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是豐收--揭祕大山深處的美果

疫情過後是豐收

2020年2月22日,週末,天氣晴朗。

足不出戶的在縣城裡呆了一個多月,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裡,許久沒有見到農村的陽光,還有自己曾經的服務對象,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季節,他們的生產生活是否受到了影響?

復工復產,作為農民的他們,又會是怎樣一翻景象?

帶著這些疑問,踏著春的節奏,我又來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

老碾馬鞍村8社。現在的確切名稱應該是永郎鎮馬鞍村8社,這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村莊,和他們在一起生產生活的3年半時間裡,我對這個村莊的總結只有3個字“愛秀特”。

“愛”是這個村莊的優良傳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奧古斯特·羅丹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世界的美麗無處不在。

在馬鞍8社的山上,有一冢墳墓,裡面安放著一位年僅18歲的烈士。上個世紀60年代,村民楊克榮入伍參加軍,跟隨部隊四處剿匪,在米易的一次剿匪戰鬥中英勇犧牲,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的家人就把他安葬在了家鄉的山頭上。後來,他的弟弟楊克勤,也秉承他的遺志,參加革命,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去年,因高速公路建設涉及到遷墳,年已花甲的弟弟只說了一句話;“國家建設需要,我肯定支持,我另外找一塊地給哥哥一個安息的地方就可以了......”

上個世紀90年代,該社有一戶王姓村民吃野生食用菌中毒,一家6口人,死了3 個,還有3個在醫院治療。全社的村民都自發起來幫助他家料理後事,輪流給他家幹農活,照顧家裡的牲口。每家每戶都給他家捐款捐物,這還不算,村民們還到街上,到自己的孃家婆家和親戚家募捐,給別人叩頭下跪,講述這戶人的悲慘故事,說服別人為他們捐款以幫助他家渡過難關。

“由於當時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好,家裡都沒有什麼錢,有好幾家農戶都是從銀行貸款來捐給他家的”,社長譚定蓉告訴我。

2019年10月,社員鄭**患白血病住院,家裡正養著晚秋蠶,還有山上的玉米也沒有收回來,村民們主動承擔起為他照顧家庭的責任,幫他家收玉米,採桑葉、喂蠶子、賣蠶繭。還捐了6520元幫助他支付醫療費用。

今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這個社的村民就尋思著要為國家做點貢獻,起初大家是想捐一點特產黃果,湊了一下大概有2萬多斤,可是因為沒有辦法解決運輸的問題,社員們就更改為捐款,全社56戶人,從80多歲的老人到八九歲的小學生都非常積,捐了6530元現金。其中有一位73歲吃低保的老人鄭朝瑞,特意跑來找社長借了100元錢作為捐款,說等取了低保金再補上,他說“我困難的時候國家照顧我,現在國家有困難,我也應該報答一下國家......”

還有一位叫仁璿的小學生,也要來捐款,大人們告訴他,你是學生,現在讀書還正需要錢,把錢留著讀書用,不要捐了,他還哭了。他把自己平時積攢起來的60元錢全部捐了出來,看到自己的名字落在了捐款單上,才滿意的離開。

一連串的故事告訴我,這是一個有愛的村莊,村民精誠團結、互助互愛、一戶有難、百家幫忙。他們顧大局、識大體,將自己和國家、民族緊緊地融合在一起,整個村落就是一個大寫的“愛”。

“秀”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標誌。

環境優美秀麗是這個村莊的一大亮點,村莊依山傍水,交通四通八達、房屋錯落有致,庭院優美,樹林蔥籠,漂亮的民房,寬敞乾淨的入戶道路,無處不在述說著村民幸福生活的故事。

“特”是村民走向富裕的發展之道。

村莊的特色首先得從村內的一棵古樹說起,這棵樹到底有多大年齡誰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有上百年了,這是一棵很奇特的樹,它的樹幹、葉、根、皮、果都是治病的良藥,它的果實像小青棗,果核質地堅硬,形狀奇特,每個果核上都規則分佈有5個小孔,象五個小眼睛,是文物愛好者製作手鍊手串的上等材料,用它製作的佛珠叫“五眼六通”,我叫它“五福果”。據我瞭解,德昌全縣這樣的樹木只有3棵,一棵在六所鎮,另2 棵就在這裡。



