。

前一是剪裁两句古诗片段组合成一句,后一把古文割裂然后再重新组合成一句。能达到这一层次,可以说是已经是灵活地运用了语言了。

再如:“浮躁的社会,更应该读书,书本不仅给你知识,开阔视野;而且也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静立塘边、看映日荷花,驻足河岸望接天莲叶,夜游赤壁、赏山高月小,泊停扁舟、观水落石出,乘上落霞、与孤鹜齐飞,泛舟秋水,共长天一色;’甚至还能提升你的气质和品位。”

化用给人的审美印象和刺激是多重而深刻的。它不仅把古诗的内容还原成生活,而且又提升了表达的质量,升华和诗化了思想和感情的品位和层次。

逼真形象的语言,状景绘声绘色,有身临其境之感;写人惟妙惟肖,具如见其人之效;说理亦庄亦谐,论证准确鲜明,拥严谨干练之功。文采斐然的语言会让你感到生命的律动、真情的澎湃、智慧的洗礼、信仰的执着,给人以灵动、清纯、爽朗、阳刚之感。

作文创新训练,这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我的一孔之见若成了僵化的教条,则其罪大矣!“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而规矩和法则仅仅是一个合格和标准线,正如康德说的那样“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要想真正地“巧妙”起来,在今后作文训练中,不仅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技巧不是孤立的,要互相搭配,融合使用,还要自己刻苦而努力地去习练,做到熟能生巧,形成自己的特色。

意图是提供一些不成文的建议,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作文考试中去积极尝试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