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真的是因为岳飞的情商太低,一直想要迎回二圣吗?

昌于森


不是。

很多喜欢历史的人会把岳飞被杀归因于“迎回二圣”,因果关系很明确,不需要动脑子。其实,这完全是想当然。岳飞提出来的“迎回二圣”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口号,并不是要“迎回二圣”来代替宋高宗当皇帝。岳飞情商较低,但不是一个傻子。宋徽宗1135年在东北去世,岳飞1142年被杀。在宋徽宗死后,岳飞就在任何场合、文字中绝口不再提迎回二帝的事了。此时,金朝一直在策划一个阴谋,在中原扶持一个由被俘虏到金朝的赵家亲王为皇帝的傀儡“宋朝”,以此来和赵构争正统。这一招很是阴险,幸好金朝在此事上犹犹豫豫,没有施行。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岳飞不敢、不会再去“迎回二圣”了。岳飞在请立皇太子风波的1137年的一份奏章里,写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迎接什么?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材,还有宗室成员(天眷),根本没有提宋钦宗的名字。

岳飞被杀,原因复杂,有他性格执拗动辄甩手不干要挟皇帝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干预立储。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赵旉1129年早夭,岳飞1137年上书建议30岁的宋高宗立太子,建议是从旁支皇族中选一个,这不是给皇帝难堪吗?就连性格舒缓的宋高宗也忍不住了,恶狠狠地说:“你的建议虽然是忠心,但是,作为一个手握重兵在外镇守的将军,是不应该管这事的。”被皇帝责备后,岳飞面如死灰,不敢停留,唯唯而退。

岳飞此举,就连和他私交甚好的宰相赵鼎都认为荒唐:“岳飞不守本分,怎么能够这个样子?”出于对岳飞关心,赵鼎给他捎话说:“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预朝廷大事?难道不知道避嫌吗?你是一个武将,不会知道这些事,估计都是你幕府中的土秀才教唆的。你回去以后,要对他们严加管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这可不是保全功名的路数。”

建议立太子,岳飞犯了大忌讳。皇帝认为他干涉自己的家事,心怀叵测。地位高于武将的文官们认为他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侵犯了文官们的权力范围。1142年,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硬核历史教授


岳飞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是战事才能卓越武艺高超的军事将领,对国对君对人民有深厚的情感,一生精忠报国,不忘母训,孝顺,疾恶如仇,信念坚定。他的死与他固执的秉性,信念不移有一定的关係,完全没有考虑,事世险恶,及其个人安危,一心想直捣黄龙,迎回微钦二帝。至于二帝回国后,是继让赵构为帝,还是二帝之一再复帝位之类的事情,书里未尽祥述,岳飞也许有考虑,也许无考虑。但终归牵涉朝庭变动,君更臣易。迎回二帝,皇帝赵构不知为君为臣,还定死路一条,这样一来满朝大臣也会更易。这种情况下,当权的大臣能不虑自已的利益吗?能不从中作梗吗?此其一。其二赵构开始表面主战,因此有战事告捷,后赢得了半壁江山,但是在赵构心里,根本没有夺回全境的决心和意念,更不说迎回二帝了,因为迎回二帝,自已毕尽没好果子吃。但出于尊严、孝道,又不能明说不迎二帝,只能假借减少百姓战难之苦之由,尊重大臣意见去议和。其三,赵构皇帝本来就君不君,臣不臣,行权不能真正依赖忠诚能干的文臣武将,一半清醒,一半糊涂,一切只能依靠权臣摆弄。而权臣出于私利,终于操纵赵构皇帝下旨,以莫欲有之名将岳飞、张宪、岳云等杀害。其四,权臣秦桧本来就是判国者,与趙构回国前,原本与金国就有买国承诺,因此,他拼命反战,反对抗。所以他是杀害岳飞等的真正幕后黑手。宗上所述,岳飞之死并不是情商低,而是所持理念不同,促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老黄8012


关于岳飞的死,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岳飞要“迎二圣”,而等到“徽钦二帝”返回,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了,所以才引来杀身之祸。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是如何一回事?

“迎二圣”是宋高宗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会编》卷101记载了宋高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同徯两宫之复。”由此可见“迎二圣”是宋高宗自己首先提出来的。而岳飞第一次附和宋高宗提出要“奉迎二圣”是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中。

绍兴七年,情况有了大变化。宋徽宗在金国病逝的噩耗传到了南宋。之后金朝不断的扬言要立宋钦宗或者其子当傀儡,来对抗南宋朝廷。对于局势的变化,岳飞和宋高宗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岳飞在绍兴七年春的《乞出师札子》中提出,“奉邀天眷归国”。在这里面,岳飞没有提宋钦宗,只是统称“天眷”。而他北伐成功,是为了拥护宋高宗可以安稳地当皇帝,而不是拥护宋钦宗搞复辟,这是非常明确的。

宋高宗在绍兴八年,提出了迎还宋钦宗为借口的求和活动。经过双方谈判后,金朝同意“许还梓宫、母、兄、亲族”。——《要录》卷124

综上所述,“迎二圣”并不是宋高宗和岳飞发生矛盾的最终结症所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两个人的矛盾是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岳飞统帅三军大举北伐的美梦被张浚和秦桧搅黄,愤而辞职,私自去为亡母守孝,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

从绍兴元年至七年,金国主战派掌权,宋高宗向金国乞和不成,为了保住南宋江山和自己的性命,不得不破格提拔一些抗战派将帅。

岳飞因战功等因素,是升迁最快的,他由原来一个地位并不高的统制,后来居上,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并列的大帅,而他的才能和声誉又在这几个人之上。

岳飞与宋高宗两人的关系转折点是在绍兴七年春。当时宋高宗已经承诺让岳飞指挥除韩世忠和张俊外的各军,大举北伐,却因为张浚和秦桧的说服,而取消成命。

岳飞眼见北伐无望,因此愤慨辞职,没有经过宋高宗的同意,就擅自去了庐山,为他的母亲受孝。这种脱离古代臣规的举动,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猜忌。

岳飞以武将的身份提出建储议,让宋高宗认为是别有用心,两人的隔阂加深

岳飞在听说金朝打算立宋钦宗儿子当傀儡时,就给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上建储议。宋高宗立即驳回,说武将不应干预朝政。同样是提议建储,文臣算是忠心,而武将则成了别有用心。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向来就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众所周知,宋朝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使武将受制于文官。

岳飞由于抗金心切,要求增兵,提议建储等等,恰好都触犯了宋高宗心里的忌讳。以至于后来岳飞结交文人墨客,也会使得宋高宗疑神疑鬼。

宋高宗在议和时,解除大将们的兵权,成为了当务之急

王夫之《宋论》卷10说:“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降金和解除大将们的兵权,成了宋高宗的秦桧的当务之急。而岳飞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是首当其冲的人物。如若单单是这两个问题,岳飞也许是可以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下场。

但是金朝在与南宋议和的条件中,是有杀害岳飞作为议和条件之一的。因此对于岳飞的遇害,也是应该有非常大的作用。

结语,对于抗金英雄岳飞的死,并不是他提出“迎二圣”才导致的。他被杀害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私自为母守孝、提出建储议、要求增兵等,让宋高宗心生猜忌,最后在秦桧等人的迫害诬陷之下才遇害的。宋高宗甘心情愿向杀父之仇称臣纳贡,又忍心对一位贤能良将下毒手,这在天水一朝更是绝无仅有的。

资料来源于:《会编》、《要录》、《金佗续编》、《金佗稡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