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年輕人被困在花唄裡:毀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花唄

你用過花唄嗎?

前幾天,

微博的一個熱搜詞條:

“困在花唄裡的年輕人”

既醒目,又扎心。

據調查全國有 1.75億90後,

只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

剩下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

在眾多信貸產品中,

花唄,便是其中一個。



看到這個數據,著實令我吃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年輕人,漸漸成為了最大的負債群體。

這個熱搜,

也讓我想到了茨威格說的那句: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

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

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偽精緻是借貸的開端

看到微博熱搜的幾天後,

我發現了豆瓣有個《負債者聯盟》小組。

點進首頁一看,

大部分是90後年輕人,

述說著自己的負債經歷。



我才意識到:

原來,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負債者。

認識的一個朋友,

她說很早以前,自己就用了淘寶。

花唄呢,

是這兩年才開始接觸的。

和大部分人不一樣,

她負債的開端不是分期買手機,

而是用作了生活費。

大學實習那年,

實習工資不高的她,

為了能夠付房租,

於是第一次開通了花唄。

自此之後

她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開始了無節制的消費。


網絡借貸,

滿足了她買買買的心理。

有時候是口紅,

有時候是護膚品、衣服

她買的大多數是名牌,

卻沒有一點經濟上的壓力。

這種窮精緻,

讓我想起了《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

她一萬五的月薪,

卻用七千的工資租房,

每月寄兩千給家裡。


所剩無幾的她,

省吃儉用買名牌服飾,

時常喝著高端的咖啡。

為了體驗“富裕”的生活,

她在同事的建議下,

買了昂貴的高跟鞋,

用信用卡分期升艙。



這種看似瀟灑的生活,

也讓她陷入了消費的陷阱。

有多少人跟王漫妮一樣,

收到賬單的時候,

才驚訝自己上個月

無意之中就花了那麼多錢。


原來,我們習慣的借貸工具,

早已讓我們有了想花就花的依賴感。

還錢的時候,我們才感嘆:

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

每個月發的工資還沒捂熱,

就要償還各種貸款。

一入花唄深似海,

從此工資是路人。


超前消費是當代年輕人的通病

相比工作還存不到錢的月光族,

那些沒有償還的能力的人,

他們的想法令人不敢苟同。

在他們看來:

“錢是掙出來的,

不是省出來的,

能花才能掙。”

於是,很多人選擇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這個詞,有一個特別夢幻的解釋: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關於它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中國老太太和一位美國老太太,

死後進入天堂。

美國老太太說:

“我終於還清了購房的抵押貸款”,

中國老太太則說:

“我終於攢夠了購房的存款”。

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

臨死之前還清了貸款,

一輩子住在好的房子裡,

享受了人生。

但中國老太太臨死才攢夠了買房的錢,

來不及享受就去世了。

很多人將此奉為經典,

覺得人生就要提前消費才划算。

如果說買房是剛需,

那麼有些消費是沒有必要的。

前段時間,

螞蟻花唄廣告就向人們

傳遞了扭曲的消費觀,

令人感到不適。

比如告訴父親:

沒錢的時候,

可以用花唄給女兒過生日。



告訴年輕人:

沒錢的時候,

用花唄,就可以請朋友吃飯了。



告訴穿T恤買菜的女孩:

別省了,生活不止柴米油鹽,

用花唄,可以穿裙子、買包包過精緻生活。



告訴吃外賣的男生:

別將就了,

用花唄,可以去國外吃頓爽翻的大餐。


告訴剛大學畢業的孩子:

生活可以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用花唄,就可以環球旅行。


這樣的廣告,

在線下投放沒多久就被拆除了。

之後央行、證監會等四部門聯合約談馬雲,

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這些廣告似乎向我們傳遞了,

花唄可以維繫我們的親情、友情、愛情,

甚至是我們的夢想都可以靠它來實現。

可現實是:

人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活著,

自由地消費可能需要付出代價。

超前的消費,

被透支的不止是金錢,

還有人生的可能性。


無節制的慾望才是原罪


書籍《烏合之眾》裡寫到:

“人一到群體中,

智商就嚴重降低,

為了獲得認同,

個體就願意拋棄是非,

用智商去換取那份

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有多少人,

如同這段話一樣。

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

用傷害自己的代價去換取一份安全感,

準確的說是虛榮心作祟。



還記得2012年,

那個為了買iPhone割腎的男孩嗎?

17歲少年跨省賣腎,

得來的錢第一時間

去買了iPhone和ipad 2。

雖然他實現了擁有iPhone的夢想,

但自從賣腎以來,

他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三級傷殘,餘生可能將在病床上度過。



無獨有偶,

除了賣腎買iPhone的男孩,

還有一個女孩,

來自杭州的大二學生,

選擇賣了卵子去買iPhone。

這些孩子有著極強的虛榮心,

就因為一部iPhone走上一條不歸路。

雖然現在我們很少聽到有割腎、

賣卵子換iPhone的新聞了。

但是被虛榮心操控的人依舊不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

負債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他們有的是職場新人,

甚至是初高中生、大學生。

他們都沒有經濟能力,

於是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女大學生裸貸,

因無力償還,致使其跳樓自殺。



還有貸款中介為謀取暴利,

欺騙親人朋友、

暴力催收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他們最初只是為了幾隻口紅、

幾件衣服、一個手機…

只是為了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已。

但沒想過沖動的消費行為,

導致了他們社會性死亡,

甚至是提前結束生命。

看到這樣的新聞,

替他們感到惋惜的同時,

我也想告誡當代年輕人:

人生真正的意義,

是活在自己的生活裡,

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朋友圈、生活裡。

如果不腳踏實地地生活,

就會墜入過度消費的深淵。

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如同無底洞一樣。



對於花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網上出現了幾種聲音。

有人說:

花唄,害了這一代年輕人。

也有人說:

花唄,可以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

我只想說:

萬事都有兩面性,

花唄廣告,

雖然存在扭曲的消費觀,

但同時,花唄也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

花唄是一把雙刃劍,就看你怎麼用。

負債不可怕,

可怕的是沒有償還的能力。

花唄不是原罪,

花唄也毀不掉一個年輕人。

因為摧毀你的從來不是花唄,

而是與自己的收入

匹配不上的消費慾望。


在豆瓣《負債者聯盟》小組裡,

有人分析了負債的原因,如下表: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負債,

都一定要及時止損。

如果你是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

一定要和父母溝通,

他們是你的依靠會幫助你的。

如果你是職場新人,

要好好努力工作,爭取早日上岸。

千萬不要以貸還貸,

因為它就像滾雪球一樣,

越滾越大。

更不要放棄生命,

因為道路千萬條,

總會有一條,

是可以幫你走出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