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尔在中国的崛起和没落:曾经的高端王者,现在为何定位低端?

60年代,国内正在大力发展工业,而国内卡车市场却正处于空白时期,1960年,重汽前身的济南汽车厂利用外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黄河”牌JN 150型8吨载重汽车,实现了我国重型汽车工业零的突破,也拉开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

此后,国内通过引进外国卡车技术来提升自身技术,而经典的斯太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国内生产的。

1864年,约瑟夫·沃内特创立了约瑟夫和弗朗茨·沃内特公司(Josef und Franz Werndl Company),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年,约瑟夫·沃内特才将该公司以当地市名斯太尔市,命名为斯太尔股份公司(Steyr-Werke AG)。

○ 图丨斯太尔市生产的福枪

而斯太尔市以生产来福枪械著名,因此家哥猜测,斯太尔公司的logo里出现靶标,或许跟当地生产枪械有点联系。

或许是当时的汽车厂商都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只能依靠相互抱团取暖渡过难关,斯太尔公司不断重组、合并后,最终成立了斯太尔-戴姆勒-普赫集团(Steyr-Daimler-PuchAG)。

我国引进斯太尔

70年代,当时国内仍处于“缺重少轻”的局面,我国考察人员不断寻找适合我国的卡车技术,在经历了漫长的考察后,最终确定了引进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的斯太尔。

1983年7月7日,斯太尔项目获得了国家的批复,而在这之前,国家为了改变汽车工业“缺重”局面,解决重型汽车工业低水平发展状况,组建了中国重汽集团。

1983年12月17日,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

引进总质量16~40 t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等,建设规模年产重型车1万辆、发动机5000台,1986年技改项目开工。

斯太尔的91系列重型车是斯太尔公司在70年代中期研制的新一代重型汽车,采用当时刚刚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由不同功率的发动机、变速器、后桥等配件和一套气路模块组合出了数十个车型。以当时斯太尔这样的制造技术来看,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

随后,中国卡车进入了正式的学习阶段,对斯太尔技术进行深度分析,计划通过对斯太尔技术的吸收,提升国内重卡技术的尴尬局面。

为此,国家还成立了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把通过在斯太尔吸收学习到的技术,分享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载重车生产厂和相关科研单位,并把斯太尔打造成了重型车产品平台,以此提升全国车厂的生产技术。

在重汽人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于1986年出产了第一台组装的斯太尔,直到1989年第一台国产化的斯太尔下线,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80-90年代,斯太尔几乎成为中国重型汽车的代名词,到现在,中国的卡车还有相当多的车辆都采用斯太尔技术。

斯太尔的没落

然而,随着国内卡车市场的变化,重汽由于投入大、产品市场小、运营成本高等问题的逐渐暴露,使中国重汽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为了适应市场,2000年7月,在政府的领导下,重汽集团分为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下放山东省管理,原集团的两个发动机厂杭发和潍柴也划归到其名下,保留“重汽”名称。原重汽集团三个整车生产厂之一的“济南重汽”改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分别下放了重庆与陕西两个地方的管理,组建了新的“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继承“中国重汽”称号的原“济南重汽”,在2001年1月,解体不久后,重汽将斯太尔商标的注册人名义由原“中国重汽集团”变更为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成为了斯太尔商标的“合法”拥有者。

20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的深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卡车进入中国市场,解放、东风也在快速发展,纷纷推出了解放西北王、解放J6、东风天龙等重卡,各大卡车厂商纷纷通过与国外卡车厂商合资的生产等计划,提升了自身的生产技术,使得国内重卡领域不再依赖斯太尔,也让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斯太尔渐渐消声灭迹。

入乡随俗的斯太尔

2002年,重汽重组后,为了不被其他厂商甩在身后面,在马纯济的指导下,重汽借助原有的斯太尔平台技术,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重型卡车——斯太尔王,这也意味着十多年的斯太尔技术终于得到了新的突破。

斯太尔王系列采用了全新的前脸设计,但依旧存在欧洲卡车的影子,重新设计的内饰更加人性化。发动机采用了当时国内技术领先的潍柴WD615发动机,并且在斯太尔王身上搭载了单级减速驱动桥,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由于斯太尔王是在基于斯太尔的技术上进行的改造升级,使得斯太尔王不但继承了斯太尔能干粗重活的基因,还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

面世后,对国内整个重卡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或许是大家对斯太尔的认可,也或许是对斯太尔的情怀,斯太尔王刚上市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使得其他的同级产品销量都因此受到影响。

随后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出了6X2R后提升车型。搭载了如今物流运输车型常见的小速比半轴车桥、裙板、导流罩等配置,进一步优化了斯太尔王。

在这也可以看出当时国产卡车已经在美观程度以及风阻方面做出创新与优化了。

此时的重汽已经意识到,单靠斯太尔王来撑起整个重汽很危险,随后与沃尔沃品牌达成合作。

以此来缓解重汽的尴尬局面,在与沃尔沃合作生产华沃卡车期间,重汽也自行研发了豪沃卡车。但因自行推出豪沃卡车,引起沃尔沃方面的不满,此前签约的合作事项也因此终结。

好在重汽推出的豪沃7在市场的反响不错,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由于开始注重研发豪沃,斯太尔王渐渐被重汽遗忘,斯太尔王的销量也在豪沃与其他品牌车型的竞争中开始没落。直至被豪沃替代。

2013年12月17日,中国重汽对现有产品将全部囊括在SITRAK品牌,HOWO品牌,斯太尔品牌、HOHAN品牌四大品牌之下。一个品牌对应一个LOGO,一对一,紧密关联。

此后,重汽为了抢占更大的国内卡车市场,并且细分市场针对各领域,分别推出了各领域的高性价比的车型,引爆了卡车市场,再次让斯太尔回到大众视野。

曾经的斯太尔王是20世纪初,中高端重卡市场的黑马,而如今的新斯太尔早已摆脱了这让它局限于高端市场的局面。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曼技术的优化,让新斯太尔的优异性大大提升,成为了更加适合大众的高性价比性能卡车,与汕德卡等重汽子品牌互补,剑指经济型卡车市场。

但这也体现出了新斯太尔的区别,如今的新斯太尔或许只是徒有其名,从外观看,怎么都看不出跟斯太尔有任何关系。

从定位上,与早前定位高端的斯太尔完全相反。家哥认为,新斯太尔更偏向于一个重汽生产的新产品,或许只是重汽想为斯太尔延续香火,让斯太尔这个品牌延续下去吧!

写在最后

作为国内卡车的启蒙老师,斯太尔对国内卡车的贡献毋庸置疑,而斯太尔王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重组后的重汽历史上,斯太尔王是支撑重汽,挽救重汽的重要棋子,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斯太尔王,重汽是否被当时的黑马欧曼迎头赶上。斯太尔王的好成绩,或多或少促进了重汽的发展,直到豪沃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