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中,印度的孔雀王朝,它的存在對於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引言

中國的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整個世界只有極少數的幾個國家能夠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底蘊。而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的文明已經永遠的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但是有的國家在歷史上確實存在著能夠和古老中國的封建王朝一較高下的時期,例如之前也是文明古國的印度,在千年以前就存在著一個強盛的帝國——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一、古老而強大的孔雀王朝的建立

雖然同樣是一個古老而又強大的國家,但是和中國的封建王朝不同,孔雀王朝是一個奴隸制的國家。作為古代印度最著名的一個王朝,也是第一個統一了整個印度,建立了政權的王朝,它給後世的無數有野心的人樹立了一個目標。

孔雀王朝遺址

公元前325年,馬其頓軍隊從印度河流域撤退回去,只留下了一支軍隊管理當地的人們。印度土著在馬其頓的大軍撤走之後,組織軍隊反抗留下的這隻軍隊,最終他們趕走了馬其頓人,建立了新的王朝。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統治者是阿育王,他在位時期孔雀王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

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最南端之外全部被征服,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這個時期,孔雀王朝將國教定位了佛教,開始在各地宣傳。由此開始,佛教正式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當時的孔雀王朝和古代中國的漢朝是最強大的國家,擁有最先進的文明。

孔雀王朝不但統一了廣大的疆域,還將印度的文化傳播了出去,如果沒有印度和印度統治者的支持,佛教也許依然只是一個民間的宗教組織,而沒有現在的規模和地位。孔雀王朝的崛起印度之前是許多部落組成地區共同體,後來發展為國家。公元325年,印度摩羯國趕走了入侵印度的馬其頓軍隊,並且征服了恆河流域,建立了統一的國家。

阿育王

公元前317年,印度土著推翻了原來的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而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的統治下發展壯大。他即位之後,崇尚武力征服,組織軍隊四處發動戰爭,通過武力來擴大孔雀王朝的版圖,是歷史上有名的喜好戰爭的君主。在他統治的第八年,印度南部的一個王國被孔雀王朝征服,抓了十五萬的俘虜,另有超過十萬人被殺死,受傷的人更是無法估算數字,由此可見阿育王的嗜血和殘暴。

二、孔雀王朝的統治政策,奠定了現代印度的政治基礎

在征服了南印度之後,阿育王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奴隸制的專制統治達到了最高峰。但是在征服南印度的戰爭中,也改變了阿育王對於戰爭的看法,或許是看到了戰爭中死去的士兵和普通人,血腥的慘狀改變了阿育王原本的觀念。他開始後悔,並且和佛教的僧人多次談論自己的內心想法,最後他決定皈依佛教,也改變了原本的統治策略。

阿育王劇照

在阿育王后來的統治時期,他的統治政策和對於人們的建議被刻在柱子上供人們觀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改變。從刻在石柱上的內容,可以瞭解到阿育王之前發動戰爭造成的傷亡是巨大的,為了追求權力而造成了許多屠殺。但是後來他改變了觀念,後悔了自己之前的決定和所作所為,開始追求正義而不是權力。因此,人們也稱呼後來的他為正法阿育王,他也通過行動證明了他自己的變化,用皇權傳播佛教思想和信仰。

對於當時的佛教來說,阿育王的重要性僅次於佛教的創始人。而印度的文化也在阿育王手中開始向外界傳播,這也是東南亞文化中存在著印度文字的依據。除了傳播佛教,阿育王還在政治的處理上更加人道。在較為嚴厲的方面,他提出不使用暴力,用人道的手段來對待人們。

而孔雀王朝因為強大的力量,完成了許多對於以後十分重要的事業,例如道路的修建,糧倉的建立,以及運河和水庫的工程。為了向印度的人民表明自己的決心,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他在印度的許多地區都修建石柱,刻下文字來表明自己的觀念。

孔雀王朝時期,印度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本的木製工具已經被淘汰,鐵器的製造方法趨於成熟,並且使用的非常普遍。農業方面,農產品種類不再單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豐富,農業發展迅速。製造業和手工業也在同步發展,整個印度的經濟實力得到了迅猛提升。

孔雀王朝

在政治方面,國王具有最高的政治地位,下面設立了分管各方面事物的大臣作為某一方面的最高負責人,其下還有專門負責的小組,具體處理工藝,稅務,商品製造和出售等。雖然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孔雀王朝對於人民的統治並不像對待奴隸那樣嚴厲,而是十分寬鬆,王朝之內的各個地區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有很大的自主性。

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各地區並不依賴於中央統治集團,因此各地區的自主性相當大。儘管統治者當時並沒有實行高壓政策,而是採用更加寬鬆的管理辦法,但是孔雀王朝最初就是依靠強大的武力才建立起來的,而靠武力統一的國家是無法長久的存在下去。

三、孔雀王朝對印度的各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孔雀王朝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十分長久,但是它對於印度的影響十分深遠。現在印度社會的階級分明,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距巨大,這一點在孔雀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儘管在最初的時候,為了選拔人才而在一定範圍內不區分原來的身份,但是階級依然存在。統治者儘管推廣佛教,講究眾生平等,但是對不同身份的人,相應的稱呼也不同。

佛像

對於身份高貴的人,稱呼他們為"高大者";對於身份低微的人,稱呼他們為"微小者"。同樣的,地位低下的人不只有平民,在孔雀王朝時期更低一級的還有奴隸。只是在記載的時候,並不是把他們當成奴隸,而是稱全體印度平民都是自由的人,宣稱印度不存在奴隸。令人吃驚的是,在印度的記載中,許多典籍都寫著類似的話語。

例如"人人都擁有自由的法律,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凌駕於別人之上,任何時候法律對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另一方面,每個人的私有財產是不平等的,這是客觀的但同時也是適宜的。

"

雖然有文字記載了印度的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但是事實上奴隸是確實存在的。在孔雀王朝發動的戰爭中,那些在戰爭中滅亡的國家,他們的人民並沒有隨著國家的滅亡而一起消失。大量的俘虜被抓到了孔雀王朝,成為了奴隸。

這些奴隸被運送到礦場去挖礦或者修建道路,除了當苦力,還有通過服侍身份高貴的人來換取生存資格的奴隸。這些奴隸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勞動報酬,也就是每天的食物。只有食物而沒有金錢,在某些事情上上位者可以隨意懲戒這些奴隸,嚴重的甚至可以剝奪生命,這種情況下將這些人稱呼為奴隸是符合事實的。

儘管奴隸的存在是事實,但是文獻記載的卻是並不存在奴隸,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些奴隸並沒有受到特別殘酷的對待。既沒有被鎖鏈控制身體,也沒有被毆打屠殺。

奴隸

因此印度人將這些人看作是具有一定人格的自由人而不是奴隸,所以他們不稱呼孔雀王朝的奴隸為奴隸,而是把他們看作勞動者或者自由人。

因為當時印度要做的工程特別多,所以奴隸或者叫勞動者也特別多,只是在整個印度人口的比例中是一小部分。

結語

孔雀王朝的存在象徵著印度曾經的輝煌,它對印度的影響深遠,無論是階級觀念還是思想價值和宗教信仰,都有它的影子。

但是傳承下來的事物並不全部是精華,孔雀王朝的奴隸文化在如今的印度表現為了賤民階級,這對於印度的文化發展是有不利的,這一點也值得傳承了歷史文化的其他國家反思。

參考文獻:

《政事論》

《世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