五福果


五眼六通手串


村莊的另一特色產品就是這裡的板栗和黃果,整個村莊的房屋都處在板栗樹的掩映之下,既美化了村莊,又成為了村民經濟增長的產業支柱。而黃果則佔領了村莊背後的大山。久負盛名的“老碾黃果”就在這裡。

老碾黃果


當村民騎著摩托帶著我在山上曲曲折折的羊腸小道上艱難爬行的時候,心裡的那一份滋味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我無數次的懇求他把我放下,讓我自己走路上山,他卻堅持著硬是用他那叮叮鐺鐺的摩托突突突地把我帶了上去。

羊腸小道!羊腸小道!我嘞個天這就是傳說中的羊腸小道!

這路的寬度也就比一輛摩托車的車身稍許寬一點點,路的外面就是陡峭的山坡,只要一個傾斜,就有可能滾到山腳。我緊緊的抱住他的腰,眼睛緊張的看著龍頭,每一個細微的晃動,都會給心裡帶來一種莫名的恐慌,屁股下面鏈條吃力的拉動齒輪,哐嘡、哐嘡......,彷彿有一種隨時會被繃斷的感覺......

村民王炳才用摩托車往山下運黃果


運送黃果的山路真的好危險

就是這樣一條小路,村民們每年都要從山上馱下來幾十萬斤的黃果,甘甜的黃果,每一粒果仁都是由村民艱辛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每一次運送都提心吊膽的

這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小時候媽媽經常罵我們的那句話的含義,“不聽話,有你好果子吃!”

歷盡艱險,方得甘甜。

媽媽說得太正確了,山上真的有好果子吃。

上得山來,眼前滿山的果園,密密麻麻的金黃的果子掛滿了枝頭,果園裡、樹枝上有幾個村民在採摘果子,山谷中傳來陣陣爽朗的談笑聲。

果園裡的樹上都掛滿了金燦燦的黃果


村民在樹上採摘果子

進到果園,黃果特有的清香迎面撲來,踩在鬆軟的土地上,樹下的淺草柔嫩清新。行走在豐碩果實的包圍之中,隨手摘一個果子,剝一瓣放入嘴裡,甘甜的果汁瞬間沖刷著你的味蕾,上山的疲勞恐懼立馬煙消雲散。

看著這滿山沉甸甸的果實,一切的擔憂疑慮都有了滿意的答案。

這裡的村民正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被各級政府密密扎扎的防控措施阻擋在了外面。

老碾黃果的種植歷史由來以久,而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黃果的品質味道都非常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上世紀80年代,村民楊克宗就是因為種植黃果,成了全縣數一數二的“萬元戶”,還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去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王炳才在細心的挑選著果子


村民王炳祥的水果也是喜獲豐收


豐收的喜悅


果子要輕拿輕放

據村民王炳才介紹,他家種了40多畝黃果,產量大概有10萬斤,雖然前段時間肺炎疫情有點影響,但是現在還是賣出去了7萬斤左右,價格2元、3元都在賣,今天還要給2個客商準備2 車黃果,車都在山下等起的。

社長譚定蓉告訴我,她們社種植黃果的農戶有20多戶,成立了2個黃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300多畝,僅王炳才三兄弟就種了近百畝,今年兄弟3人的黃果產量就差不多有20萬斤,按批發價2元錢一斤計算,也有40萬元的收入,如果是零售或電商賣出去的收入還會更高,其他社員的情況也很不錯......

疫情阻擋不住大山的豐收,守住這份豐收的是強大的祖國和無數勇敢前行的守護者,他們是英雄,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大山的豐收,也是我的喜悅,本來只想去看一眼就回來,可是興奮的腳步卻在大山的果園裡轉了一天,下得山來,也是黃昏。

果園在離村莊很遠的高山上

夜裡驅車回到縣城,途經高速路口,看到疫情檢測站的工作人員正在拆除檢查點,這些人民的公僕,在風雨中堅守了一個多月,默默地呵護著百姓生命安全,終於守得雲開見明月,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他們功不可沒!


點擊下面視頻觀看村民是如何運果子的

視頻加載中...